APP下载

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思考

2012-04-02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郑捷

成才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本阅读教学

■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郑捷

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思考

■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郑捷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不同的读者或不同氛围之中的同一读者,对同一文本所引发的生活感应不同,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建构的意义不同,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解读。

一、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成因

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和阅读对象的多元性、独特性所决定的,是阅读对象与文学作品内容产生共鸣的结果。当前,在提倡创新发展的开放社会中,在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1.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形成多元解读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短篇章,内涵大都丰富多彩,有些甚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耐人回味、耐人品评。

比如,一部《红楼梦》就产生了众多的红学派别、红学家和无数的红学爱好者,就有种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解读和评判。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刻画和批判,作者并且还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面对这部辉煌的文学巨著,我们不可能要求读者只有一种解读。

另外,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是多样的,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也得益于作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再加工、再创造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2.阅读对象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形成多元解读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植源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得益于作者表现手法的高超灵巧和多姿多彩。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作品才宛如一座硕大的百花园,吸引着无数园丁去耕耘,吸引无数“蜜蜂”去采撷。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对象不是简单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各方面情况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并且是一个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群体。他们需要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也需要他们。由于他们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兴趣爱好、知识水平都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自然各不相同。钱梦龙的《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集中、凝练地概括了不同的读者对象对同一文学艺术人物千差万别的理解和认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就会有不同的文本感悟。林黛玉多愁善感、才貌双全,是封建时代佳人中的极品人物,但鲁迅先生说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这是由于人物的出身不同决定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偶像大多是领袖人物、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而今天的青少年们的偶像多是影视、体育明星。人的不同的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左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形成多元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必然形成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放。

二、语文教学多元解读问题探讨

1.漠视文本,脱离实际,随意曲解

要警惕把“多元解读”变为“多元误读”。如出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火柴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爬过去”、“《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虎门销烟》中的销烟行为是破坏环境”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我们如果漠视文本,离开语文讲人文,离开文本谈感受,就会失去语文课堂的真正味道,失去语文的意义和价值。

2.无视道德,混淆价值,荒诞戏说

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的感受。孩子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好傻,很可笑。教师似乎觉得这些感受不够创新,没有独特的体验,便千方百计地加以引导。终于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肯动脑筋。”老师连连点头,夸奖他很有见解。这表面上看起来老师非常尊重学生,鼓励多元。但是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教师需要正确引导。

同类型的案例还有,学《狐假虎威》时夸狐狸用智慧战胜强者,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赞白骨精百折不挠,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叹邱少云死得不值。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小白骨精”、“小怕死鬼”吗?课堂的“多元”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阅读导向是非常可怕的。

3.引导泛化,随意肯定,缺少理性

一位教师上《一双手》,学生读完之后,有的认为这是一双坚硬的手,有的认为这是一双丑陋的手,也有的认为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还有的认为这是一双很大的手,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理解都给予肯定。但这样的多元解读,因为缺失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还只是停留于对文本符号的表面内容的感性认识,难以触及到文本深层的内容和灵魂,也就升华不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阅读教学非常需要“首席”的智慧引领,将学生的解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新的高度。

课堂上,教师如果刻意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对学生的解读什么都作肯定,还会造成阅读教学的混乱。如在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生辰纲被劫后,杨志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纷纷作答:开个武馆把中国武功发扬光大;经商做个大老板;自杀明志;去官府自首以待东山再起。乍一看,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但是学生这样乱说乱讲,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很难达到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4.迎合应试,遵从标答,影响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我们提倡、鼓励多元解读,但现在的高考、中考试题所拟定的评分答案大都是“一元”的,开放式阅读鉴赏题的评分已在实际的阅卷中遭遇了没有信度和效度的尴尬。鉴于如此,为了应试,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回到了从前的那种重视一元解读的方式。

可喜的是,新颁布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逐渐显露出多元解读理念的气息。与往年不同的是,它在原有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层级之外,另外增加了“探究能力”一项,明确要求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即便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同样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提倡多元解读的今天,我们也呼唤考试中参考答案的多元。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需要教师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优秀的阅读品质。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本阅读教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