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文化一体化:理念、机制与路径

2012-04-01李建华

城市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文化

李建华,袁 超

(1.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3)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经济差异和文化落差的互挚循环: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

在我们现在的发展道路之上,城乡二元体制人为地拉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二者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扩大。而城市和农村在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于现代化发展造成的二者在文化上的隔阂又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其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经济差距导致文化落差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工业化程度相当低。在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参照苏联模式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的战略。为了更好实现工业化,中国选择由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于是户籍管理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户籍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农村把土地和户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城市把就业、社会保障等与户口结合起来,中国社会被人为地分割成“城市”和“农村”两大块。其实城市与乡村自中国古代开始就已存在,不过当时的城乡二元结构与现在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城市和乡村由于没有工业化,差距并不大。而今天的城乡二元化“主要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两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把公民划分为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二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制度上形成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社会地位、资源支配等方面的不平等。城乡二元制度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步拉大,市民逐步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广大农民则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总是走在农村前面,社会发展的重心也在城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文化落差也越来越明显。城市有着制度优势,能够优先利用各种资源,很早就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其文化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量吸收了来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进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文化代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整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其农业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文化也有了较大改变,可仍没有城市文化的现代气息,更多的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农村文化一直与土地密不可分,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也世世代代与土地联系到一起。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完全与城市分离开来,难以进行交流和沟通。由此形成的农村文化也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稳定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二)文化落差拉大经济差距

城市和农村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导致了二者文化落差的不断扩大。而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进步,城市和农村文化落差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使二者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是近代几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文化时刻处于新事物的冲击当中。在这种冲击中,城市文化不断吸纳各种不同的新元素,抛弃自身的糟粕。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城市文化也一直保持着其时代性、先进性以及创新性。在这样的文化指导下,城市保持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文化吸纳的新元素不断被应用到城市发展中,城市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城市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及创新性促使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则恰恰相反。农村文化是从农业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其与土地是源与流的关系。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难以得到改变,由此形成的农村文化同样具有着稳定性和封闭性,难以得到大的改变。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外来的新事物很难进入农村,也很难得到农民的认同。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农村一直保持着千百年来所流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毫无开拓创新可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突破。在城市文化引导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农村文化没办法吸纳先进的现代元素,一直都是引导农村保持现有的发展,固步自封,甚至在某些情况之下阻碍农村经济的进步。这样一来,随着城市和农村文化落差的扩大,二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被不断拉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同构互镜:城乡二元文化的基本现状

总体而言,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二者在某些方面出现逐步融合的趋势。但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是有着不同内涵的子文化,城市文化代表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农村文化则代表农业文明和传统文明。毋庸置疑,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城市文化处于一种绝对优势地位,是强势文化;而农村文化则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是弱势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二元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亟待改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城市文化与作为弱势文化的农村文化之间必然会存在“文化势差”,必然导致二者在交流和融合中产生冲突。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个大问题,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交际失误,总是难以避免的,产生的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2]

这里所说的同构指的是起源上的同构,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同构,它着意于不同事物立基于相同的生长起点,由于相互间的镜像作用而趋同,表现在生成具有同源性。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考量,虽然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是有着不同内涵的子文化系统,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它们毫无疑问地同处于中国这一大环境之下,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具有同构性,因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并内化到其中。虽然城市文化代表着工业文明,而农村文化代表着农业文明,但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神髓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洁等等都已经无可质疑地内化于其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互镜不是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倡导多边对话与视野交融,于分歧中把握共性,于共相性中分化殊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成为发展的主流,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步向城市化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镇的飞速发展,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人口也就逐渐变成了城市人口。部分农村大学生也逐步在城市安家立业,成为了城市居民。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身份和职业的转变,更大意义上来说这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二者的交流与融合。在这样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强势文化的元素逐步流向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则逐步向优势文化靠近。因此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农村文化逐步吸纳先进的元素,逐步向城市文化靠近。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的教育水平同城市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偏低以及教育机会不公平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以致于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素质偏低。加之目前我国传媒系统的重点区域为城市,受众也主要是城市居民,面向农村的传媒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城市居民以及农民对双方的文化接触相对较少,双方对彼此间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如同前面论述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之中属于一种强势文化,农村文化属于一种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扩散作用,城市对农村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在二者的交流与融合之时,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呈现出一种侵蚀打压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得到消除,反而在某些地方出现固化的趋势,从而形成城市二元结构。所谓城市二元结构即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着以身份差别为基础、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人为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的两个阶层,即城市居民和农民。[3]城市居民和进城的农民同处于现代城市经济条件之下,农民在社会身份、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先天劣势,更容易受到歧视性待遇,更容易遭遇“文化震惊”(文化震惊是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小圈子转移到另一种生活圈子,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风俗不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基本理念不同,而必然发生的冲突和适应的过程)。[4]而进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震惊的影响,为了适应身边整个环境,他们也极为容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融合偏离了正常文化融合状态,是畸形的。我们需要将其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三、文化差异和文化包容的同存共举: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理念诉求

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5]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指导理念包括科学发展和求同存异两个方面。

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

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其中要注意的是人民不仅仅包括城市居民,我们目前更重要的是注意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目前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问题已经得到国人的重视,城乡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也被提上议程。可是还有很多人仅仅从农村文化的封建、落后阻碍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进道路来理解城乡文化一体化,在这种“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民以及农村文化的存在仅仅有工具性价值,这显然是与以人文本的思想相悖的。

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全面发展,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促进城乡文化全面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影响了二者文化的发展,使得二者之间的文化落差也不断扩大;而二者之间的文化落差又进一步影响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城乡经济文化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完全背离的。

城乡文化不仅仅要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虽然目前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存在许多的不同,但是二者同属中华文明,农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城市文化是中华文明生命的腾飞,应当要协调发展。而目前国人对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视程度要远超农村,城乡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不断,完全谈不上文化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既要与社会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性,同时又要有超越性。同步性是指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要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与方向保持一致,既不能过度超前,加剧城乡文化的冲击;也不能过度落后,阻碍城乡文化的融合。超越性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农村文化的保守性与大众文化保持一致;同时又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先进性,体现时代的发展潮流,引领文化前进。

“和而不同”的思想源远流长,从晏婴和史伯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7]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时,[8]“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而不同”首先就要承认“不同”的存在,也就是要正视双方的差异;只有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和”的状态,使事物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是其达到“和”的状态的基础,没有差异性的存在也就没有“和”的存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承认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得双方能吸收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元素,丰富自己,最终达到城乡文化“和”的状态。

“和”就是和谐和平衡,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不同事物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和”的状态。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利用“和而不同”理念指导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将其运用到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中去,将其作为处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冲突的原则,这样有利于消除二者之间的文化隔阂,减缓城乡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实现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民间自信和政府自觉的双向统合: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机制构建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一方面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自觉自为,其主要实现机制是统筹和整合。

城乡文化统筹也就是将我国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思考,而不是将二者区别开来,独立设计。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被人为的分成了城市和农村两大部分,文化也被分成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二元体制已经不符合现有的发展条件。我们一直强调城乡一体化,实际上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才能够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力的支撑。

城乡文化的统筹有利于培养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感。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将文化发展的位置凸现出来,有利于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提高。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不是以一种固定的形式来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发展做出统一的规定,而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满足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目标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不能有所偏颇。人民群众,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是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更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是以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自由交流为主,使得文化主体对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实现内在认同。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关心一直以来都远超过对文化生活的关注,而城市与农村的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居民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生活,而自身的文化生活一直被忽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偏低,甚至是对自身文化进行否定。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能够让农村文化主体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实现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有利于文化主题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实现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文化主体对多元文化的一种整合方式,其目的是建设新的文化,其实质就是对不同价值观的抉择、融会、创新的过程。城乡文化整合是指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接触、融化、吸收、调合而趋于一体的过程,是城市和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文化、摒弃落后和病态的文化的一种双向演进,它通过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发挥城乡之间各自的文化潜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构建整体文化框架,形成共同的文化取向和核心价值,提升文化竞争力。”[9]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整合并不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简单堆砌,更不是城市文化或者农村文化完全取代或者吞并对方,而是双方能够接触、融合、吸收、调合并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的状态。

城乡文化的整合发展是我们现实的需求,有利于实现政府的文化自觉。首先,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的整合。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城乡文化的繁荣需要健康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物质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强力精神支撑。加快城乡文化的整合发展,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最终可以促进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第二,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内涵。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打破城乡文化之间的隔阂,更大程度上实现城乡文化的交流沟通,将城市文化的先进理念和元素引入农村,为农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村文化内容的丰富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第三,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元素,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城市文化吸纳农村文化中特有的内容,发展自身的特色,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能够为城市塑造独有的风格和特征,是其独树一帜,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征,突出自身魅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众不同,立于不败之地。

城乡文化的整合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这样更能够让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文化的发展规律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工作,实现文化自觉。

五、回归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承启超越: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系统性三个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现代服务手段的运用,四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五是经费保障。”[10]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城乡各个部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良好互动格局。其一,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步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优良环境;引入现代服务手段和技术,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资金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经费保障。其二,要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良性运作机制。创新城乡公共文化的投资体制,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城乡公共文化的经营体制,形成城乡公共文化的产业化经营;创新城乡公共文化的管理体制,建立多方协作的管理格局;创新城乡公共文化的监督体制,实现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监管;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体制,建立科学的文化绩效考核制度。我们要通过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套服务内容广、服务范围宽、服务水平高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发展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发展程度对于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发展能够使城市文化的现代因素及时传入农村,提高农村的开放程度,使其能够更好接受新事物。农村文化也会因为及时吸纳新元素、新血液变得更具现代性、先进性以及开拓创新性。一套完善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能够促进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能够让城市居民和农民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对双方有更好地认知度,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冲突。其一,要大力发展传媒技术,完善传媒网络。传媒能够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承担,也应当承担重要的作用。媒体可以说是社会的放大器,它可以为公众提供众多的资源,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的传媒技术,完善传媒网络,特别是农村传媒网络的完善,将媒体的主要受众从城市转移,大力开辟农村的传媒市场。要加大对农村的信息传播,特别是加大适合农民信息的传播。其二,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文化传播。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传媒的态势不平衡仅仅是造成信息资源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面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弱势情况,大力发展传媒仅仅一个方面的工作,要想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对信息资源的传播可以是直接通过政府组织,层层进行转达;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只有农村文化的代表者—农民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源,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中,农村文化才不会被侵蚀。

(三)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汇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得到传播,更好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更是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农村文化来源于农业文化,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其中汇聚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大力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其一,教育要先行。城乡文化一体化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教育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来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改变以往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呐喊的态势。首先,我们要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保证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其次,我们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再次,我们要进一步普及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教育我们也应当重视。其二,要有制度保障。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以文化产业政策促进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规范文化市场的运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新政策支撑传承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文化创新体系,加快文化产学研的结合,创新文化传承模式与方法,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文化开发政策拓展传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开发中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管理政策规范传承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管理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利用和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做出详细的规定,以规范传统文化的传承。

[1] 同春芬.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韩红. 历史转型期待文化转向—中西文化历史走向的省察与忧思[J]. 求实, 2001(10):19-22.

[3] 侯力.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J].人口学刊, 2007(2):32-36.

[4] 王跃敏, 乔中国. 从“文化震惊”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自杀成因[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1):138-140.

[5] 高善春. 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1):40-41.

[6] 科学发展观[EB/OL]. (2005-03-16) [2012-05-09].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6/content_2704537.htm.

[7] 国语·郑语[O].

[8] 论语·子路[O].

[9] 王泓. 重庆市城乡文化的整合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应对[J]. 前沿, 2011(10):149-151.

[10] 张燕, 王一伊. 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4):591-592.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