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广播简介和技术特点分析

2012-03-31崔文冲

电视技术 2012年8期
关键词:广播传输软件

崔文冲

(大连三零五转播台,辽宁 大连116400)

1 网络广播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ogressive Networks)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随选音效”服务,网络广播由此诞生。随后,国内的传媒机构迅速跟进并积极开拓,使得网络广播技术在1996年到1999年迅速发展[1-7]。

1.1 原理和设备组成

网络广播是指借助网络音视频流媒体技术将广播节目数字化,并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将节目数据流传送给受众,再由受众的接收终端将节目内容还原出来的新形广播。它主要由服务器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组成。服务器是1套处理、存取和组织节目,收发客户端数据、应答和处理客户端需求的计算机系统,客户端软件是进行收发、处理和播放等操作的虚拟化的收音机。

1.2 实现的环境和技术

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广播的实现过程比较简单,它的硬件环境需要1台可连接到因特网和可进行节目制作处理的服务器(专门向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提供内容传输或者计算处理等服务的增强型计算机);软件方面则需要1套进行节目制作处理的软件和1套可以提供音视频服务的流媒体软件,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流媒体软件主要有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系统、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系统和苹果公司的Quick Time系统等。如果要进行实时的广播服务,还要增加专门的音频采集卡等其他音频实时处理设备。

1.3 播发和收听过程

网络广播的前期制作和处理过程和传统广播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节目播发和收听过程。其播发过程是流媒体节目被封装成数据包并在网络中遵照TCP/IP协议进行传输的过程,收听过程是流媒体软件对数据包的接收、处理和播放的操作过程。用流媒体软件进行节目的播发和收听的大致过程为:1)播发过程,包括安装流媒体软件、启动流媒体软件、配置IP地址、选择传输速率、设置其他参数和选择节目进行广播;2)收听过程,包括安装流媒体接收和播放软件、启动流媒体接收和播放软件、输入播放地址和播放网络广播。

1.4 分类及区别

从播发和收听形式,可以将网络广播分为直播式和非直播式(点播)2种。直播式的网络广播播出方式和传统的广播类似,是时间线性播出方式。这种方式能将重要新闻或者重大活动的实时情况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非直播方式也被称为点播方式,即将事先编辑好的节目内容传到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依据网页上的节目索引或者介绍自主选择节目进行播放。

类似于传统广播和CD播放机之间的不同,直播式和非直播式2种网络广播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节目内容和时间的选择权。对于直播式的网络广播,受众无法选择收听节目的时间和特定时间内接收到的节目内容,但是经过简单的几次鼠标点击,就可以收听到节目;非直播式网络广播则使受众拥有了节目内容和收听时间的选择权,然而用户选择的节目可能不是最新的。一般来说,直播式网络广播比较适合播报新闻、政治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等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节目,非直播式网络广播则更适合于播报休闲、娱乐和其他的对于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节目。当然,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1.5 创办机构

国内的网络广播主要由3种机构创办:传统的广播媒体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商业网站和网络运营商。这些机构都争相创办和发展网络广播,一时间,网络广播在国内迅速普及,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其中不乏专业、正规、权威的和以公益、慈善以及纯粹的技术研究为主的,也有以追求商业价值和其他动机为主的。为了规范和优化网络广播的井喷式、无拘无束和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中国适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禁止了公益和商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渗透和糅合,并对网络广播的创办机构实施许可管理制度。

2 网络广播的技术变化及特点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广播相较于传统广播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它们赋予了网络广播许多新的性质,也给它带来了许多新特点。

2.1 数字化

数字信号在线路中的传输只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高电平和低电平,它们分别代表二进制的0和1。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将连续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滤波、压缩、采样、量化、编码和加密等),最终用二进制序列来表示原始信号的过程。相对于连续的模拟信号来说,数字信号需要处理和传输的数据从连续不间断的模拟量变成离散的、量化的和有限的数字量,用于传输数字信号的电平之间有了规律化和台阶化差异。从无限的模拟量到有限的数字量的变化大大简化和改善了信号的处理、传输和存储方式及过程,也同时简化和改善了处理信号的硬件及设备设施;规律化和台阶化的变化则大大增强了信号的抗干扰和抗失真的能力以及信号失真后的还原和再生的能力。另外,在数字化后,不受时间限制的存储、处理、查询和调用信息将变得很容易。

网络广播在节目的采集、制作、传输和发射的全过程中均实现了数字化,这使得网络广播具有信噪比高、信号质量好、可实现异步传输、传输过程更安全(加密传输)、数据传输量相对减少(数据的数字化和压缩)以及受众可自主选择节目等优点,也使网络广播的制播设备向着模块化、封装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固态化等方向发展。网络广播的这些特点和变化也是数字广播所拥有的。

2.2 软件化

软件是按照特定顺序组织起来的电脑数据和指令的集合,它一般可以分为编程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3类。软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也是可以代替许多设备和硬件来完成特定任务的简单、便捷、统一和廉价的解决方案。

纯模拟时代的广播设备基本上以硬件为主,当代的广播设备正逐步向着软件化的方向推进。网络广播设备更是如此,尤其是它的传输处理设备和节目接收终端。软件化使得网络广播的建设成本廉价化,应用管理灵活化,设备系统的维护、扩展、改造和更新轻量化和简易化,作业环境要求宽松化,接收终端多元和虚拟化等。

2.3 数据库化

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用来分类、存储和查询大量甚至海量资料的解决方案。它其实就是1套管理海量资料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综合。

广播在数字化、网络化、软件化和多媒体化之后,数据库化就势在必行,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步。有了数据库系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添加和保存节目,建立1整套节目和资料的数据库,并同时在客户层面实现往期节目的查询和回放功能。这一变化使得网络广播节目的分类、保存和查询更加轻量、便捷、高效和简明化。

2.4 多媒体化

多媒体指的是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中的2种或2种以上信息类型的综合,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媒体形态。多媒体使得传媒机构可以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段内用多种不同的相结合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相同或者不同的内容。

基于互联网传输的网络广播也继承了多媒体的性质,这使得它有了集成性、丰富性、直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有了多媒体,网络广播的受众接收到的将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和生动直观的信息。

2.5 网络化

世界各地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网线连接起来,达到网络中的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都能相互通信,就构成了互联网。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是由若干个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数据的传输过程是相互的、独立的、一对一的,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受数据的种类和内容的限制。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互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只有个人计算机系统;如今,具备计算处理和存储功能的新型设备也陆续地参与其中,例如PDA、智能手机、智能MP4、电子阅读器、平板PC和MID(移动互联网设备)等,以及许多智能化可联网的家用和商用电器等。

网络广播以互联网为传播信道,这使得它具备了传播范围全球化、接收终端多样化、信息传输点对点(P2P)和双工化、受众群体多元动态和分散化、信息接收异步和多样化等特征。

3 网络广播的技术缺憾和不足

作为新兴媒体中的一员,网络广播相较于传统广播发生了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变化,这些变化也是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所共有的,它们在传统广播的发展变化中已经有了一些体现,比如数字化、软件化和数据库化,尤其在传统广播的节目采集制作过程中。网络广播的这些变化给广播带来许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3.1 数字化、软件化和数据库化的不足

数字化意味着更复杂的技术要求,不可逆的信号失真和更高的硬件技术维护门槛。软件化则大大降低了广播制播的资金和技术门槛,使得广播制播技术平民化,给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的违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据库化使得资料进一步虚拟化和高度压缩化,海量的数据集中存储于体积微小而不堪一击的以硬盘、磁盘等为核心的存储设备中,这无疑增加了数据大量损坏和遗失的风险,以及数据损坏后的维护和修复难度。

3.2 多媒体化的不足

多种媒体的不适当应用也将给网络广播带来一些弊端。传统模拟广播制作、播出和发射的都是单纯的音频信号,网络广播打破了这个规则——它在制播音频信号的同时还可以附带制播文字、图形、图像甚至是视频。网络广播向用户传输的信号可以是这些信息类型的综合,即多媒体信号。

理论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可以使网络广播的内容和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到的将是综合了多种媒体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和信息。网络广播如果能将各种富有特色的媒体融洽地综合起来,将变得更加强势。但是业在专而不在广,用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把众多的媒体都很好地利用起来为网络广播服务,是难以实现的。网络广播对多种媒体的不适当应用,只能算是糅合。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下,众多媒体不分主次地共同发展,意味着对其中单一媒体的投入将减少,这势必导致对每一种媒体的研究利用不如以往那么专一和深入,结果是每一种媒体都未能被充分利用。并且,不同的媒体可能被用于传播重复的内容,造成资源的浪费。网络广播中众多媒体的糅合式发展,将使网络广播失去作为广播的特色和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像广播了。

3.3 网络化带来的问题

在广播制播的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广播的传播过程,即广播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传播信道。传统广播的信道主要是通过发射塔发射出来的传向一定区域内的无线电磁波。它具有点对面、实时性、无线式、大范围和专用化等特性,这些特性给传统广播带来了公益性、便捷性、低成本、权威性、健壮性和广泛性等优点,而以互联网为传播信道的网络广播则完全不同,其具有点对点、异步性、交互性、有线式和虚拟化等特点。

3.3.1 点对点

在点对点的传输模式下,服务器对每个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收听者)都建立1条数据传输通路,这些通路之间是相互独立没有直接联系的,这一特点令网络广播可以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特定的节目和增值业务;不过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数据流量剧增,相应的传输带宽也必须增加。所以网络广播总是要定期购置和升级新的设备。由此可见,网络广播的用户数量的多少与传输带宽的大小以及传输设备的数量和性能是成正比的。

网络广播在初期建设阶段的资金投入量很小,简单的几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和几款流媒体软件就能基本实现。在中后期的运营维护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持续增加。渐渐它的资金需求会像雪球似的滚起来。点对面传播的传统广播就没有这个问题,只要在初期一次性投入足够的资金就可以相对稳定地运行。网络广播的这一特性使得广播无法继续维持公益性。

3.3.2 异步性

网络广播的异步传输性意味着听众将拥有节目的内容和播出时间的选择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1种进步,但问题接踵而至:

1)受众需要懂得一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并需要花费时间完成一系列不是很难却比较复杂的键鼠操作才能收听到喜欢的节目。打开电源开关,简单地旋几下旋钮就能享受到悦耳的声音,这种便捷性和休闲性在网络广播身上荡然无存。

2)在线受众收听节目的时间和内容不再统一和准时,实时和重大新闻、重要通知将得不到广泛和及时的传播。

3.3.3 双工性

双工性指的是信息在线路中的传输可以沿2个方向进行。在互联网的传输中,正是因为有了双工传输特性,点对点的传输形式才能成为现实。它使得互联网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对等地收发信息,即实现交互性。网络广播同样从互联网上继承了这点属性。严格来说,交互性不能算作网络广播的本质属性。受众在收听网络广播时能与网络电台进行交互的,只限于简单地通过网络留言或交谈。这种互动基本不会对网络广播的制播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网络广播的传输性质本质上还是单工的。

3.3.4 有线式

互联网中的各个节点之间是通过网线相互连通的,数据包在服务器端经过若干个用网线连接的节点才能到达客户端,这个过程有点像接力赛,不同的是数据包每到达1个节点之后都有1个或者多个下一结点。通过仔细地对比和分析不难发现有线式传输的不足:

1)在当今信息多样化和多媒体化的环境里,购置1台个人电脑,每月花费一些积蓄连入因特网,不仅可以进行网上冲浪和娱乐消遣,还能捎带听听网络广播,看看在线视频。对于时常接触电脑和频频上网的人,这是1个便利统一的解决方案。但对于经济拮据或较少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人们来说,这是比较虚幻的。

2)在信息传播史上,从有线到无线的变革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它省去了繁琐复杂的线路和设备的铺设过程,大大缩减了信道建设的资金,并轻松解决了有线设备在地势艰险、人烟稀少等区域的覆盖问题。

3)在经济危机、战乱四起或者狂风暴雨、天撼地动等非常时期,有线信道和设备将立即凸显出其不堪一击的脆弱一面。

3.3.5 虚拟化

网络广播的传输信道同无线电波相比的另一差异是制播机构对网络广播的信道失去了所有权和专用权。它的信道被虚拟化,接收终端也由实体收音机变成了软件接收机。

1)由于信道和接收端的非专用化,受众对网络广播的收听会和聊天、打字、看电影、网上冲浪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进行,这势必导致无法专心收听网络广播,任由这种状态发展,网络广播将很难留住大量和固定的受众。

2)使用互联网作为信道直接导致了用于数据传输的信道不再固定和专一,无法确定数据的传输路径,以及该传输路径上是否始终为网络广播提供了保证数据流畅传输的充足带宽和优质线路,也无法确定传输过程中的必要中间节点是否正常工作并及时响应。

3)维持网络设备正常运转的运营商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化机构,他们很少会向以公益性为主导的广播制播机构提供免费的传播信道,更不会为了网络广播的需求而专门在网络用户稀少和地势艰险的地区提供网络覆盖,除非网络广播制播机构愿意提供建设和维护所需的资金。

4 小结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信息传播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新媒体强势登陆和迅猛发展,结束了以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何进行有效的发展和革新,使得传统媒体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信息需求,延续当年的成就和辉煌,继续充当信息传播的中梁砥柱,是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凭借着互动、异步、自主选择节目以及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等不同于传统广播的一些优势和特质,网络广播这一新兴媒体在国内得到了广播传媒机构等的广泛青睐和大力支持。从诞生到现在,它已经历了十几个年头的长足发展。单从变化、性质和特点来看,网络广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算得上是广播技术的一大进步。然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网络广播的现状却与当年传统广播的阔步发展和迅速壮大的辉煌场面相形见绌,令人倍感意外。

网络广播是计算机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衍生物,相较于传统广播,它有了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新变化。这些变化中的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和多媒体化给它带来的新的性质和特点,总的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优势居多,而网络化却使得作为广播的它彻底发生了改变。假如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不曾有过瓜葛,作为另一种媒体运作,它的这些特性和变化还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但是网络广播的这些特质带来的缺陷和不足,从本质上阻碍了它发展成为传统广播的接班人,更决定了它不能像传统广播那样充当国家和党政机构的重要和可靠的宣传工具。

[1]李其林.网络广播[J].西部广播电视,2005(10):14-15.

[2]欧政权.网络广播的发展思路[J].电视技术,2011,35(11):72-74.

[3]高馨.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广播[J].电声技术,2003,27(8):68.

[4]黄峥.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广播[J].电声技术,2001,25(1):56-57.

[5]唐静.网络广播的优势及前瞻[J].管理观察,2009(6):203-204.

[6]徐晓兰.网络广播的发展探讨[J].科技广场,2008(9):252-253.

[7]衣春翔.网络广播特点浅析[J].新闻传播,2006(7):44-45.

猜你喜欢

广播传输软件
禅宗软件
混合型随机微分方程的传输不等式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软件对对碰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支持长距离4K HDR传输 AudioQuest Pearl、 Forest、 Cinnamon HDMI线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