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2-03-30朱伟兴马长华李凤祥张世兵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竞赛教材教学模式

朱伟兴,马长华,李凤祥,张世兵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笔试为主要考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首先,知识的讲授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因而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和应用活动机会;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精心整理的知识,学生勿需独立整理资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加反思地接受,也提不出问题。另外,考试制度及其所强化的标准答案意识也不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难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作者在实施两项教改项目的过程中,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 转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教改项目的研究目标,借鉴国外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实践与经验,实地走访国内多所高校,听取相关经验与体会,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探索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关注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顺应世界教学改革趋势,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和优化育人环境。

2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让学生体会到预习和自学的重要性,在预习中获取知识,在听课中加强思考,在理解中举一反三,在理解中批判质疑,在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讲难点,强化工程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注重介绍相关知识内容的来龙去脉、有机联系和形式创新,做到既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要有所拓展,介绍新技术,使学生能学到“活”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内容的陈旧以及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介绍计数器、寄存器和数码显示灯等部件时重点放在小规模集成电路器件上,如果照本宣科必然误导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上链接,介绍目前各主要公司生产的器件的功能和用法,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手段搜索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所学知识贴近工程实际。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意识,特意将教材中的某些论述不确切的地方拿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促使他们认真思考,透彻理解,改进论述,精确定义。例如在目前的非电专业的《电子技术》教材的触发器一章中,在介绍基本RS触发器的真值表中,即当输入端R=S=0时,其相应的输出状态说成是“不定”,这是不够确切的,因为这时基本RS触发器的两个输出端都为1。经过与学生仔细分析和讨论,认为这种状态与前面定义的基本RS触发器的两个输出端的状态必须相反是矛盾的,应该说成“逻辑混乱”状态,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要避免。尽管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说法上的差异,但实际上反映了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对实际应用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

3 加强教材建设,实施多样化数学

为了营造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项目组构建了立体化教材体系,笔者编著的文献[1]和文献[2]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该套教材在体系和可读性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在每章开头精选引语和提供导读。引语启发和勉励学生志存高远,发奋学习,回报社会。导读为学生了解该章编写思路和学习方法提供指导,有利于预习、抓住重点和难点听课及复习;在教材中,还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精神和发明成果,例如,德国的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在23岁就时提出基尔霍夫定律,激发同龄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动力。章首提出学习目标,章(节)后安排小结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回顾总结,自练自测。注意承前启后,在回顾拓宽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揭示新原理。对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增加典型例题,拓宽思路,从多角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预习和自学提供条件。该套教材2011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由朱伟兴负责研制一套与该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2011年获江苏省教育厅二等奖。

由笔者主编的文献[1]和文献[2]相关教学指导书,2011年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自主性学习的条件。例如,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特别是带有动感的立体化课件,能给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实验氛围,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指导书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析,答疑解惑,尤其在典型例题的求解中,不仅给出了求解过程,而且首先对题目进行分析,提出解题思路(包括一题多解),在求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指出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常见错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透彻理解,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我们通过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还精心设计,灵活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录像、实物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扬长避短,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QQ聊天软件、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为学生答疑及提供指导和帮助,拓展与学生互动的途径,提高效率,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4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培养特长

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创新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培养特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去。课题组还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计算机和专门网络丰富知识,我们开发了网上答疑系统,形成课余时间教与学的互动。建立学习兴趣小组,让有特长和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自学自练,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鼓励他们将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和生活实际中,搞小发明、小制作,为非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应用电技术的可能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为他们拓宽知识面,增加创新实践的机会。

注重个性化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话动,通过学生科协,组织多样化兴趣小组。组建培养梯队,为学生科研、科技竞赛等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对参加技能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的学生进行常态化管理,组织各类竞赛的培训工作。近年来,有一批学生在各种省级以上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人获得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有多名学生在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奖。我们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工作,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和申报,经专家评选,有多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项目。此外,我们还鼓励和指导非电专业的学生利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已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江苏省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中获得省级奖励。

5 改革教学考评方法

教学考评方法要多样化和综合性。我们采用指定考试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自由发挥相结合,采用小制作和自选实验内容考试等形式来展示才能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知识创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学的知识活、实、广、新,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在实验教学考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采取了与成绩挂钩的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方法。对独立正确完成规定内容的学生给予良好成绩,对再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选做内容的学生给予优秀成绩,对经过针对性的提示和指导后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学生给予中等成绩,对经过详细指导后仍不能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学生给予不及格,并令其择时补做。采用这种办法后,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预习报告质量大大提高,获得良好成绩以上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总之,让学生真正感到实验决不是以前那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通过实验能学到新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注重个性化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话动来获得加分。例如,对参加技能竞赛(机械创新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并获奖的学生加分,对有创意的小制作和小发明,经组织教师答辩后也可加分,使教学考评方法多样化和综合性,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 结语

我们构建了立体化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三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对教学结果的关注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介绍某一理论时,更注重该理论的引出过程和思维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电气工程与非电工程学科的结合与渗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的意识和勇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意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朱伟兴.电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工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朱伟兴,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学工I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竞赛教材教学模式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