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03-23陈树平李伟张家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陈树平 李伟 张家宇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一直是全面做好水利项目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问题是当前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划分过于混乱。基于此,本文采用专家调查和文献总结的方法,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识别归纳出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通过引入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

Abstract: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valuation is alway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But real problem is the current social impact post-evaluation not formed a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dex to differentiate too chao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dopts exper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summary method, from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recognition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ase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objectiv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verify the index system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oci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ulti-objectiv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中图分类号] F540.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直都是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关于扩大公共基础项目建设要求的号召,更为其发展前景提供了导向。基于此,如何落实有效的评价工作以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准确度量自然成为服务于水利工程实施的保障性环节,而在这其中,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又成为其重要一环。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影响后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展开。其一研究内容方面:夏立明等[1]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构建了关于国家、地方、项目社区三个层面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陈媛媛等[2]在阐述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社会影响内容的基础上,从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当地社区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其二研究方法方面:罗时朋等[3]提出运用逻辑框架法来实现水电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唐小娟等[4]则指出应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实现水利灌溉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

因此,综合来看,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问题复杂,涉及众多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常常包含着主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这使得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所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创新。

2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总结以往文献,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后评价、社会效益后评价、社会影响后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定义为:已建成水利工程项目在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为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评价。

2.2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笔者将相关文献中关于水利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评价指标分成三个层次,用以构建其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从高到低依次为:综合指标、分领域指标、和具体(单项)指标。该指标体系是一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有机结构:纵向结构上,一方面指标数值自下而上依次递进由具体到抽象不斷综合,直至形成一个最终的综合指数,另一方面指标概念从上而下逐层由抽象不断向具体分解,直至形成个体的原始指标。横向结构上从第二层次开始,每层次都包括若干指标,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或方面。上述三级指标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以上述指标构建框架为基础,同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系统性与完备性、可操作性、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原则,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手段,通过专家意见及相关数学方法进行指标的分类合并和筛选剔除[3—6],最终构建出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2.2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评价准则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以后,需要以单项指标为对象,对其展开针对性的评价与描述。具体评价准则如表1所示:

表1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评价准则

3 实证分析

以天津市某一泵站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后评价理论,从已给出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引进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开展有效评价,用以实现对该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验证。具体实施与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 建立指标体系评价等级。依次为:Ⅰ很好、Ⅱ较好、Ⅲ一般、Ⅳ较差、Ⅴ很差。

第二步 构造各层的模糊评判矩阵。由专家采用1—9级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给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 确定各因素在模糊评判中所占的权重。根据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它们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权重。求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权重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第四步 建立评价矩阵。为了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准确度、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对有关部门及技术人员进行指标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得到综合数据统计表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数据统计表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依据(为各指标问卷统计数,为总问卷数),得到各评价矩阵分别为:

第五步 计算最终权重。根据每层计算得到的权重,通过底层和高层之间的层次关系可计算得到最终权重。

首先依据公式(为指标第二层各权重,为各评价矩阵)求得层的综合评价为:

=

同理计算得:

然后依据公式 (此处为上面求出的层的综合评价)得:

=

综上所述,得出该泵站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结果中认为很好的比例占24.29%,较好的比例为37.96%,一般的比例为33.77%,较差的比例为2.76%,最差的比例为1.22%。总体来说,认为该项目较好以上的比例占到62.25%,已超过一般,因此说明该项目达到了总体建设的要求。

4 结论

通过对天津市某一泵站项目引进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数据计算与分析,进一步验证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使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得以推广使用。然而如何结合指标体系运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成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夏立明,陈树平,孙丽. 高速公路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建筑经济,2010(3):92-95.

[2] 陈媛媛,朱跃钊,汪霄.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社会影响的后评价主要指标的分析与构建[J]. 价值工程,2008 (5): 24-27.

[3] 罗时朋,张松.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水电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5):69-72.

[4] 唐小娟,李元红,刘佳莉. 甘肃省节水灌溉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J]. 人民黄河,2010(1): 65-68.

[5] 毛春梅,胡维松. 关于水利工程的后评价[J].水利经济,1998(7): 70-73.

[6] 曲炜.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理论探讨[D].南京:河海大学,2001.3.

作者简介:(1)陈树平,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学硕士,助工,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合同管理研究;

(2)李伟,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工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3)张家宇,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工学学士,助工,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