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城市地名发展

2012-03-23南龙谢雪燕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规划发展

南龙 谢雪燕

摘要:城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地名的地位和作用越加重要,是现代城市加快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基础[1]。城市地名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和规范整治活动,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城市地名规划系列成果已成为城市地名管理的主要依据。

文章明确了地名、城市地名及地名规划等基本概念,对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同时通过对城市地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的分析,总结出城市地名的演变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视角下城市地名规划的思路及方法,旨在为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提供新思维,为城市地名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城市地名发展演化地名规划

中图分类号:P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ce nam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ity cultur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urban places of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modern city to speed up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the important basic [1]. City planning of urban planning place nam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and more and more be at all levels in our country city administration of attention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city planning and regulate the place name activities,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the serialization of city place name has become a city planning series results the main basi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place names.

The article made clear the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s and places such as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to the city place names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to read about.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city by place of the rules and trend of evolu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places with steady change, change in the regularity of the firm.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planning place names thought and the methods, for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Keywords: Urban Placename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oponymic Planning

地名是人們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具有信息载体、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2]。我国早期由于地名数量不多,地名取词上较多出现单字和双字,且地名命名并无太大的规律性。现代地名由“专名+通名”构成,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主要用以揭示地名所承载和表达的意义。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用以表达和描述地理实体的类型及特征,是地名中表示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行政管理的区划。

城市地名是一个包括地理实体名等在内的一个庞大体系,其变化往往是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等变迁最直接、最具体的记录,其发展演变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通常表现为对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社会风俗、名人佚事的记录和反映。

1、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协同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史, 城市地名的变动除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 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是影响其变更的重要客观条件,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开发区、城市新区等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空前增长,新建筑、新道路、新住区等城市组成要素的大量涌现,为了增强这类地物的可识别性,必然要求大量新地名的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在数量、类别、内涵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3]。

2、城市地名呈现变动与稳定的演变规律

地名和其他语词口口相传、世代相因,在使用中逐渐取得习惯性和稳定性。地理区域本来没有名称,名称是人们主观赋予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的认识也不断地变化,因此,地名在稳定性的大背景下又有变动性,而变动性中又有其稳定的元素,地名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和统一构成了它的发展历史。

城市地名是人类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和交往而对其所在城市的地理实体赋予的名称,具有指位功能、社会功能、文化显示功能和思想传播功能[4],地名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决定了地名需要保持其稳定性。从地名的发展历史看,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地名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尽管如此,任何时期的地名都不可能全部更改,每个时期地名的演变只能是多数继承、部分更改、少量新增。地名在发展演进的变动性背景下有其稳定性的一面。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它也在发展变化和新陈代谢。就大多数地名来说,一旦产生就能为人们使用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命名理据、文化因素及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影响,地名又表现出稳定中的变动性规律。

随着交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城市更为广泛的被外界所了解和应用,也给城市地名梳理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导航仪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城市地名,特别是城市道路名称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5]。

3、地名规划

在民政部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中,将城市地名规划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基础上,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城市新生地名作出的科学规划” [6]。

城市地名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名称的统筹设计[7]。事实证明城市地名规划有利于加强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的地名管理,减少地名命名、更名的片面性、盲目性、局限性,克服地名重名、同音、文化含量不高等弊病,提高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对城市规划和全方位强化城市地名管理等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地名规划的雏形,不难发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对地名的统一、超前考虑和命名的影子。唐长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门大街为中轴线,棋盘状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形成形式上东西对称“畦分棋布”的城市街坊面貌。城中城门、街道、里坊、殿、阁、亭、馆等都有名称,且采词含义明确、用字对称且工整,与其功能、位置较为吻合,并且相邻的街道、城门、建筑等名称采词用字在含义上相互呼应。

3.1.1.古代的地名规划

资料来源:《地名规划原理》(2003)

3.1.2.近代地名规划

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于1930年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了一张详细的城市道路名称规划图《首都干路定名图》,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名规划图。规划命名了68条城市干线道路名称,并对路名系列化命名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部分路名以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命名,如黑龙江路、福建路、湖南路、湖北路、云南路、江苏路、广东路等等。方案于1930年10月交由城市建设部门具体实施。干路定名图上规划的68条道路名称,至今沿用的有42个。

3.1.3.现代地名规划

建国后,随着城市范围大规模、高速度扩张,城镇地名数量猛增,新旧地名更替活跃,我国少量城市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的尝试与探索,其基本特点是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编制,规划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更为迫切。规划一方面按照地名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对以往零散、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差的城市地名问题进行了诊断和梳理,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新地名进行了适度超前规划;另一方面加强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以解决城市规划与地名规划、建设与命名、命名与管理三个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地名和文化、地名和语言、地名和历史、地名和地理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缺乏从多个视角对城市地名规划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创作思路采用问题导向原则,提出“释疑—摸底—明道—求解”的技术路线。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城市地名现状特征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的探讨,总结出如下几点结论:

1、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具有协同共进的内在关系

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中求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的数量与日俱增、类别不断增加、内涵日益丰富。同时,城市地名对城市文化起到传承作用,是城市个性彰显的载体,通过对城市地名系统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 能够把握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感受历史的凝炼与厚重。

2、城市地名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其稳定性是相对的

1)城市地名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城市地名的基本功能决定城市地名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城市地名同时又是时代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其变动性的一面。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城市地名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的趋势。

3、“专名+通名”的取词理据是现代城市地名构成的基本特点,城市专名采词来源也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展

“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新地名的主要构词特点,不仅通名划分越来越细,专名采词来源也越来越广。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地名的采词具有如下的特点:1)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类地名;2)记录历史事件和纪念历史人物类地名;3)反映古代经济、行业类地名;4)以古代官署衙门及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5)表达思想意图及美好愿望类地名;6)反映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经济繁榮类地名;7)以行政区名称命名;8)以名山江河命名;9)以花卉树木名称命名;10)以序数词、方位词或者某一主题进行的序列命名。

4、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实践工作中上应保持思维的多视角性[8]

1)从文化视角来看,保持城市地名的文化性是现代城市地名规划的内在要求。在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实践时,应以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以尽量保持地名稳定性为原则,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为目标。

2)从政治视角来看,现代地名规划应该凸显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不同时代的城市地名往往带有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当前从政治视角考虑城市地名规划时,应以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作为时代主题,以反映经济建设、强国富民、繁荣昌盛等表达歌颂及美好愿望的词语为内容,来体现现代城市地名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3)从经济视角来看,当前的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昌盛作为规划的主题之一。通过分析城市地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城市地名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布局情况,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地名的采词范围。

4)从制度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优先考虑地名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是以地名相关的法规、规范和实施细则为方针政策和指引,以解决地名的标准化问题为目标,来构建规范化、系统性与层次化的地名规划方案,要有利于实现地名系统的系列化和地名管理的规范化。

5)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国际大分工的发展环境,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全球化对地名规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地名采词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全球化特点的地名。从全球化视角出发的地名规划有助于地名采词的多样化、丰富化,增添城市地名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王际桐.地名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J].中国地名,2006(9).

[3]尹广.地名要体现城市品位[N].广州日报,2003-01-03.

[4]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2).

[5]浦善新.数字地名──地名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0.

[6]范今朝,黄吉燕. 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J].城市问题,2005(1).

[7]褚亚平.城市规划发展不能忽略地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4(6).

[8]蒲欣梅. 中国城市地名发展演化与规划研究, 2009.

南龙(男)、1984.1、工程师、谢雪燕(女)、1981.11、

猜你喜欢

规划发展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