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向穿刺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2012-03-22李凌云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腰麻穿刺针硬膜外

李凌云

腰硬联合阻滞(CSEA),随着穿刺技术“针内针”法的出现,临床应用不断增加,已成某些国家及国内许多医院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常规腰硬联合阻滞由脊腰麻针直接损伤脊神经根发生率较高,达1%~10%,采用头向穿刺法,使硬膜外穿刺针与腰部皮肤呈较小角度(40°~60°),未发现腰麻针、硬膜外针直接损伤脊神经根,且易于置入硬膜外导管,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10 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或产妇,年龄20~70 岁,体重41~76 kg。均无脊柱畸形,无椎管内麻醉禁忌。随机分为2 组:常规穿刺组460 例;头向穿刺组550 例。均使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包(扬州市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穿刺方法 所有患者或产妇均采用一点穿刺法(SST),视手术需要选择L3~4或L4~5间隙。常规穿刺组穿刺点选择上、下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 cm 处,头间穿刺组选择上、下刺突间隙中点旁开1.5 cm,再向尾侧端移行1.5~2 cm 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先用16G 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针尖稍指向中线,穿破黄韧带达硬膜外腔,退出硬膜外针针芯,用25G 腰麻针经硬膜外针刺入蛛网膜下隙,注药窗口指向头端,退出腰麻针针芯,见脑背液流出后,注入0.5%布比卡因1.5~3 ml 退出腰麻针,通过硬膜外针置入硬膜外导管,成功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凡硬膜外穿刺或腰麻穿刺过程中出现下肢异感或弹跳,均拔出硬膜外针,调整方向重新穿刺。如置管过程中出现下肢异感或弹跳,或置管失败,放弃置管,视手术需要,在腰麻下或改行全麻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硬膜外穿刺针与腰部皮肤角度,硬膜外穿刺、腰麻穿刺及硬膜外导管置入时下肢有无异感或弹跳,硬膜外腔置管是否顺利。

1.4 统计学方法 硬膜外针与皮肤角度采用t 检验,其余观察指标均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穿刺麻醉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2 组穿刺麻醉效果比较

头间穿刺组硬膜外针与皮肤角度明显小于常规穿刺组,为40°~65°,差异有显著性(P<0.05)。硬膜外穿刺过程中均无下肢异感或弹跳,2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常规穿刺组腰麻穿刺时下肢异感,弹跳有11 例,均退出腰麻针,硬膜外针,调整方向重新穿刺,而头间穿刺组无1 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穿刺组有27 例困难置管,其中2 例置管失败,为下肢手术,在单纯脊麻下完成手术。头间穿刺组仅2 例置管困难,无置管失败,头间穿刺组硬膜外置管明显较常规穿刺组顺利(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CSEA)既有脊麻的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的优点,也可通过硬膜外腔置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手术后镇痛[1]。得到麻醉界同仁尤是基层医院麻醉医生的青睐。北医吴新民教授介绍,腰硬联合阻滞占全部麻醉的比例在欧洲从0.2%(爱尔兰)到40%(荷兰),吴教授所在科室腰硬联合阻滞占全部麻醉比例的20%[2]。

神经损伤是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穿刺针直接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严重神经损伤十分少见,但却是普遍担心的并发症[3]。由于硬膜外穿刺、脊麻穿刺及硬外导管置入具有盲探性,在腰硬联合阻滞操作过程中,穿刺针针尖落点难以准确把握,如偏向一侧,且方向上直对脊神经根,穿刺针刺入时或导管置入时,可直接刺伤或刺激脊神经根,致神经根损伤,患者可有下肢异感或弹跳。本研究常规穿刺组神经根直接损伤发生率为3.25%,明显高于Kane R 报告的椎管内麻醉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03~0.1%[3],可能与常规穿刺组穿刺点选择侧入路及联合穿刺有关,而Kane R报告的样本则为单纯硬麻或腰麻,非腰硬联合麻醉。另外,常规CSEA 操作,硬膜外穿刺针与脊柱的角度近于垂直,针尖亦有可能抵在硬膜上,置入硬膜外导管时阻力大,置管较困难,甚至导致置管失败(尤以硬膜外导管质地偏软时多见)。此外,硬膜导管置入时间偏长,可影响到腰麻平面的调控,可能出现麻醉平面过低,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或者麻醉平面太高造成严重的呼吸循环抑制,危及患者安全[2]。再之,置管阻力大,如强力置入硬膜外导管则有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当硬膜外导管质地偏硬或硬膜外针损伤或穿破硬脊膜时可能性更大)。

采用头向穿刺,可以使硬膜外穿刺针和脊麻针针尖落点避开脊神经根,可以避免硬膜外穿刺针、脊麻针及硬膜外导管对神经根的刺伤及刺激,具体能否完全避免,因本研究样本偏小,缺乏相应的解剖学资料,难以定论。另外头向穿刺时,硬膜外穿刺针与脊髓的角度近似平行,易于硬膜外导管置入,有利脊麻平面的调控,且不易发生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

总之,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采用头向穿刺法,使穿刺针与腰背部皮肤呈一定角度(40°~60°),可以明显降低由腰麻针、硬膜外针穿刺直接损伤及硬膜外导管置入刺激脊神经根的发生率,降低硬膜外置管困难的发生率,使腰硬联合阻滞更加安全可靠。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3:1094.

[2]黄宇光,罗爱伦,主编.麻醉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37-141.

[3]PAUL G·BARASH,BRUCE F·CULLEN,ROBERT K·STOELTING,原著,王伟鹏,李立环,主译.临床麻醉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6.

猜你喜欢

腰麻穿刺针硬膜外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复合腰麻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治疗体会
拐形可注水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的应用
妇科患者腰麻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镇痛的应用效果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微创腰麻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64例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