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对比研究*

2012-03-19

外语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学术论文英汉

郑 丹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对比研究*

郑 丹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语篇模式是篇章中单个片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逻辑结构,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某些篇章模式由于反复出现进而根深蒂固地融入一个民族文化之中。学术期刊论文作为衡量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其语篇组织模式是作者逻辑和思维模式的精准再现。本文对比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建构的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指导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比修辞学;学术论文;篇章模式;思维模式

Discourse patterns are individual segments of texts combined to form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whole and to form certain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Certain patterns in text recur time and time again and become deeply ingrained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knowledge. Papers in academic journals reproduce an author’s logic and thinking pattern.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we contrast the discourse patterns in papers of academic journals. Th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academic paper writing.

1 对比修辞学

1966年,开普兰(Kaplan)发表的《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思维模式》一文标志着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对600份二语学习者作文进行分析后开普兰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二语学习者写作中语篇的段落组织方式不同。英语说明性文章的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开始,然后是一系列围绕主题句展开的分点说明,用以发展中心观点,又或者反过来,先以一系列例子开始,最后以主题句结尾……语篇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在阿拉伯语中,段落组织是以一系列肯定的和否定的“平行结构”为基础的(这一概括也几乎适用于所有闪语中);东方语言中,篇章的组织常被认为是迂回的,段落的发展呈“螺旋式”(Kaplan 2001:13-14)。开普兰认为,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人的思维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的篇章结构是文化思维模式负迁移的结果。

尽管传统的对比修辞学存在众多缺陷,但是开普兰的研究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人们从对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进入段落、语篇及修辞等深层的探讨。同时,它提供了一套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不同写作模式,这套模式虽然只是一种假说,但却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加入该领域, 对其进行检验和证明。”(杨玲 2002:2)

目前,对比修辞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比修辞学研究的新趋势显示其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以作文结构分析为主的语言学框架,而更多地考虑写作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及社会文化变量(杨玲 2002)。

学术期刊论文作为衡量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其语篇组织模式是作者逻辑和思维模式的精准再现。通过对中英学术期刊论文篇章建构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指导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英汉篇章模式的对比研究

“连贯话语中的语句,有着不仅是线性的,而且是整体性的相互联系。这样,它不是简单链式微型结构的总和,而是这种完整统一体的宏观结构。没有宏观结构的连贯话语是未经过思考的。”(华劭 2005:29) 篇章模式作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语言交际中人们相互遵守和期待的“语言共识”(linguistic consensus)(Winter 1994:55)。篇章模式的研究使语言的研究超越了句子的界限,超越对于句子结构规律的研究,而关注语篇的整体性。

语篇是一个有着层级结构的关系系统,篇章的组织模式既能反映篇章的宏观结构,也能反映作者的思维模式,因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Ann Yumin Meng(1999)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了英语本族语和汉语本族语毕业生在书面英语中的语篇模式,研究发现:语篇模式与个人的语言能力无关,而是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早期社会化的影响。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 & Andy Kirkpatrick(2000)在《汉英篇章对比研究》一书中,在对现代汉语的信息顺序和修辞结构、传统的汉语修辞结构对现代汉语文章结构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汉新闻语篇模式。刘礼进(1999)运用宏观语义结构理论中的话题,分析英汉语篇潜在的结构模式。结果显示:尽管英、汉语篇章都由三部分构成并按话题层次细分出若干分节,但英语篇章注重上下文前后接应,汉语篇章的并列式优势明显;英汉语言的差异受制于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思维习惯。杨玉晨通过对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的研究发现,英语学术论文的开头大多采用“转折式”,语篇模式呈线性;而汉语学术论文的开头多采用“因果式”,语篇模式呈“包容型”或“分解排除型”(杨玉晨 2003:20)。杨玲(2006)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研究英汉篇章结构,指出:中美大学生在论说文篇章结构上不存在本质差别,但有显著差异。李俊芳和徐筠(2011)从哲学角度探究东西方学术论文中语篇组织模式的差异及其哲学溯源。他们认为,英语学术论文语篇重理性、讲分析,力求形式连贯,多按引言-陈述-论辩-结论的模式铺展;而汉语学术论文重悟性、讲含蓄,讲究传神达意,多沿袭罗列背景-陈述条件-解因或论据-阐明主题的模式。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依据Hoey(2001)对篇章模式的分类,探讨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的篇章建构模式。笔者收集了英文期刊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和汉语期刊《中国语言》2010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各20篇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具体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学术期刊论文倾向使用何种语篇模式?(2)语篇构建模式与学术期刊论文“问题”意识的形成的关系如何?(3)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不)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何?

3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对比研究

Hoey(2001)在TextualInteraction中,将篇章模式详细地划分为: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目标-成就模式(goal-achievement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唤起欲望-实现模式(desire arousal-fulfillment pattern)、知识空缺-填补模式(gap in knowledge-filling pattern)、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和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我们据此来分析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的篇章建构模式。

3.1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对于篇章模式的认定,是在作者本人和另外一名英语专业博士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的。结果发现:英文学术期刊论文采用的三种主要的语篇模式为提问-回答模式(9篇)、知识空缺-填补模式(6篇)和目标-成就模式(5篇)。

(1)提问-回答模式。该模式一般出现在篇幅较长的文本中,因为对于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它的组成成分包括:情景、提问、回答以及肯定评价,其中情景部分可以省略,而肯定评价标志着文本的结束。提问-回答模式与问题-解决模式的区别在于:1)提问与回答之间没有中间阶段,2)提问和回答之间的关系是匹配关系而不是逻辑关系(Hoey 2001:176-177)。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我们将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的篇章模式认定为提问-回答型,因为作者往往在文章中首先明确提出问题(使用疑问句,如Does motivation predict the amount of student interaction with the L2 culture?),然后针对这一(些)问题展开探讨。限于篇幅,实例省略。

(2)知识空缺-填补模式。该模式常出现在叙述文、科技论文、学术论文和侦探故事等文体中,其组成部分为情景、知识空缺、填补知识空缺的方法以及结果,其中情景部分也是可以省略的。例如:...This paper aims to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body of empirical research...【知识空缺】...for researching teacher 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ygotskian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empirical knowledge...【填补方式】

(3)目标-成就模式。这一模式常出现在叙述文、广告和科技文体的写作中,其组成成分为情景、目标、实现方法、评价或结果;情景部分可以省略。目标-成就模式与问题-解决模式相像,区别在于目标指的是“情景中一种有意的改变”(an intended change in situation)(Hoey 2001:146)。其话语标记有want to, would like to, aim, objective means, way, strategy, by V-ing (Hoey 2011:146)。例如:In our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the SLA processes of dyslexic students...

3. 2 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

大多数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主要采用的篇章模式为知识空缺-填补型(8篇)、主张-反应型(5篇)、问题-解决型(4篇)和目标-成就型(3篇)。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主张-反应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

(1)主张-反应模式又称为假设-真实模式,是议论文、评论、政治新闻等文体中常见的一种语篇模式(徐欣 苗兴伟 2011)。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情景、主张和反应,核心成分为主张和反应部分。在“主张”部分,作者陈述他人或者自己已经说过但是没有认同其真实性的观点和情况;在“反应”部分,作者就“主张”部分中的观点或情况的真实性阐明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须要指出的是,“反应”有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或观点,而是作者提出另一方的反主张或者是描述真实的情况(郑丹 2011:102)。例如:

学界对时间副词“正在”的研究……概括起来分为脱落说和合成说…… 【情景】

(《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

(2)问题-解决模式。Hoey(1983,2001)认为,问题-解决模式是最基本的一种篇章模式。它由4部分组成: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情景”指的是为篇章提供背景介绍的句子(群);“问题”指须对情景中某一新的方面作出反应;“反应”部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原因-结果/刺激-反应,一是反应-评价;“评价或结果”有三种可能:一是肯定评价后再提供“依据、理由”,这个依据或理由可有可无;二是肯定结果后再提供肯定评价,这个肯定评价可有可无;三是肯定结果和评价结合在同一表述中(曾小鹏 刘金明 2006:187)。例如: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语义学研究中的一种

基本而经典的方法……【情景】

这种方法有下列两个缺点:

第一,……;第二,……【问题】

……我们尝试在计算机语言学背景上,以亲属称谓词语

为实验对象,改进和拓展语义特征分析法……【反应】

↓本文提出的基于语义特征的亲属关系的表示和推理方案,

具有下列优点……【评价】

(《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汉语亲属关系的语义表示和自动推理》)

中文学术论文中,问题部分的体现往往是通过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而表现的,如上例。

3.3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英汉学术期刊论文所采用的语篇模式存在普遍性,但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这表现在:(1)英汉学术期刊论文都采用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知识空缺-填补模式和目标-成就模式来建构篇章意义。(2)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提问-回答模式广泛应用;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中广泛使用的篇章模式为主张-反应模式。须要说明的是,很多文章并不是单纯地使用某一种语篇模式,而往往是几种模式共同存在。我们主要是从文章的整体框架来确认其模式的。

4 篇章构建模式与问题意识的关系

在语篇交际与互动过程中, 语篇生产者有着自己的交际目的, 并选择相应的语篇模式来服务其交际目的, 以实现有效交际。正如Basil Hatim和Ian Mason所说的,“语篇可看成是有动机的选择的结果(motivated choice) :语篇生产者有他们自己的交际目的,并选择词汇、语法、组织结构等来为那些目的服务”(刘金明 2005:18)。

学术期刊是研究者展现其科研成果的平台,文章大都围绕某一(些)问题展开:或是提出问题尝试解决,或是就某问题发表观点。可以说,问题是学术论文展开的核心。在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中,英汉学者所选用的各种建构篇章的模式——提问-回答型、问题-解决型、知识空缺-填补型、目标-成就型以及主张-反应型——也都符合这一特点。只是在这几种模式中,“问题”的表现方式有所区别。

在提问-回答型或问题-解决型中,作者将问题显性化:指出问题并提供途径,从各个方面尝试解决问题;其中,前者问题的表现形式较之后者更为明显。知识空缺-填补型和目标-成就型中,作者将问题隐性化:通过对现阶段研究中不足的介绍,隐含地指出问题,并提供途径尝试解决。而与这几种模式相比,主张-反应模式中,问题意识更加隐含,往往出现在情景中,属于背景信息介绍部分,这类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作者或他人对该问题的观点,并提供理据来证明或反驳该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作者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往往直截了当地指出研究问题,文章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而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中,作者的问题意识相对薄弱。

5 篇章模式与思维模式

篇章建构模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人的思维模式。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发展遵循着各自文化发展的轨迹。开普兰(2001)认为,英语与其相关的思维模式是从盎格鲁-欧洲文化模式发展而来的。英语中所期待的思维顺序,从根本上来说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顺序,即以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李俊芳 徐筠 2011)。这两种思维观在学术论文语篇的观点阐述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观点的阐述以分析型思维为主:作者提出研究问题,通过实证方式加以研究,并最终回答问题,文章体现出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备的特点。而中文学术期刊的论文则以辩证思维为主:作者更倾向于先就某一问题作出判断或推理的结果,然后从事物的各个侧面来对该观点加以证明或反驳,最后全面地进行综合和概括。

因此,我们阅读英文的学术论文,很容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问题明确、论证严谨;而阅读中国学者的文章,往往须要费一点力气。这并不是说英语优于汉语,而是不同语言篇章建构的方式不同,正如开普兰所说,“一种语言定义为线性的或另一种语言定义为迂回式的,这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发觉了自己语言与别的语言之间的差异。这样的事实正是对比修辞学的中心思想之所在”(Kaplan 2000: 84) 。对于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篇章模式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指导学术论文的写作。

华 劭. 语言经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李俊芳 徐筠.学术论文语篇差异的哲学溯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2).

刘金明. 英语中的“主张-反应”语篇模式探析[J]. 外语教学, 2005(5).

刘礼进.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 1999(4).

徐 欣 苗兴伟. 英汉语篇“假设-真实”模式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6).

杨 玲. 对比修辞学:发展历史与研究趋势[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1).

杨 玲. 汉英篇章结构对比研究[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杨玉晨. 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和思维模式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 2003(4).

曾小鹏 刘金明. 英语中的常见语篇模式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郑 丹. 二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转折关系的语篇功能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6).

Ann Yumin Meng.AStudyofDifferentDiscoursePatternsPreferredbyNative-EnglishandNantive-ChineseGraduateStudentsinWrittenEnglish[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99.

Eugene O. Winter.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s: A Study of Some Predictive Lexical Items in Written Discourse [J].InstructionalScience, 1977(6).

Hoey, M.OntheSurfaceofDiscourse[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Hoey, M.TextualIntera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In T. Silva & P.K. Matsuda (eds.).LandmarkEssaysonESLWriting[C]. Mahwah: Hermagoras Press, 2001.

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 & Andy Kirkpatrick. 英汉篇章对比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王松鹤】

AContrastiveStudyontheDiscoursePatternsofChineseandEnglishPapersinAcademicJournals

Zheng Da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contrastive rhetoric; academic paper; discourse pattern; thinking mode

H0-06

A

1000-0100(2012)05-0056-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最小篇章模式对比研究”(10BYY00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英语教学视阈下语法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11YJC 74008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汉广告语篇模式对比研究——‘问题-解决’模式与‘起承转合’模式的研究”(10SSXT123)的阶段性成果。

2012-03-21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学术论文英汉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中文科技期刊论文LaTeX模板的研究与实践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相关性研究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三、期刊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