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2-03-19郑飞中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医学院校医学

郑飞中

(温州医学院 院长办公室,浙江 温州 325035)

新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郑飞中

(温州医学院 院长办公室,浙江 温州 325035)

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对策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主线、龙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方医学院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也日益增多。“十二五”时期,如何结合学科的特殊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正视自身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发展学科,是地方医学院校建设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1 “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指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提高质量的具体方向,指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突破点。关于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进行了强调。

1.2 学科建设重心向一级学科转移 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于近期颁布。目录只公布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学科门类增加至13个。部分一级学科条目有调整,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对医学而言,一级学科由8个增至11个,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中分出,同时增加了特种医学和医学技术。总体来看,医学学科划分有所细化,但临床医学依然很庞大。新目录透露出学科建设重心朝一级学科倾斜的信息,一级学科建设水平将成为衡量高校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

1.3 地方政府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的转移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和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继发布,影响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相继明确。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的“十二五”规划不仅回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重点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地方战略的调整和转移,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政府对高校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但是,医学学科在产业调整中的优势不明显。在浙江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63个,涉海洋的有4个,但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均不在此列。

2 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建设的功能认识过于芜杂 近十年来,地方医学院校出现了两种发展路径:一是被综合性大学合并,这种发展模式已被近50所地方医学院校所实践;二是依托自身条件加速发展,同时谋求“学院”到“大学”的升格。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追求升格为大学,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对“大学”名分的推崇,另外也有因为一些省份对“学院”、“大学”给予不同标准的生均拨款,且“大学”普遍较高的原因。学科功能的认识偏差由此产生。“大学”的必要条件须拥有三大主干学科,一时间医学院校开办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蔚然成风。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医学院校不得不面对学科“做大”与“做强”、“做优”的矛盾,加之医学学科的基础较好、学科资源的倾斜惯性,这些新设的学科专业即使辛苦经营,大多依然难以遏制不断退化、萎缩的趋势。

2.2 学科核心指标的建设成效不明显 武书连主持的2011年中国大学总排名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入全国大学前100名的地方医学院校仅2所,进入前200名的仅10所[1]。还以浙江省为例,据统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浙江省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5个,地方医学院校仅有1个,占比1.33%。浙江省地方医学院校仅有院士1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计5项。地方医学院校产学研参与度、成果率还不高,近三年,医学学科极少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对接、商洽活动;在浙江省其他厅局组织的活动或项目中,虽有医学类的产学研组织(联盟)开建或得到政府支持,但批量化的成果产出尚未出现。

3 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3.1 明确学科建设的科学定位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主要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2]。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原子工程等,确实是使这些高校赢得国际声誉的学科。国内的北京大学正是拥有7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清华大学正是拥有15个工科类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才确立了其在相应学科的中心地位。这些的启示在于,在重点强调高校的质量提高、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固然要为获取更多办学资源而关注“更名、升格”等,但学科建设的根本定位应该是为整体质量的提高服务。

学科建设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专门医学人才服务,尤其要为未来一线医疗、保健人才的培养服务。应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研究的成果应及早用于教材优化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应开放学科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向本科生和硕士生开放,让他们进入学科实验室,参与学科的科研课题、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科的产学研平台服务于教学,尤其要让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为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服务。

学科建设要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3]。地方医学院校要以现有的学科为基础,在原始性创新上下功夫。在以医学学科为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要积极谋划、吸收校内其他学科资源的参与,构筑协同平台,在多学科集体创新、组团科研中,设计、承接大项目,形成转化医学、生物医学、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模式。要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以构建学科性研究所(院)、实验室为中心,汇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组成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要为转型升级服务。“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要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动态平衡机制。可从区域产业信息的分析入手,发现和总结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动向,从而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相应调整。以浙江省的“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为例,地方医学院校可结合其在海洋药物、航海医学、水产微生物、动物医学、环境卫生学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进行学科方向的凝练或拓展,学科建设必将在相应的产业调整中,获得服务与发展的机会。

3.2 坚持学科的特色发展战略 当前学科的竞争,已基本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移,学科建设由原来依赖独占资源、政策倾斜,到追求学科“标歧立异”,即特色发展。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取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并不突出。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只能依赖特色发展。

学科建设特色发展的路径很多,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等等,但是从根源上去分析,学科特色建设关键还是“差异化发展”、“错位式竞争”。为了避免盲目建设、一哄而上,特色建设首先要做科学评估。学科的综合评估中,专家组的专业评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科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可借鉴“SWOT”分析法,在对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后,再作出成熟的决策。其次,在特色建设执行过程中,差异化、错位式应是学科特色建设的主要思路。“差异化发展”即培养出该学科与其他高校同类学科的“异质”性特征,并迅速将其扩大、推广。“错位化竞争”即找到一条与同类学科不同的发展路径,避免与强势学科方向上的趋同,可在学科细分上下功夫,通过抓关键,瞄准学科发展的重点。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学科是个好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眼科学、视光学已发展得比较成熟,温州医学院率先尝试进行眼科学与视光学的融合,将眼病的诊疗与视觉功能的调整相结合,满足患者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最终形成了国际公认的“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视光学教育模式之一”,先后被国内的多所知名高校模仿与借鉴,赢得了该学科的领导地位。

3.3 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学科布局的调整,或者将学科进行重点、非重点的区分,说到底是对学术资源、经济资源的分配,是学科建设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由于资源整体不足,政府往往以竞争方式分配以体现公平。因为大多无法与“211”、“985”乃至地方综合性大学等竞争国家和省级政府资源,地方医学院校只有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集中所有的优势资源、集全校之力使重点学科尽快上层次、上档次,率先取得突破。不过在进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中,应重视与医学相关学科、非医学学科的融合,一是通过相互协助,进行资源二次分配,对非重点医学学科进行一定资助;二是通过融合去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培育新的特色,占有学科领域的一席之地。

地方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应该是一级学科。许多省份已对学科建设方向进行了调整,浙江省就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对接国家级重点学科。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要取得标志性的成果,也应将目标定位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从前三次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的情况来看,医学类重点学科呈现出一个趋势,即绝对数量增长迅猛,分布范围(高校和省区)增加[4]。根据此前的趋势,可以预计,新的评审规则对于高校类型、地域分布以及学科基础必然会有所考虑。当然,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也已具备一定的优势。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第三次评审中,已有43种二级学科入选,其中临床医学共有15个二级学科入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3个二级学科入选,在非中医、中药的学科中,已出现地方医学院校的身影。新学科目录增加的3个一级学科,大多数高校均处于相近的水平,在护理学、特种医学上甚至个别地方医学院校更有优势。近五年,地方医学院校还经历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评审的考验,这是进行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可以说,医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地方医学院校在一级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需要进一步做好接受评审的准备。

3.4 建设更加开放的学科发展氛围 开放性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尤其要重视开放。开放的向度有两个,一个是附属医院,一个是国际社会,主要任务是结合学科人才梯队、学科平台等建设。

向附属医院开放学科建设。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被医院普遍运用,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各大医院自身的重视[5]。同时,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医院也有建设重点学科的强烈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应在学科建设上积极考虑这种现实和需要,要加大吸纳附属医院力量参与学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与医疗临床实践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充分利用医院已有的科室带头人和实践平台,进一步充实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

向国际社会开放学科建设。这是学科创造开放氛围的主要形式。第一要利用好各级各类海外高层面的人才引进项目,积极向国际社会引进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当前,国家级的引才借智项目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地方政府如上海市实施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浦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浙江省实施了省级“千人计划”、“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地方医学院校应当利用好这些人才项目的支持,积极为我所用,将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以各种形式引进来。第二要利用好国际交流的便利,提高学科梯队双向交流的效果。学科梯队建设要高度重视“走出去”。通过“走出去”,提高学科组的国际视野,更新学科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高层次的合作办学,重点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外高校强势学科以及同类高水平高校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博士生、硕士生的交流规模,拓展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第四要利用好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国际化学科平台建设。地方医学院校要利用优势特色学科的影响力,主动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申请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科研项目,从而推进学科与国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与国外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部门共建产学研基地,尝试与国外的高校、学科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等。

[1] 武书连.挑大学 选专业(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5-59,260,361.

[2] 苗素莲.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大学学科体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3):97-99.

[3]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46-52.

[4] 张雪静,李小荣,张林忠,等.医学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0):1320-1322.

[5] 吴倩文,卢建华,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11-813.

G640

B

1000-2138(2012)02-0202-03

2011-11-07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201121318);温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R20100131)。

郑飞中(1977-),男,江西九江人,助理研究员。

吴健敏)

·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医学院校医学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医学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