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净慧法师“生活禅”理念与践行的当代价值

2012-03-19

关键词:法师禅宗夏令营

谭 洁

(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净慧法师“生活禅”理念与践行的当代价值

谭 洁

(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净慧法师;生活禅;人间佛教

净慧法师(1933– ),祖籍湖北新洲。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18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是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的传法弟子。1956年进入中国佛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1979年后在中国佛教协会从事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参与创办编辑佛教杂志《法音》和《禅》。1992年主持河北省柏林禅寺重建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同年正式提出“生活禅”理念,作为柏林禅寺弘法修行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并举办暑期“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向社会人士敞开方便法门。

一、“生活禅”理念提出的背景

佛教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和生活。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独立和创造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将佛教“中国化”推向高峰。其中,禅宗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之一,它的中心教义是人人皆有佛性,通过禅修,每个人能获得觉悟。禅宗虽主要兴盛于唐宋,然公元4世纪时就有了与其教义相关的论争,以至唐代禅宗分为南、北二宗,而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在中国尤为流行。南宗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为此,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Wright)认为:“禅宗可以被视为强力的中国思想传统对印度佛教典籍冗长、经院化、单调的逻辑证明的反动。”[3]不过,为了说明禅宗教义,以及记录历代祖师的种种开示,禅宗反而给后世留下了最多的文字记录。

禅宗至明代中叶,因净土宗兴起,形成“禅净合一”特色,僧人唯务念佛坐禅,由于思想缺乏新鲜养料滋润,禅宗逐趋衰落。清末,虚云法师起而中兴禅宗。进入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战争频仍,国内佛教几趋停顿。20世纪上半叶,太虚法师提出“人生佛教”[4]思想,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指出新方向;印顺法师又在此基础上给予阐释发挥,提出“人间佛教”[5]思想。此后,星云法师与赵朴初居士均将“人间佛教”界定为整个20世纪中国佛教的主流和精神特质,乃至未来佛教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理念,正是在“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对佛教适应现代生活的又一积极探索。

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理念,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进入20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新科技革命导致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也解放了生产力,国家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但诸如信仰迷茫、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催生了与禅有关的杂志、书籍的印刷发行,佛教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用佛法引导现代人以及如何回应对佛教在现代社会存在价值的质疑,都需要佛教界作出回答。

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理念,还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此理念源于他多年弘法、修持实践的总结性认识。综观法师的人生历程,他14岁在湖北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从此踏入佛门领悟修行。1963年至1979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京、广东和湖北等地接受劳动改造。他曾说:“我自己是一个很苦的人,在苦难中成长,在夹缝里生存。”[6]净慧法师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把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7]3

二、“生活禅”理念的基本内容

“生活禅”理念是教理和教行的统一。就教理而言,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佛陀教法立足于有情众生、六道十界,教导世人要过好世俗生活,在生活中为善尽责、孝顺父母、持戒修智和培植家业,以此获得“现法喜乐”、“现法安乐”。“生活禅”正是教人在平凡世俗的生活中领悟禅的真谛,在生活中行禅,以禅来“化生活”。二是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般若为度众生、为利益众生而起,其本身以关照为体,故难言难说,此学说精义在于方便的运用,“饶益一切,而不厌倦”[8]。河北柏林禅寺为贯彻“生活禅”理念而组织的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就是为信众破除我相实行的方便救度。三是涅槃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生活禅”理念的宗旨简要表述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概括了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智慧和慈悲。佛性是成佛之根据,佛性一旦打开,则名虑顿绝,可在烦恼中证菩提,可于生活中悟佛道。四是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净慧法师指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行)。”①参见: 陈兵. 生活禅浅识[J]. 法音, 1996, (08): 7-11.修行“生活禅”就是要“把握当下、安住当下”。

就教行而言,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四者文字有分别,但实质是统一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习都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之上。《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入法界品》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9]修习“生活禅”,首先要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10]发心才能成就般若智慧,获得悟道修证、了生死和入涅槃的正见。修行者通过呼吸调理身心,在平凡生活中感受禅悦,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生活禅”理念的实践中。如此踏踏实实地行,才能真正造就“法的人格”[11]。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净慧法师总结“生活禅”的基本要点是“四句口诀”,即“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7]23在生活中信仰,在信仰中生活,安住当下,证悟佛法。他又总结出其指导方针:“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7]105这些无疑都是对大乘菩萨道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现代解读。

三、“生活禅”理念的理论价值

“生活禅”理念的提出是净慧法师深思熟虑的结果。1989年之后,法师决定创办一本新刊物《禅》,以此宣传和讨论禅的修行要义。1993年举办第一届河北柏林禅寺生活夏令营时,“生活禅”作为新理念正式推出,从而也开辟了中国禅宗现代化、生活化的新路径。此理念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的中国信众,而且还引起外国信徒的热烈回应。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Bill Porter)著述《禅的行囊》(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年),他希望以此书推广“生活禅”。“生活禅”受到如此关注,其理论价值可从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它继承了佛陀重实践的现实品格。在早期佛传中,释迦牟尼作为现实的人而存在,佛陀自称:“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12]705“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2]694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证悟解脱,但佛陀并不主张沉迷于抽象的理论问题,他的教理教义都是为解决人生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大乘佛教,以“缘起性空”理论为基石,主张“我法两空”,又以真、俗二谛之说,宣扬“中道第一义谛”,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觉悟成佛,从而指出世间诸相都是诸法实相的体现。“大乘佛教建立后,发展了佛在人间得的思想,其所建立的‘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的‘不二法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佛法在世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强调不知世法,不得出世法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世间与出世间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13]佛陀以及在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具有重实践的现实品格,“生活禅”体现的恰恰就是在生活中体验禅,在生活中修行禅这种现实品格。

第二,它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创造精神。佛教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文明相互冲突、斗争和融合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得以传承与发展。隋唐时期分宗立派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已具有本土特色。特别是禅宗的兴起,使从印度传来的达摩禅,至慧能时终于发展成为中国禅。这其中的深刻变化,印顺法师表述为:“慧能的简易,直指当前一念本来解脱自在(“无住”),为达摩禅的中国化开辟了道路。完成这一倾向的,是洪州,特别是石头门下。达摩门下的不重律制,不重经教,(不重他力),是禅者的一般倾向。‘即心即佛’,‘无修无证’,是大乘经的常谈。菏泽下的‘无住之知’,洪州下的‘作用见性’,也还是印度禅者的方便。达摩禅一直保持其印度禅的特性,而终于中国化,主要是通过和融摄了牛头禅学。”[14]这说明中国佛教是在创造中发展自己,也在发展中不断创造。

中国佛教的创造精神为历代祖师所传承,祖师们对禅理的领悟和创新体现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去”①参见: 普济. 五灯会元: 卷4: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 前田慧云, 中野达慧. 续藏经: 第80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93.是曾驻锡河北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778 – 897年)有名的开示语,因此有“赵州茶”的禅门公案。现存从谂法师《十二时歌》以口语俗词述说了自己“在北地”尚未成名之前的生活。其第四时云:“……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去又嗔。”[15]其第五时云:“……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15]它们均提到上门来的人索要茶水,正所谓“客到便请吃茶去,赵州昔日嘴头禅。”[16]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理念,突出了在“生活”中修禅。此理念可谓继承了以从谂禅师的“吃茶去”为代表的祖师禅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契理契机地将深奥的禅作了平实的表达。

第三,它彰显了禅宗僧人的时代意识。净慧法师18岁开始亲近虚云老和尚,前后将近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用于修行的时间却不多,净慧法师自述:“那时我们一天忙于搬柴运水、打地抛砖、种田博饭,大概有五年左右的时间是忙于这样的生活。……那时生活相当的艰苦,想要系统地学习、系统地修行,条件不允许。后来过了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我就到中国佛学院学习,一下子又陷入到各种运动当中去了。”[10]生活的艰辛使净慧法师对佛法有了更深的感悟,佛法成了生活中的支柱。

净慧法师有着强烈复兴佛教的使命感。他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17]。他的“生活禅”理念具有浓厚的时代意识,也突显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慈悲情怀。

四、“生活禅”理念和践行的现实意义

为倡导“生活禅”理念,净慧法师依托河北柏林禅寺,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创办禅学专刊《禅》,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捐资助教,从事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创建河北佛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僧界人才;组织专家学者,编撰高质量而有特色的佛教专业课教材;举办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暑期“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传授佛教知识、学习佛门礼仪。这些活动,使“生活禅”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开启了年轻信众了解佛教、亲近佛教的机缘。净慧法师特别注重让年轻人了解佛教,亲近佛教。从1993年开始至2010年,河北柏林禅寺的暑假“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已举办17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夏令营选择营员主要定位在那些“想接近佛法但还没接触到,或者接触到了但理解有偏差的年轻人”[18]。参加夏令营的多数是国内的大学生,除了本科生,还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另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国的营员。这些人一般对佛教有所接触,但理解不深,多年信佛的很少,不过都有心进一步了解佛教。

每期夏令营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如第15届的主题是“在分享的世界里”,第17届的主题是“为善最乐”等,这些主题反复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活动规定时间为期一周,此期间营员与僧人在寺内一起参禅、出坡、念经、打坐、行香和普茶,有时也走出寺门,参与托钵行脚、传灯法会等。年轻的营员聆听高僧大德的佛理开示,通过实修感受佛陀的伟大和慈悲,并因此深受感动和发生变化,无不由衷滋生对佛法的亲近、感恩之情①参见: 佚名. 觉悟之旅: 柏林寺第十五届生活禅夏令营纪行[EB/OL]. [2011-08-18]. http://fo.ifeng.com/zhuanti/ shenghuochan/news/200707/0718_87_44564.shtml.。由河北佛教协会发起的柏林禅寺夏令营活动也为其它寺院效此弘法起了带头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寺纷纷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已成为年轻人了解和亲近佛教,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和清凉的方便法门。

第二,它有助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僧团的整体素质。推广“生活禅”理念,需要一大批讲法能力强的僧才。早在1992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召开全国汉传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会议就强调指出了佛教僧伽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特别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是培养人才。净慧法师主持创建了河北佛学院与《禅》杂志。其中,佛学院的授课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学校,它不仅传授佛教专业知识,而且讲授社会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完善人格,成就僧格,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学有修有证、有管理能力和能够有效接引信众的合格的高素质僧才。

佛教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以文化阐扬佛法是实现佛教现代化的权巧方便。为培养僧才,净慧法师注重引进学术界的力量,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以促进佛教界人才在与学术界的交流中成长。柏林禅寺通过成立“河北禅学研究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设立“怀云”奖学金,举办文化讲座,以及组织每年暑期的夏令营活动,锻炼了寺院僧人对信众的接引能力,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有文化的信众参与佛门佛事活动,甚至皈依受戒。正如净慧法师所指出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人进入佛教,帮助他们学修佛法,确立向上向善的人生目标,这就是培养佛教人才、塑造佛教良好社会形象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开发优秀僧源、提高僧团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①参见: 常正. 柏林禅寺举办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J]. 法音, 2002, (08): 37.

第三,它促使佛教与社会相融合,重建开放的佛教丛林。丛林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即佛教寺院,又通称禅宗寺院,所以也叫禅林。丛林一直是中国佛教主要教育场所,“自魏晋齐梁隋唐以来,始创招提聚四方学徒,择贤者规不肖,俾智者导愚迷,由是宾主立、上下分矣。”[19]1032其存在与发展,需要有尊道德、守言行的住持和存仁义、遵礼法的为学者,所谓“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19]1034。如今柏林禅寺率先在丛林推行“生活禅”理念,通过多年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已使此理念为更多的高校青年学子所知晓和践行,这些学子又把“生活禅”理念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弘法成为有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20]“生活禅”理念就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净慧法师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本思想,我们提倡生活禅,举办生活夏令营,就是围绕人间佛教的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的实践方法以及与社会沟通的方式。”[21]一个开放的佛教丛林,可让更多的为学者参与进来,可使僧人、居士和向道者处于和谐有序的结构关系中,有助于消除现代社会许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对禅的误解,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亲近佛教、亲近禅。

[1] 释慧开. 无门关[C] // 大正藏: 第48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293.

[2] 蒋之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C]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16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479.

[3] 芮沃寿.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M]. 常蕾,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8.

[4] 太虚. 人生佛教开题[J]. 法音: 1987, (04): 14-15.

[5] 释印顺.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C] // 释印顺. 华雨集: 四. 台湾: 正闻出版社, 1993: 50.

[6] 净慧. 真际禅林七日禅修开示(第四季度): 第六讲: 修行改变命运[EB/OL]. [2011-08-11]. http://www.yufosi.net/ view.asp?newsid=62330.

[7] 净慧. 生活禅语[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8] 佚名. 维摩诘所说经: 卷2[C]. 鸠摩罗什, 译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14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545.

[9] 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59[C]. 佛驮跋陀罗, 译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9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775.

[10] 净慧. 入禅之门第六讲: 生活禅[EB/OL]. [2011-08-13]. http://www.zgfj.cn/lifec/JH/zs/2011-08-09/272.html.

[11] 净慧. 中国佛教与生活禅[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121.

[12] 佚名. 增壹阿含经[C]. 僧伽提婆, 译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2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13] 黄夏年. 印度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初探[C] // 黄夏年. 西去东来.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84.

[14] 印顺. 中国禅宗史·序[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7.

[15] 释赜藏. 古尊宿语录: 卷14[C] // 前田慧云, 中野达慧. 续藏经: 第68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90.

[16] 石雨明芳. 石雨禅师法檀: 卷15: 施茶庵[C] // 真可. 嘉兴藏: 第27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88: 132.

[17] 净慧. 生活禅钥[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164.

[18] 樊旭琴. 生活禅理念及其当代实践[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2006: 1-49.

[19] 释净善. 释净善禅林宝训[C]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48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20] 释法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C]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大正藏: 第48册. 台北: 新文丰出版社, 1973: 351.

[21] 净慧. 何处青山不道场[M]. 香港: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8: 72.

Modern Value of Master Jinghui’s Thought about“Zen’s Way of Life” and Practice

TAN Ji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China 432000)

“Zen’s way of life”, upheld by Master Jinghui, mainly inherited many thoughts, including Ren Cheng Buddhism (Buddhism that call on people insisting on Buddhism’s Five Percepts) of Buddha’s teachings, thoughts of “expedient” in Prajna theory of Madhyamaka, ideas of “all living creatures have the Buddha-nature” in Nirvana theory, and opinion of “the Buddha-nature disperses everywhere, you should accept it directly” in the Zen Buddhism. Master Jinghui thought that the four basic stages to practice “Zen’s way of life” are generating the mind for bodhi, building the insight of prajna, trai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ncentrating on breathing, and practicing Zen’s way of life. The aim of “Zen’s way of life” is to “enlighten own heart in the life and devoted yourself to the people in the life.” The theory encourages people to involve the wisdom and the essence of Zen into life, practice it in life and make it a part of their lives. Upholding of concept of “Zen’s way of life” and promoting it in practice is both a succession and practicing of “Earthly Buddhism” theory, and a significant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i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nvolving Buddhism in social life.

Master Jinghui; Zen’s Way of Life; Earthly Buddhism

B946.5

A

1674-3555(2012)06-010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1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1-12-31

谭洁(1971- ),女,湖北应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佛学,佛教伦理

猜你喜欢

法师禅宗夏令营
禅宗软件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五味夏令营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法师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