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经济区区内发展水平的差异评价

2012-03-12张海霞

统计与决策 2012年23期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

张海霞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64)

1 成渝经济区二级区域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构建

建立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目前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指标选取要在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尽量选取有共性的综合性指标和可量化的指标,核心指标可经过多种途径相互验证、对比和分析。指标的设置要少而精,在实际分析中要易于计算和评价分析。

为了使所设指标能够和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目标之间能达到更好的一致性,以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为对象进行评价所需要的指标,主要可以针对城乡两者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这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具体来说,针对自然资源、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联系等入手,最终确定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①非农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据的比例②第三产业就业比重③当地人均GDP水平④非农产值比⑤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⑦每万人教师⑧当地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⑨人均公路客运量。

遵循上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我们把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第三层分别为状态层和变量层。具体指标见表1。

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2.1 主要评价方法的确定

表1 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这种方法,对成渝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客观评价。具体步骤为(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对原始指标做标准化处理;(3)计算指标权重,确定主成份的个数;(4)计算各因子得分的综合指标值,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评价指标都会对应自己的度量单位,所以立足于不同指标所对应的统计数据处理后所获取的综合指数,不得不考虑指标量纲的影响作用,当然也就不具有可比性。为了保证计算结果在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达到必要的水平,在针对不同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时,首先应正对获取的原始数据给予无量纲化处理,以便能够保证评价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一般来说,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法非常丰富,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因此选用常见的Z-Score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本文选择的这一处理方法一般叫做标准化指标值,相应的计算公式具体表现为下式:在该计算公式里,Z代表的是某一个单项指标所对应的评价标准值;Xi代表的是单项指标所对应的原始值;另外,X代表的是该组指标统计值所达到的平均值;最后,S代表的是该组指标所具有的均方差水平。

利用这种方法实现标准化处理,就是利用上面这个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后,获取标准分数来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改造。利用上述方式获取Z值的情况下,因为将全部的样本值都放入到了计算过程里,所以能够全面地描述全部样本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利用这种方式获取的统计量能够体现非常高水平的统计特性,也就是说,每列Z所对应的均值都是0,而相应的方差值是1。这两个指标的上述取值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样本在同一指标上所对应的标准分数是以0作为自己的平均水平的,而这些分数和平均水平之间的距离是标准差1的倍数。

2.3 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年成渝经济区内四川省15个市、重庆市31个区县相关的9项主要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数据作为自己分析的原始数据。运用前面所介绍的主成分分析法,落实该种方法的原理和主要的流程,并选择spss11.0统计应用软件作为主要的工具完成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最终获取的特征值和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等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主成份分析结果

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一般只选取累积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主成份,即可代表原来多个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由表2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6.33%,足以用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在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所选取的4个主成分在每个指标上都有大体相同的载荷,无法区分主成分的代表性,所以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下表3: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非农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产值比在第一个主成分上有较大的载荷因子,因此称第一个主成分x1为“经济水平”因子;人均固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x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子,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了消费方面的情况,帮称为“消费水平”因子;万人教师数在x3有大的载荷因子,称其为“文化水平”因子;人均公路客运量在x4上有大的载荷因子,因此称为“基础设施”因子。这四个主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成渝经济区各市区县统筹城乡的发展水平。因此用以上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是适宜的。

综上分析,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平均值得到综合分值X

3 成渝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主因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结合重庆、成都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可以分析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探索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对策提供依据。成都始于2003年的统筹城乡至今已有8年,重庆也在综合配套改革中摸索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现重点选取2003、2007、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两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做出客观评价,为进一步深化两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3.1 各子系统数据

成渝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想的各项原始数据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成渝两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主要原始数据

3.2 成渝两市各年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经计算,成渝两市各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见表5。

表5 重庆、成都各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表5可以看出重庆、成都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势。从2003~2009年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趋势来看,重庆市总体上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但上升幅度不大,原因是2004年经过小幅的回升后,因城市与乡村区位关系一直处在低水平,2005年又下降到0.5水平以下,没有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2006年后加大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所以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从2003~2009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的趋势来看,成都市总体上处于稳步上升,但每年上升幅度不大,原因是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一开始就以城乡两利机制的形成为突破口,与公共服务、基层民主、特别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属于系统推进。但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高于成都。

4 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分类与比较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分类和比较,是加快地区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通过分类和比较,可以了解到各地属于哪个层级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定位各种对于城乡统筹水平有着主要影响作用的内在根源,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决策提供更加充分和科学的事实依据。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依照分析步骤,对2009年成渝经济区内重庆31个区县、四川15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6。

表6 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序

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后,以综合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多元统计方法,而系统聚类法属于这类分析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可以描述如下:首先针对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不同的类别,立足于这些样品(或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将其中亲密程度最高的两类样品或指标给予合并处理,此后,重复上述处理过程,最终将选中的全部的样品(或指标)全部通过合并处理归于一类。本文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成分指标的综合得分,选择了Q型聚类分析(针对样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实施聚类操作,最终获取了成渝经济区内四川15个市、重庆31个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聚类结果(见表7)。

表7 成渝经济区重庆31个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聚类结果

从聚类的步骤分析可知,能够将成渝经济区重庆下属的一共31个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归属于三个主要的类别。其中,第一类别包括了该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这一类别具体覆盖了31个区县中的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双桥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南岸区和巴南区共9个地区。这一类地区大部分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是全市的核心区域所在,相对来说,是当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阶段和进程中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区域,可以被定位为我国在长江上游地区或者说我国西部地区的在商贸、金融以及科技信息等领域的服务中心,也是该区域交通领域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近年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第二类别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的区域,具体来说,这一类别的区域具体覆盖了31个县区内的南川市、万州区、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璧山县、涪陵区、万盛区、铜梁县、北碚区以及长寿区等,这类城市无论是在经济基础上,还是在地理区位上,或者市场腹地方面的条件,都能够为演进发展成为大城市提供基本条件,并且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此外,在发展中已经构建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此外,这些城市所具有的交通优势,也能够对当地的经济进步给予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三类别主要表示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的一些地区,具体来说,主要覆盖的是31个县区中的荣昌县、忠县、梁平县、垫江县、开县、丰都县、石柱县、大足县、潼南县、綦江县、云阳县共11个地区,这一类地区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存在一定难度。

表8 成渝经济区四川15个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聚类结果

从聚类过程来看,将成渝经济区四川15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见表8)。第一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其城乡融合位居前茅,包括全域成都。成都作为特大城市,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其特有的经济、科技、市场和生态优势使其成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领头羊。第二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包括绵阳市、德阳市、自贡市共3个大城市,这类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加之受成都市的城市辐射功能影响,逐渐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其中德阳、自贡两市是省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三类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包括宜宾市、乐山市、雅安市、泸州市、眉山市、内江市、遂宁市、达州市、资阳市、南充市、广安市共11个中小城市,这一类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正在形成中的便利的城市群交通网络也增强了这类地区各城市间的密切联系,出现了几个不同地域结构功能的城市组群。该地区的广安市也被列为省直3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一。

[1]冯邦彦,常伟伟.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前沿,2008,(1).

[2]陈涛,徐瑶.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3]欧阳东,张明举,王英.略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04,(2).

[4]陈爽,刘云霞,彭立华.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5).

[5]朱敏,李永禄.我国国企与国外企业家工作满意度及激励因素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2,(1).

猜你喜欢

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