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

2012-02-28马凤鸣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

马凤鸣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长春 130118)

1 城市化的阶段划分与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城市价值观和文化不断增加,并向农村推广。

1.1 城市化阶段的划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需要20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表1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成6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10%以前称为史前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 -80%为高级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如图1所示。

1.2 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研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必须关注城市化的发展轨迹。现代社会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一般是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

随着城市的功能发生历史性变化,在信息社会里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使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4%左右,处于中级阶段的中级水平,正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扩张仍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可喜的是,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晚,但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耕地资源短缺与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导致大批农村劳动力剩余。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而且差距越大,劳动人口越具有强烈的到非农产业谋生的驱动力,如果在空间上无法转移的情况下,就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移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截至2005年底,总量已达1.5亿,其中跨省流动0.5亿,意味着全国每9个人就有1个处于流动状态。而城市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全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一般约占市区常住人口的20-30%。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上海的流动人口已高达580万,相当于市区常住人口的20-30%;北京的流动人口达到357万,相当于市区常住人口的30.3%;2006年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到360万,相当于本市人口的48%,当年非本地户籍、在广州出生的婴儿竟比本地户籍的新生婴儿多1.34万;2005年东莞市有本地户籍人口165万,而常住的打工人口为585万,后者是前者的3.5倍。而且还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还要加入到流动人口队伍中去。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千万,有人预测,我国将有4亿农民转变为市民,公共服务将受考验。

三是农民自身价值观念的改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与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农民自身的价值观念将发生巨大的转变,需求层次也相应地提高。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将不满足原有的文化与物质要求,渴望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并对社区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促动了部分农民向城市或城镇迁移,这也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1.3 城市化各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差异

城市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阶段性只是相对而言,并无截然的断面。无论何种划分,我们都可以发现,在城市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确实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如表1、表2所示:

表2 美国的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单位:%)

表3 中国的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单位:%)

2 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劳动力流动

2.1 工业扩张对劳动力的绝对吸收

假设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仅够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另外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超过传统部门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传统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而劳动供给的弹性是无限大的。在这种条件下,工业部门只需要支付略高于农村维持生计收入水平的工资,就会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应,即劳动力供给总是大于劳动需求的。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部门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逐渐萎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市场工资价格部门差别长期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分配向利润倾斜的方式,进而导致现代部门迅速实现资本积累并不断地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和经济剩余来逐渐完成的。

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农业部门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被用来代替资本为工业部门所吸收,使工业部门可以保持长期高利润率。工业部门所获得的利润被用于本部门的再投资扩大再生产,这样,扩大了的现代工业部门又越来越多地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农业部门逐渐摆脱剩余劳动力负担并得以摆脱贫困后,其自身也开始真正地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伴随着经济活动不断地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足够大,只要城市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就可以不断获得劳动力的供给,最终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解决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的关键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扩张力及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

2.2 工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并不能够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常常会受到来自于需求的制约。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工业产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从而阻碍了工业部门的扩张,也就限制了工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尽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指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几乎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也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表现就是一方面是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资本的过剩,这种过剩是一些经过快速发展之后的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双过剩现象。

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在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后出现,行业内部的竞争会促使企业竞相采用新的技术,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生产率,而在劳动力的转移上会直接表现为吸纳能力的降低。托达罗(Todaro)认为,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技术升级,劳动力的流动将会减少,城市工业部门的吸纳能力受到了限制。

2.3 第三产业的性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当农业人口逐渐转移到城市后,将会按照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分布在各自产业中。一般来说,制造业(第二产业)就业达到一定比例(30% -40%)时,将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提高是一致的。例如,1960-198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由68%增长到78%,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则由44%提高到65%,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由54%提高到62%。

3 产业类型与城市化

3.1 “资本有机构成”原理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原理,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收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因此,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会造成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同,从而形成城市化水平与速度的差异。

从国际上看,韩国自1953年就开始实施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这大大加强了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韩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印度则相反,照搬前苏联等国家城市化的模式,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也曾说过:“重工业的发展就是工业化的同义语”,结果,印度资本实际吸纳的劳动力远少于其应当吸纳的部分,城市化水平提高极为缓慢。

我国建国初期也把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部门,结果城市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远远落在处于和我国同一工业化阶段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之后。长三角的苏锡常地区乡镇工业的起步大多数是轻型加工企业,劳动密度高、资本有机构成低。1991年苏锡常地区国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例为35300元/人,而乡镇企业为21150元/人,可见,在同样的资本量下,乡镇企业比国营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高出67%。因此,和全国相比,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且速度快。

3.2 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

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两种,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实现工业化;而出口导向则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藏等初级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进程。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 -3.0%,而出口导向阶段工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普遍达到5%-6%,几乎是进口替代阶段的两倍。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就是以出口导向战略加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表4 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劳动力吸纳对比

4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演进的基础

4.1 城市化演进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产业转换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从宏观来看,城市化是由产业结构变化引发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产业结构不断转换过程中,城市化的各种动力因素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方式。由于农业部门的推力和城市产业的拉力共同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而农业部门的变革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动力机制的作用。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增长,离开经济发展去谈城市化,那是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城市化,是非常脆弱的、不健康的城市化。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时候,才能说明城市化动力机制实现了协调运转。

4.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及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来衡量产业结构的,一般来说,一产比重微不足道,二产比重小于30%,而三产比重大于70%,呈现出明显的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则二产比重较高,三产比重较低。如表5、表6:

表5 世界部分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表6 世界部分城市就业构成比较

如果以就业构成来衡量产业结构,则反映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里,劳动力依次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直至在第三产业部门中达到或超过70%的稳定状态。如表7:

表7 2005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就业构成比较

根据表7,对我国部分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明该城市尚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5%时,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时,表明该城市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该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此衡量,我国大部分城市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少部分进入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凡是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人均GDP较高;凡是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城市,人均GDP相对较低。

4.3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城市部门的扩张,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工业部门,并最终选择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经济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由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工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的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中高密度的商业——工业区域里将具有非常高的效率。紧密的空间聚集提高了生产厂商之间的信息溢出(information spillovers),提供了更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也节约了厂商之间零部件交换和对当地居民零售的交通成本。有数据显示,当人均GDP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小于2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增长迅速,此后,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减缓,可见,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水平之间的城市化是最快的。

根据1978-1998年间分阶段的跨地区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全国还是省级水平来看,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并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城市化也有与经济发展脱轨的时候,在一些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出现了“超前城市化”现象,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在我国的一些特殊时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不一定都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滞后城市化”现象,不过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4.4 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教育科技的差异,城市化所需要的时间进程也各不相同,见表8。

表8 部分国家城市化进程对照表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为:中级阶段大约是初级阶段发展速度的1.5-2.5倍;高级阶段发展增速很缓慢。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931年的78% 至1959年的78.5%,近30年只增长了0.5%;美国虽然在1960年(城市化水平70%)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74%)10年间依然保持了0.40%的高速度,但在1970年到1980年(城市化水平75%)的10年间则只有0.01的极低水平,速度增长几乎为零。

表9 部分国家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

因此,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产业结构的转换,切不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盲目追求高效益与GDP的高增长,应当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扎实稳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8-110.

[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1-48.

[3]钟秀明,武雪萍.城市化动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0-88.

[4]邹农俭.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J].城市问题,2007(10):7.

[5]黄仕诚.城市建设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0.

[6]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5.

[7]未来30年城镇、农村及流动人口将各达5亿[EB/OL].[2009-04 -14].http://www.sina.com.cn.

[8]我国将有4亿农民转变为市民公共服务将受考验[EB/OL].[2010 -12 -01].http://www.sina.com.cn.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