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研究

2012-02-16成英葛小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院系普通高校武术

成英,葛小军

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身体活动,更是蕴涵着异常丰富哲理、注重内外兼修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武术在“改良”后走进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然而,在西方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下,武术在不断照搬和模仿中渐渐偏离了中华传统文化根基,逐步被运动化、体育化,继而走向边缘化。如今,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承担着培养武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却依旧将武术模仿为西方体育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西式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这种以培养运动技能为核心的武术教学,在实践中逐渐表现出诸多问题和不足,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武术失去了发展活力。因此,分析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困境,正确把握武术教学改革的方向,重构武术教学新体系,提出武术教学改革新举措,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1.1 教学竞技化带来的武术技术困惑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学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1959年颁布武术竞技规则后,各级学校逐步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课程。当时由于受苏联体育模式的影响,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竞技发展方向,使我国的竞技武术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武术的发展主流,学校课堂也随之被竞技武术所占领。时至今日,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仍表现出强烈的竞技化特点,以学生掌握标准化的武术技术为主要教学目标,以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刀、剑、棍等规定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动作“高、难、美”为主要评价依据,重视基本动作,强调动作规格。这种西方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武术竞技化和奥运战略意义,改进了套路和技术体系,制定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规范标准,推动了武术套路由原来的一招一式演练,向舒展优美、准确工整、快速流畅的“难美艺术性”体育项目转变,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目标靠拢。然而,这种竞技武术教育模式只注重武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其内在的功法涵义,俨然是一种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量体裁衣”式教育模式[1]。这种教育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技术困惑,造成了武术技术体系日趋狭小、高难动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大面积运动损伤、艺术的唯美扩大了“长拳化”趋势、科技的应用产生了武术动作技巧化倾斜。马明达教授曾说:“‘国家规定’的以所谓‘长拳’为核心的‘竞技武术’体系,实际上是用某一两种民间通俗拳法的风格统领中华武坛,使武术进一步体操化,舞蹈化,以至杂耍化[2]。”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它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技击方法,如踢、打、摔、拿、击、刺等。而且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3]。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竞技化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表现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特点,又不能完全展现中华武术各种风格流派的技术特点,仅保存“东施效颦”得来的“花拳绣腿”,这必然使武术技术失去发展动力,也必然使中国武术丢弃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

1.2 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武术文化迷失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机构,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4]。然而,体育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蚕食使得在当前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中,武术沦为西方体育文化大家庭中的附庸和边缘,逐步走上了西方式体育教育道路,并在照搬、模仿中创编了标准的技术动作和规定的套路。在这条国际化道路上武术“只是外在层面简单抄袭别人,而内在的灵魂,既丧失了传统、又没有赢得现代,几乎一片荒芜[5]。”目前,失去攻防作用,重“武”轻“文”的武术教学现状使学生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面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6],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技击哲理,还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等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若一味“不筑墙”式的西化,最终会失去自我,没有后劲,直至分崩离析。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内在的灵魂,它是武术新生的基点,具有永久的精神原动力。割裂文化去实施武术教育就像用外科手术去更换遗传基因一样是不可行的。武术的生命之本应是它内在的自主性,它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具有内在生机的武术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模仿别人,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不能只传习武术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只有倡导以武术文化为核心的技能学习,武术才不会在对话、交融中盲从西方竞技体育,主动地走向新生。

1.3 教学内容固定化带来的武术拳种式微

武术拳种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7],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大量的武术“信息”,支撑着武术的存在和发展。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自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到清代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技勇篇》,再到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历代武术人通过不懈努力,将越来越多的各地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出来,编撰成册,世代传承。可是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拳种正在逐步被农耕文化替代,人们也开始淡化甚至是遗弃武术拳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理应承担起传承当地式微武术拳种的任务。然而,传统的“重集权”、“重控制”的国家课程体制使得各个普通高校自觉不自觉地实行着中央集权的单一课程体制,武术的教学内容也整齐划一地被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刀、剑、棍等“新武术”中固定的套路、统一标准的技术风格所占领。因此,反映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折射着武术发展的特点,透析着民族文化的气息,彰显着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各种地方传统武术拳种,却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文件(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评价体系而逐步被弱化,更加远离了学校武术课堂,而走向式微。

1.4 培养目标统一化带来的武术人才失衡

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都“大一统”的制订了武术课程大纲,统一设定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各高校严格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标准化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积极培养,对学生的武术文化修养却浅尝辄止。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可悲现实,继而也造成了市场上武术人才的失衡:长拳化的竞技武术教育人才扎堆涌现,传统型的武术文化人和传承人越来越少,地域型的特色拳种传授人越来越少,健身化的武术教练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中过分追求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学生的潜能发展,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大多数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陷入就业迷茫。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我们应该改革当前的武术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多样性功能,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更加自觉地融入市场,不断提升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2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取向

武术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200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重新修订的这一定义确认了武术的性质,圈定了武术的范围。武术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武术技能传习,而是重视传统武术的技能多样性,突出武术的文化教育性,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教育活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方面应以武术文化为媒介,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武术的内在价值意识,培育和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9]。“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只有“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武术才能“常自然”。

2.1 以武修德

千百年来,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道、佛的制约下,由原始的生杀格斗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运动。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不单是身体上的表达,还处处彰显着道德伦理。“尚武崇德”、“文以心评,武以显德”就体现了中国武术历来所倡导的以武修德及注重练武与修身相统一。武家为师者常把品德修养列为习武之先决条件,“武以德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等等传世拳谚,充分说明传统武术的传习首先要崇德,在教授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戒约、戒律来约束和调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峨眉枪法》之“八戒”、苌家拳之《初学条目》、少林之《短打十戒》等等这些武门戒律都强调“仁、义、礼、智、信、勇”之品德修养,体现了中国武术重道德、尚伦理之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武修德”。将尚武与崇德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方法的同时,注重武术文化教学,将“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

2.2 技道并重

将玄妙之大道下达于具体而微的格斗技艺,又通过物质世界的技法演练参悟精神领域的天地大道,才是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技道合一[10]。和西方体育相比,武术不仅重视人体的外在表现——技的练习,更加注重内在的运动——道的升华。“能有所艺者,技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武术之技是进行武术活动时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用于传授与交流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它是武术人用体悟“道”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武术之道是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是蕴涵在武术技巧中的中华民族思想,它“进乎技矣”,是一种思考,一种哲学。“技”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道”是“技”的最高理想境界[11]。求“技”必须重“道”,悟“道”必须练“技”。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倡导“技道并重”,将练技与悟道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动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练习与体悟,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之思想,“阴阳、动静、形神、刚柔、体用和气论”之观点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把握武术之灵魂,维系武术的传承命脉,彰显塑造民族身份的功能,张扬武术的个性,体现武术教育的教化功能,诠释武术的审美情趣[12];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修养。

2.3 复返其根

因有物成之理,所以武术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和支撑;因有生形之法,所以武术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表现语言——技法(踢、打、摔、拿、击、刺)。若失去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若失去了技击之本质,武术就不可能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批判、对话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武术是通过独特的身体活动(技击术)来表现和保存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等),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符号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易学、美学、气功、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爱国主义等等基本精神,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复返其根,重拾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本质是武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所大学要有文化担当,理应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以承担和发扬本土文化为己任[13]。所以,为了武术的活态传承,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也应保持武术的民族性,一方面积极保护武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挖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学生的武德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其中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保留武术本身攻防技击的特点和各地域武术的迥异风格,增强实效性和兴趣性,树立学生攻防意识,强调技击过程中的健身价值。

2.4 会通创新

“当代世界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归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一种新的迹象,就是追求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1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武术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在外来武技文化如跆拳道、空手道的文化渗透下,传统武术受到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数代武学大师的打磨,武术不仅根基深厚,海纳百川,在世界体育文化大碰撞过程中,武术有重振自己活力的能力。“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15]。”因此,武术应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经用宏,使自己更加壮大。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就是武术吸收西式体育教育思想的成果。但是,吸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我们应该学会会通创新,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树立武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积极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武术教育的资源和受众人群;重视武术教育民族化发展,坚持武术教学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在与外来体育文化对话中保持自己的高位,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16]。

3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3.1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

“武术就是武术[17]。”改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重新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就必须转变“体育化”的武术教学观念,以文化为纲,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到整个武术教学体系中。首先,以“和合思想”为指导思想,向传统武术回归。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18],也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9]。当前武术教学在文化迷失的背景下回归传统武术,就要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和合古今中外,“纵”继承,“横”吸收,重新认从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在深刻审视后弘扬蕴藏在传统武术中的智慧精华,摒弃掺杂其中的历史积尘,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融摄其他异质文化,重构中华武术的文化家园。

其次,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彰显着民族个性,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文化标识。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是突出表层的技术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2]。因此,只有将文化传播放到武术教学的核心位置,摆脱以“技术动作教学”为纲的西方式武术教学方式,让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条主线,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才能强化文化意识,保证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转变培养目标,确定武术传承的培养目标。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能讲解、会示范武术技术动作,能胜任中小学体育课武术项目的教学工作和业余训练为培养目标,片面地将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待。但实际上,悠久、博大、深邃的武术按照这种西方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转变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武术技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武术文化内涵的修养和民族精神的保养,将学生培养成“文武并举、体用兼备”的武术传承者,从而达到武术育人、武术树人的目的。

3.2 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

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林林总总的拳种流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质素都是武术教学的素材,都可以在挖掘整理后呈现在武术课堂之上。扩展视野,武术之庞大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使武术课堂精彩纷呈。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设武礼教学,加强学生武德培养。“礼”是武德中重要的品德,是仁义道德的解读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通过武礼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举止端庄、容端体正,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武礼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细节,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第二,明确攻防涵义,突出技术动作技击性。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涵义。武术的技击性外在表现为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内在却蕴涵着“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等等丰富的技击理论。在武术教学中明确攻防涵义,既讲解清楚单个动作的技击性,又阐明整个套路攻防变化,让学生在“舞对合彀”的打练结合中运用攻防技术表达动作意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20],而且有利于学生体悟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等武术之道,学习中华传统哲理;第三,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据调查,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的理论课课时比例基本不超过20%,关于武术文化的教学课时更是少之又少,不足5%。武术被称为“国粹”、“国宝”,是合格中国人应具备的标准之一[21],蕴涵着丰富的“国学”内容。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中国武术文化的教学,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可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第四,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区域武术拳种。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各地的流传“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22]。然而,许多武术拳种正处在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应承担起继承当地武术拳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改变“几个套路”教学内容的局限,强化拳种意识,积极挖掘当地武术拳种之精华,编撰校本教材或地方性教材,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拳种,使武术“百花齐放”,永葆民族特色。

3.3 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自我习练

传统武术实质上是用外显之技术来表达内蕴之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武术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还要注重武术的个体感受性特点。第一,技法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武术技法应从散招入手,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23],并在此过程中阐明单势名称内涵、组合技法攻防涵义、整个套路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内蕴哲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技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有利于理解动作,体悟武道;第二,善于启发,合理引导的教学方法。武术蕴涵着广博的哲理和丰富的趣味故事,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武术文化来愉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武术技法的文化内涵;教师也可以设计攻防技法,让学生思索破解之术,还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武德行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武术行为习惯[24];第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武道之所得,常是不可表述的,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才能实现[25]。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安排学生在一定课时和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习练,鼓励学生创编动作,使学生在自我习练中获得完整的情感享受和主体感受经验,体会武术的技法、价值、道理和规律,感悟武术之真;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攻防练习,并引导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替代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大量的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还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模拟对打,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

3.4 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武术之成就非一日之功。武术教学评价不能只做终结性的定性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第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当前武术课程以套路考核为主要形式,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演练动作的难、美、标准度来作定性评价进行评分。这种评价形式忽略了武术“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不出攻防技击之本质。因此,武术课程评价应在套路演练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实战考试或模拟实战考试,以实战中合理运用攻防技法次数或模拟实战中拆招解招成功次数来作定量评价;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武德评定。武术的修炼重在过程,武德的培养更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武术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自觉学习、刻苦程度及求知欲望等诸方面)、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课余自我习练次数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结合学生平时展示出的武德修为(包括武礼等言行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第三,合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各个评价主体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改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评价的单一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定和同学之间相互评定。即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评定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再进行综合评定。

4 结束语

武术属于体育活动,更属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旦脱离了中华传统文化,武术就丧失了发展活力。面对西方国家日趋激烈的文化争夺,武术的发展要超越近视、狭隘、肤浅的观念,积极地激发、调动、改造内在资源,能动地选择、综合、同化外部资源,在自主与接轨的张力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魂建构更具生机、更具后劲的动力体系。“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要重拾武术中蕴涵的厚重文化因素,在传授武术技法的同时,注重武术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武术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武术教师积极参与、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创造。然而,当前武术教师的整体改革意识、综合素质状况(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令人担忧。如何优化高校武术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提高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武术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1] 王柏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117 ~120.

[2] 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376.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

[4] 黄金来.“教育竞争”与“民族文化”[J].学术论坛,2009(9):199~205.

[5] 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56.

[6] 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武术科学,2010,7(3):1 ~2.

[7] 彭芳,等.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29 ~31.

[8] 唐波.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9] 刘静,袁永虹.武术人文教育传播的新理念[J].体育学刊,2010,17(1):79 ~83.

[10] 曾小月.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7):54 ~57.

[11] 王前.技术文化视野中的“道”“技”关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6):76 ~81.

[12] 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12):83~86.

[13] 耿建扩.一所大学的文化担当[N].光明日报,2011-12-24(1).

[14] 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7(4):26 ~29.

[15] 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6.

[16]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

[17] 王岗,邱丕相,朱佳斌.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刊,2009(1):1~9.

[18] 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9.

[19] 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奥运的精髓[J].体育文化导刊,2006(9):32~34.

[20] 徐林川.以攻防格斗为主线的武术课堂教学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191~194.

[21] 陈国荣.研讨武术教育理论,筹划民族文化传承[EB/OL].http://www.wushu.com.cn/xwzx_info.asp?id=541&select1=协会新闻.

[2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

[23]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 ~68.

[24] 姜熙,朱东.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角度建构现代武德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39 ~42.

[25] 乔凤杰.传统武术的道与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8~12.

猜你喜欢

院系普通高校武术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