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研究

2012-02-14段圣奎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区域旅游系统

段圣奎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合作区域内部的资源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地区利益的经济活动。[1]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Gray[2]概括了旅游合作过程中的五个特点;Jamal等[3]构建出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架构,并深入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协调机制;薛莹[1]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背景和旅游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段圣奎等[4]从六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但这些研究成果的观点和结论局限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初级层次,未涉及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和发展的本质。二是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的旅游合作现象。张慧霞等[5]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禹有松等[6]对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南宇等[7]从申遗的视角探讨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问题。针对某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仍停留在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等表象问题上,而区域旅游合作深层次、透视其复杂性本质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

作为一种崭新的空间组织路径,区域旅游合作行为形成有机适应性自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运用传统理论难以从本质上剖析系统演化和发展机制,运用自组织理论作为方法论,从系统视角予以探讨,对目前正蓬勃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认识: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

区域旅游合作是基于空间、社会、经济等层面的涉及面广而复杂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是多个相互独立的区域旅游子系统碰撞、摩擦、协作乃至最终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区域旅游系统,是区域内众多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部门机构之间互动协作而构成的空间复杂有机整体。立足于旅游合作主体的角度,区域融合过程实际是各地的相关旅游要素进行相互耦合作用的系统运动过程,这种由多个子区域组成的旅游合作有机体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自身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组织结构、行动轨迹和路径规律。我们可以将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核心层,核心层主要是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如景区、旅行社、饭店等,立足于区域间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其次是支撑层,是引导和支持旅游合作的政府管理机构,为了寻找能够满足地方利益前提下采取的制度化安排;最外围的是辅助层,包括促进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行业、非政府机构等,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辅助性服务。

按照自组织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特征表现为自组织、自成长、自衍生及整体协调四个层面,服从于自组织演化机理。其中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在演进过程中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各方面要素的交换,包括信息、物质和能量等,并渐渐适应优胜劣汰的基本法则,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构成相应的灵活性应变结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功能耦合的非线性作用,有利于系统内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互动,从而促进合作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与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过程中导致具有自相似衍生个体的孕育,促进了技术扩散,增强了合作系统的整体竞争力;虽然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内部各行为主体的能力、规模不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在区域整体战略的统一指导下,各主体之间达成共识,并形成协同发展的增长机制,保证了合作系统整体协调和共同提升。可见,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可以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特性和演化机制。[8]

2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是其自组织演化的复杂过程,在内在机制的力量作用下,自行从无序到有序、从表面到深入、从不均衡到均衡、从低级到高级方向成长,呈螺旋状上升态势,不断提高自适应、自发展能力的复杂演进过程。

2.1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具有开放性

根据耗散结构论,系统如果从无序发展为有序,实现发展层次的跃升,必须使系统开放,只有对外开放,外界吸收负熵流的引入才能抵消自身熵的产生,逐步减少系统的总熵,从而实现系统有序演化。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ds=des+dis;des和dis分别为熵流项和熵发生。若区域旅游合作系统des<0且|des|< dis,即ds>0时,则总熵趋于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未发生自组织;若区域旅游合作系统 des<0且|des|>dis,即 ds<0时,则总熵趋于减少,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开发自组织过程。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合作系统之外的事物都可能构成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环境因素。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在其发展中需要有系统内的各子区域间相互交流经济资源与信息,同时需要外部旅游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能量的注入,才能保持其系统结构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实践表明,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乃是保证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9]

2.2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远离平衡态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平衡态,内部无差异化,也即内部不存在势能差。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平衡系统如无势能差便服从势能最小部分,所以平衡系统功能较低。平衡态的系统容易导致无序性与一定的混乱性,而系统在进入这种沉闷的平衡态后,很难有大的进步与突破,这种看似发展的平衡,实际上是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使合作系统缺乏活力,生长势头减弱,呈现出低功率化和低效益化。任何一个社会系统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必须具有差异性与非平衡性。一个成长中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如长三角地区、长江三峡区域等所呈现出来的“中心带两翼”、“多点带一线”等就是一种等级规模结构的体现,具有非平衡态的特性。[10]

2.3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内部适应非线性调节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组织,涉及各子系统内众多社会、经济、文化等诸要素,但绝不是诸要素各自效能的简单叠加。系统内一种要素的变动不仅受其他单一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一种要素的细微变化可以依托非线性效应的放大而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巨大变化,即“蝴蝶效应”。如在一些区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交通线路的增加或交通设施的发展,从而引起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上的变化,如从点点合作模式走向点轴合作模式甚至是网络化合作模式。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交通因素的单一影响,是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要素交织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透过系统的视角来看,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非线性使得它具有复杂性。[11]

2.4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涨落特性

涨落是系统中某个状态变量或行为对其平均值的偏离,破坏原有系统均衡态,同时促进新均衡态的实现,如熊彼特所言“创造性的破坏”。在自组织理论框架下,涨落是驱动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由稳定结构演化到耗散结构的初始推动力,是促进系统中各构成单元在获取诸多要素资源的非均衡过程,其经过反馈机制的作用极有可能被关联放大,从而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发展的渐变或突变,达到有序状态。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建立在空间层面上诸多序参量即经济组织与部门机构组成的复杂系统,规模经济、产业关联、契约不完全、不道德等因素形成和放大了偶然涨落的作用,导致区域旅游合作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形成对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偏离,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涨落是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的重要原因,也是调节系统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契机。

3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自组织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旅游经济网络体系。其形成与发展,不完全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机制,而按照区域旅游经济开发的内在规律,走向自然联合。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间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产生自主催化和协同作用,推动系统演进。

3.1 空间自然生长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是一个自然生长过程,产生与发展受到区域自身所在空间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区位、交通等。正是这些空间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合机制,构成了空间生长力。空间自然生长是一种促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空间组织结构演变、复杂性增强的原始动力,是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自我发育、自我完善的层次跃升。

资源空间互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形成也是以旅游资源要素整合为基础。旅游资源互补性越强,越能培育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区域旅游产品和项目,进而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反之,区域旅游资源相互缺乏互补性或互补性不强,就不易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互补是区域旅游合作成功的重要条件。[12]

区位相邻性。伴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区域旅游业为拓展自我发展空间,需要寻求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机会,而受空间距离的因素制约,合作的对象往往是周边相连地带。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便于将各旅游地连接为有机统一体,促进大旅游区域的生成,区位条件的近邻性是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地理基础。

交通便捷性。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在空间层面上的位移行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的便捷程度。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当然离不开交通要素的支持。在长三角内,沪宁、沪杭、宁杭、杭甬等高速公路交织,加上水运、铁路、航空,长三角构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通网,这也是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比较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13]

基于资源互补、区位相邻、交通便捷等要素基础上的空间自然生长机制,依托旅游者的消费规律和旅游业的发展原理,有利于区域旅游形象的共建、旅游产品体系的构筑以及旅游线路的延伸等,最终促使区域旅游综合体的形成。

3.2 企业共生协同

“共生”一词最早源于生物学,是指出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依托一定模式聚居,彼此间产生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在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的相互关系较类似于生物界种群间的共生关系。对于旅游产业而言,旅游产业链与自然界的食物链相似度较高,且链条较长,涉及旅游活动诸多领域,只有各构成领域协调一致、良性互动、均衡发展、有机统一,方能获得合作基础上的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效益。因此,处于旅游产业链各节点位置的旅游企业要协同发展,保证旅游产业链条上下游不同旅游企业群体之间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使旅游产业链条得以稳固和延续。旅游产业链整合成功案例众多,如中青旅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涉足景区和酒店,不断架构、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企业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可以打破地区藩篱,有效拓宽企业运作的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通过共生协同,真正实现区域层面的产业联合,构成高效区域旅游发展综合体,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进的核心力。

3.3 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产业形成发展在空间上不仅体现为产业集聚的过程,也包括产业扩散过程,体现在区域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集聚是在特定区域内产业要素空间范围内逐渐汇聚的过程,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旅游产业集群通常跨越行政界限,与旅游资源分布、交通设施布局和经济集聚区域相匹配,区域旅游合作各方通过区域旅游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集聚与整合,缓解内部激烈的对抗态势,创造较强的对外部竞争优势,是一种正和博弈,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旅游产业涉及领域广泛,关联度高,不仅旅游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扩大和链条纵向延伸将各节点紧密结合在一起,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产业集群内的旅游企业在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化进程中,开展相互合作,与竞争对手、关联企业分享和交换各种要素资源,并且在空间集聚和扩散双重机制下推动周边区域加入协作关系,共同创造和分享一个辐射面更广的市场群落,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内在机制,构成区域范围功能完善、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系统。[14]

旅游产业在空间上的扩散也是属于集群发展形式。旅游业通过产业链条的节点横向扩大与纵向延伸而将利益外部扩散及溢出,不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实现更广区域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构建区域完整的旅游产品链和产业体系。旅游产业的空间扩散及不同区域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我国华东各城市从早期各自独立的旅游块状区,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双重机制下,相连成片,逐渐成长为功能日趋完善、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已被视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4 结语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自组织”属于社会经济系统范围内发生的一种组织现象,它反映了区域内各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选择、适应、改变和协同,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社会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形成及其运作模式一般没有外部特定干预,整个系统可以自我适应和更新,从这个角度来讲,系统是自组织的。但系统的自组织并非“自发式”的行为方式,旅游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同样,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外界因素的介入,如政府宏观调控、客源市场变化、相关产业推动等,这对于各子系统而言是一种“外部干预”,在这种特定的状态下,系统是“被组织”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与其他所有系统一样,就是在自组织与被组织的交替作用或耦合互动机制下不断发展演化。

[1]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2):26 -29.

[2]Gray B.Coliaborating:Finding Common Ground for Multipatrty Problems[M].San Francisco:Jssey-Bass,1989:236.

[3]Jamal T B,Getz D.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186 -204.

[4]段圣奎,张丽,吴小伟.区域旅游合作条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商论,2010(10):89 -90.

[5]张慧霞,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J].经济地理,2006,26(4):714 -716.

[6]禹有松,冯学钢,杨杰.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65 -67.

[7]南宇,李兰军.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研究——基于丝路申遗的视角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97-99.

[8]许登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122-124.

[9]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7:38-45.

[10]徐菁,靳诚,沙润.基于熵的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2):130 -134.

[11]苏策,蔡丹丹.高世刚.城市游憩系统自组织特性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20 -123.

[12]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75 -77.

[13]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J].2006,21(12):42 -45.

[14]黄月玲.基于区域旅游合作平台的产业集群系统构建——以桂林旅游圈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1(6):110-114.

猜你喜欢

区域旅游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分割区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