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高调

2012-02-11游宇明

百家讲坛 2012年16期
关键词:皇太极朱棣高调

游宇明

国人对高调一向不以为然。所谓高调,就是将自己的想法、欲念用语言或行动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做派。比如某人做了官,装得满不在乎是低调,请人吃饭、唱歌、泡脚是高调。国人反对高调,一方面是觉得高调的人太张扬、太爱出风头,不符合中国的中庸传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对高调者命运的担忧。

历史上,很多高调者都遭遇不测。晋代的嵇康才高八斗,却坚决拒绝为司马氏政权服务,经常对这个政权冷嘲热讽,最后被司马昭处死。唐代的李白被称为谪仙人,诗名满天下,到哪儿都有人捧场,因此自我感觉良好,以致闹出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这样的事,后来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一生的仕途就此画上了句号。明代的方孝孺诗文俱佳,深受朱元璋、朱允炆两代皇帝赏识,朱棣篡位,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仗着自己是海内文坛领袖,先后质问朱棣为何逼宫、为何不立朱允炆的儿子、为何不立朱允炆的弟弟,始终自恃身份,不肯合作,结果被暴怒的朱棣灭了十族。

文人高调可能掉脑袋,皇族高调更容易给自己带来灾难。清朝入关前的四大贝勒之一、掌握镶蓝旗的阿敏,自恃身份高贵,是皇太极的叔伯兄弟,只凭自己的性情做事。他远征朝鲜,掳得不少财物和女人,有个女人长得特别漂亮,部将想将其进献给皇太极,阿敏却想自己留用,还振振有词地说:“先辈打蒙古的时候,经常掳获美女,我现在只要一个美女,有何不可?”部下劝他,当时所得的女人,是先献给皇帝,皇帝不要,才分给诸贝勒,并坚持把这个美女送进了宫。然而阿敏我行我素,又派副将去讨这个美女,皇太极很生气:没入宫之前你为什么不说?现在已经入了宫,怎么可能退回呢?高调地跟皇帝抢女人,阿敏跟皇太极结了个大梁子。

阿敏最被皇太极痛恨的是他的摆谱。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率重兵入边,攻占北京东边的遵化等四城,阿敏留守沈阳。第二年春天,皇太极叫岳托、豪格两贝勒等率军先还朝,阿敏出来迎接,在御前马馆,留守大臣坐在两侧,阿敏居中,他命令同为皇族的两贝勒遥拜他一次,再近拜他一次,他才对两人行见面礼。皇太极听说后,心里更是不爽,一直想找个机会修理一下阿敏。后来,阿敏与明军作战大败,立即被皇太极囚于狱中,永不敘用。十年后,阿敏死于狱中。皇太极没直接杀他,还是看了两人是堂兄弟的面子。

封建时代,高调者之所以难得善终,首先源于皇帝对这种做法的本能反感。在帝王专制体制下,国家的所有资源,包括臣民的性命,都掌握在最高统治者一人手中,皇帝想给你高官厚禄,只要表个态即可;想让你脑袋搬家,也只需一句话。臣民太高调、太自我,皇帝会觉得你不乖,不利于他操纵,自然要千方百计加以打击。

皇帝打击高调者,也有其巩固帝位的考虑。谁都知道皇帝这个职业是个美差,有了这个位子,所有的荣华富贵、豪奢享受不请自来,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正因为这个位子太好,皇帝总担心别人觊觎它,害怕一不留神就被人夺了去。你低调一点,他可能觉得你没有野心;一旦高调,他立即会产生位子可能被取代的警惕心。

高调并不是天生的缺点,它有时更能体现人的真性情。然而,高调能否成为我们的人生选项,不仅取决于某个人内心的愿望,更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编 辑/葡萄

猜你喜欢

皇太极朱棣高调
朱棣“魂牵”建文帝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画与理
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先生冷吗?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清入关前仓储制度探析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皇太极:无情之人死于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