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发病特点

2012-02-01郭红雨王冠军樊建勋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许昌461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6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郭红雨 王冠军 樊建勋 (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发病特点

郭红雨 王冠军 樊建勋 (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该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癫痫患者437例,其中因动脉瘤行介入治疗后首次出现癫痫发病的患者33例,对本组患者的发病形式、发病间隔等进行总结,并且分析其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25例患者癫痫发作得到较好控制,另有8例患者癫痫症状控制不佳,8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结论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出血情况、动脉瘤介入栓塞异物植入、血管痉挛等有关,癫痫发作情况是否与动脉瘤部位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癫痫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以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多可得到早期诊治。文献报道我国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10.5/10万〔1〕,其中由于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到56.3%〔2〕。由于老年动脉瘤患者病情较重,不能耐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因此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3〕。但由此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情况已经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主要总结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癫痫患者437例,其中因动脉瘤行介入治疗后首次出现癫痫发病的患者33例,约占7.55%。33例患者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58~76〔平均 (65.33±7.2)〕岁;首次发病与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最长为1年,最短4 d,平均时间间隔31.67 d。发作形式:27例患者为局灶性发作,表现为口角、眼角、四肢之一的不自主抽动;仅6例患者为全身性发作,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甚至出现意识丧失等,发作的间隔时间为1 d~半年不等。

1.2 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未予以外科干预措施。对于发作早期,发作症状以局灶性发作为主的患者,一般给予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联合治疗,初期逐步加大用药量,致患者癫痫发作被控制后,最大剂量连续服用1年左右开始减量用药,逐渐减量至合适的维持剂量。发作比较严重、出现意识丧失、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一般收入院或者急诊观察处理,急性期予以安定静脉推注或者鲁米那肌注等处理,癫痫持续状态控制后,予口服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联合抗癫痫治疗。

2 结果

因动脉瘤介入治疗后首次出现癫痫发作的33例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25例患者治疗1年后,截至随访时止,未再出现癫痫发作;另8例患者仍偶然会有癫痫小发作,但发作间隔较治疗前明显延长,且发作严重程度已明显减轻。见表1。

表1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发病特点

3 讨论

目前关于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发生癫痫的相关报道和文献相对较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处在刚起步阶段,但随着介入治疗后癫痫发作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重视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认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引起癫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导致的癫痫 我国的动脉瘤普查不及日本,99%的患者是因为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颅内血肿后就诊发现动脉瘤〔4〕。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动脉瘤患者的最常见症状,也是最主要的危害,部分患者因多次出血,或者一次出血较严重,而丧失了治疗时机,危及生命。即使患者通过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对动脉瘤进行夹闭或者弹簧圈栓塞成功,但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会引起刺激性脑损伤,引起脑组织水肿,在血液吸收期产生的氧自由基会再次对脑组织产生危害〔5〕,因此即使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损伤脑组织。若出血量较大则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脑组织损伤后自身修复,局部瘢痕组织形成导致脑表异常放电〔6〕,引起癫痫发作。

3.2 弹簧圈等金属异物存留导致癫痫 目前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主要是利用金属弹簧圈填塞,弹簧圈的材料主要有钛、铂等,一般动脉瘤颈较窄的2~3个弹簧圈即可,若动脉瘤多发,或者巨大动脉瘤,则有可能需要7~8个,甚至10个以上弹簧圈。虽然弹簧圈都置于血管内,但是由于介入操作时导管、导丝在血管内反复游动,以及长期留置金属异物于脑部血管内,对于脑组织正常的神经传导及电生理活动都会有一定影响;而且铂金属本身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大脑皮层的电生理活动,使之异常而产生癫痫症状,尚需进一步探讨。

3.3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的骚扰导致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最主要的血管性病理生理变化就是血管强烈痉挛,一般认为血管痉挛在出血后6 h即开始出现,持续10 d左右才会缓解〔7〕,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多给予尼莫地平以缓解血管痉挛症状。同时早期介入治疗,因对血管的骚扰,多会加重血管的痉挛状态〔8〕,若不能合理处理,极易引起局部脑组织因血管痉挛导致的缺血缺氧状态,虽无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但是电生理状态改变,因而后期会出现癫痫。

3.4 其他 如介入治疗后,动脉瘤填塞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金属异物存留引起脑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局灶性缺血、组织梗死,进而引起癫痫等。

本组所有病例中,癫痫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的相关性,癫痫发生的类型、间隔时间、治疗后情况与患者出血部位、是否植入弹簧圈均无明显相关性。而动脉瘤的部位却与患者癫痫的治疗后情况有一定关联,所有大脑后动脉瘤患者,经治疗后癫痫控制均不满意(可能与本组病例样本量较小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1 阳 洪.69例脑血管性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90-1.

2 曲丽红.脑血管病性癫痫34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19(4):114-5.

3 李卫嫒,钱希红.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3):181-2.

4 李 曼,汪永全.脑卒中后癫痫47例临床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43-4.

5 Epsztein J,Ben-Ari Y,Represa A,et al.Late-onset epileptogenesis and seizure genesis:lessons from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a〔J〕.Neuroscientist,2008;14(1):78-90.

6 Classey JD,Bartsch T,Goadsby PJ.Distribution of 5-HT(1B),5-HT(1D)and 5-HT(1F)receptor expression in rat trigeminaland dorsal root ganglia neurons:relevance to the selective antimigraine effect of triptans〔J〕.Brain Res,2010;1361(18):76-85.

7 陆卫风,杨 波,王本瀚,等.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37-9.

8 谭启富.癫痫外科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0-92.

R74

A

1005-9202(2012)16-339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16

郭红雨(1978-),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工作。

〔2012-01-03收稿 2012-02-28修回〕

(编辑 袁左鸣)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