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润烧伤膏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

2012-01-3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中心卫生院外科宁波315101陈红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湿润换药液化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中心卫生院外科(宁波 315101) 陈红军

湿润烧伤膏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中心卫生院外科(宁波 315101) 陈红军

腹部手术;脂肪液化;湿润烧伤膏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2005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2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在术后5~7 d,切口有较多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出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其中普外科手术32例,妇产科手术18例。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撑开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坏死组织,将制作好的湿润烧伤膏纱条宽松填入,每日换药1次。对照组:处理创面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每日换药1次。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或II期缝合。两组均辅以红外线理疗,2次/d,每次30 min。

2 结果

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切口愈合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及愈合率比较(±s,n)

表1 两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及愈合率比较(±s,n)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aP<0.05

n组别治疗组对照组25 25切口愈合时间(d)10.4±3.12a 15.6±5.2愈合例数24 19愈合率(%)96a 76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有学者认为[1],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与患者过度肥胖及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有密切的关系。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另外,术中操作粗暴,拉钩挤压,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代谢平衡失调等,都可能导致其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传统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为拆除缝线,扩创引流等,再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加压包扎,疗程较长且病人痛苦大。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等,其基质是由蜂蜡组成的网状框架结构,该结构将植物精制油液含于其中,形成框架软膏剂型[2]。其含有的β一谷甾醇黄芩甙等具有抗炎抑菌能使细菌变异降低其毒力,在治疗过程中,可促使创面形成保护膜,与外界环境隔离减少细菌感染机会,通过液化坏死组织并及时引流排出,降低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从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湿润烧伤膏纱布还能有效阻止水分蒸发,保持创面湿润,为创口愈合创造良好的生理环境,同时还能抑制胶原纤维再生,促进上皮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1]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2]徐荣祥.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临床手册[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2-53.

R285.6

A

1007-6948(2012)03-0315-01

10.3969/j.issn.1007-6948.2012.03.043

(收稿:2011-12-10 修回:2012-02-22)

(责任编辑 张庚扬)

猜你喜欢

湿润换药液化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The Desert Problem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海边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