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报道与心理修复

2012-01-31雯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

中国记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灾难情绪心理

□ 文/雯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

灾难报道与心理修复

□ 文/雯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

杰的变化

“最近特别不爱说话,就想一个人坐着发呆。”电话里,杰的声音微弱,像一只飞倦的鸟渴望归巢。

杰是省城一家媒体的年轻记者,吃苦敬业,能打硬仗,每有艰难险重的报道任务,都冲在前面。汶川地震、矿区矿难、空难、非典、爆炸,一连串的灾难事件,杰都以非凡的意志与超强的毅力始终战斗在一线,发回大量报道。

印象中,过去的杰喜欢运动,热情开朗,做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可是,现在电话里的他似乎变了很多。

“我现在脾气不好,有双重人格。对外界很有耐心,尤其是对采访对象;可是对家人,却性格暴躁,特爱发脾气。现在性格越来越不好。”杰的声音充满愧疚与懊悔,“那种压抑的状态就像一个密室,不停地往里面装气体,流速与流量到了失控的状态。”电话里,杰的语速很快,声音低沉,缺少从前的阳光与力量,仿佛要逃离一种情境。

“我是灾难的记录者。在空难现场,满眼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心里极度震撼,我却没有工夫恐惧,必须争分夺秒地写稿,发回报道。”杰回忆当时的情景。

“事后的感觉就是不想说话,想主动遗忘。我喝酒、睡觉,可是事情过去很久了才发现,根本没法忘掉这一切,当时的情景常不自觉地浮现在眼前,心里会有一种悲凉与恐惧,极度缺乏安全感,有自危意识。”杰说,“对我来说,喝酒可能比心理辅导更重要。”

心理分析

双重人格 暴躁 密室 遗忘 自危意识

杰的症状是典型的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受灾人由于经历紧急的、威胁生命的或对身心健康有危险的事件,导致受灾人在创伤之后出现长期焦虑与激动情绪,具有深层的、持续性的、相当哀愁的心理反应。

杰在第一时间看到灾难后的悲惨场面,却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情绪无法得到宣泄,当时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可是,在之后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里,杰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低落、性格暴躁、恐惧、缺少安全感等。医学上称Post-traum 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为灾难报道记者,杰需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采访报道。但为忘记一次次惨不忍睹的灾难,杰与内心沟通的方式,是用喝酒来麻痹自己,用沉默来屏蔽灾难信息。在杰看来,这是最为现实的应对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1.双重人格。杰的社会功能仍在继续,所以他一方面要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一方面要承受尚未处理的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双重人格出现。双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杰的社会角色,但长此以往,会累加心理压力,让杰的自我功能与社会功能无法有效整合与良性互动,是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

2.暴躁。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关注或回应,其情绪会出现急躁、不安,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暴躁。杰在灾难现场受到心理创伤,产生恐惧、恶心、厌烦、悲伤等负面情绪,急需得到宣泄、疏通与安慰。但是,杰在行为上却刻意回避,表现出来的是全情投入报道,然后是喝酒、睡觉、沉默等逃避方式,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与满足,导致性情暴躁。性情暴躁是一个重要信号,作为当事人应该警觉,需进行反思,查找原因,或寻求心理帮助。

3. 密室。这是杰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一个生动描述。没有窗户,没有出口,没有阳光,这种生存环境,只有小说中苦心修炼秘笈的高人才能适应。而对于承受巨大生存压力的杰,心灵的密室无疑是一种桎梏,不利于身心健康修复。

4.遗忘。这个词作为动词,是一个悖论。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越想遗忘,就越会记得,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可以控制的。就像当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怎样”时,孩子一定会记住“怎样”,而常常忽略“不许”。所以,对于杰,主动“遗忘”,只能“强化”灾难记忆。

5.自危意识。对于每一个人,适度的自危意识是必要的,也有益。自危,说明杰的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当有一天杰感觉心理足够安全时,自危意识会自动消失。

2012年,《中国记者》第1-6期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雯文开设专栏,选取六个关于媒体人的真实案例,探讨了如何改善媒体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第7期开始,为加强交流,作者将根据不同条线记者,有针对性提供心理分析、安慰和指导,本文为第二篇《灾难报道与心理修复》。此专栏仍将持续,欢迎来稿发表见解。

杰的应对策略并没有带给他愉悦的感觉,反而是与日俱增的痛苦。那么,正确的应对策略是怎样的呢?

应对策略

灾难事件有两种,显性的灾难事件与隐性的灾难事件。地震、空难、火灾、爆炸等显性灾难给人以心理的刺激与伤害;而非典、环境污染等隐性灾难,即不可知的危险事件,同样会让人产生恐惧与焦虑,并具有弥散与延迟性等特点,危害潜在而巨大。灾难报道记者在每次完成灾难报道任务后,接受专业心理机构心理干预与治疗十分必要。此外,作为灾难报道记者,自身需要了解哪些灾后心理保健与修复的常识呢?

首先, 要勇敢面对真相。真相不仅指新闻事实真相,也包括记者的心理状态真相。灾难报道记者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受到灾难事件冲击的状态与程度。

其次,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国外有一个理论是Debriefing,就是在受创72小时之后,让创伤应激障碍者谈“受创经验”,要做到“不加评论地倾听”,让其获得完全的宣泄与疏通。灾难报道记者也应学会在72小时之后,倾述与宣泄内心的痛苦情绪。通过适当的宣泄,人的精神会得到解脱,心情会感到舒畅,有助于摆脱灾难情境,回到现实之中。

第三,掌握应激的基本常识。应激反应症状表现为:紧张、焦虑、无助、惊恐、烦躁、忧郁、幻觉、偏执、行为紊乱。应激所导致的自然反应表现为对困扰的情绪采取否认或逃避态度,并且可能改变其生活状态、人格特征与社交关系。所以要认识到自己目前出现的“不正常”的躯体和心理体验,其实都是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接纳现状,与自己友好相处。

第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灾难的分离与告别,让自己完全回到现实中。可以通过催眠师的催眠治疗,完成与灾难现场的告别仪式;或写一封信,写上对受灾者的寄语,然后将信烧掉;或者在风筝上写上对逝者的哀思与祝福,放飞祝福。完成告别仪式,有助于灾难报道记者更好地回到现实中。

第五,根据个人经验和心理治疗技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不要用烟酒来应付压力,不要远离他人,不要总是思考危机事件,对疾病建立正确的期望值,不要回避可能承受的风险,等等。同时,可以尝试从灾难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也可采用清除思绪、肌肉放松、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心理疗法,重建健康心理。

最后,评估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总结有效的应付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接纳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人生。下面推荐一份情绪自我评估表,仅供参考:

情绪自我评估量表1. 您是否经常头痛? 是/否2. 您是否食欲差? 是/否3. 您是否睡眠差? 是/否4. 您是否易受惊吓? 是/否5. 您是否手抖? 是/否6. 您是否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 是/否7. 您是否消化不良? 是/否8. 您是否思维不清晰? 是/否9. 您是否感觉不快? 是/否10. 您是否比原来哭得多? 是/否11. 您是否发现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 是/否12. 您是否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 是/否13. 日常工作是否令您感到痛苦? 是/否14. 您在生活中是否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是/否15. 您是否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 是/否16. 您是否感到自己是个无价值的人? 是/否17. 您头脑中是否出现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是/否18. 您是否什么时候都感到累? 是/否19. 您是否感到胃部不适? 是/否20. 您是否容易疲劳? 是/否评分标准:所有20个条目的评分都为“0”或“1”。“1”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存在症状,“0”表示症状不存在。因此最高总分为20,界值为7或8。总分为7或8分及以上的被视为需要精神卫生帮助,因其有情感痛苦,但未确定任何特殊症状。

小提示:在您填写问卷之前请阅读介绍中的内容。以上问题与某些痛苦和问题有关,在过去几天内可能困扰您。如果您觉得问题适合您的情况,并在过去几天内存在,请回答“是”。另一方面,如果问题不适合您的情况或在过去几天内不存在,请回答“否”。在回答问卷时请不要与任何人讨论。如您不能确定该如何回答问题,请尽量给出您认为的最恰当回答。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灾难情绪心理
雷击灾难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