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研究

2012-01-30黄建中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5期
关键词:病患进展缺血性

黄建中

(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丰城 331100)

当今社会,脑血管疾病已跃居成为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病患700万余,并且每年200万左右的速度攀升。而在所有脑卒中,缺血性约占到全部脑卒中的85%,尤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与致瘫率最高[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指卒中发生后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仍在逐渐呈阶梯式加重,其预后由于个体差异大,存在着难以预知性。本文就此统计分析近来收治的PIS患者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NP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并为临床的判断和诊治选择提供有力佐证。

表2 治疗效率和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病患为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180例。其中PIS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62~83岁;NPIS120例,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59~84岁。PIS组高血压32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2例;NPIS组高血压31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22例。脑CT和MRI显示排除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为嗜睡、眩晕、昏迷及意识模糊。组间性别、年龄、病患数、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患入院后即每日行疏血通(商品名:水蛭地龙针)4~6mL,胞二磷胆碱0.75g合并250mL葡萄糖或0.9%氯化钠静滴,辅以奥扎格雷钠和肝素钙等抗凝血剂。对于PIS病患,在原基本治疗上追加30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日10U降纤酶合并250mL葡萄糖或0.9%NaCl静滴,250mL低分子右旋糖苷静滴,连用3d。

1.3 疗效评定[2]

对病患病情入院时和病情稳定后(4周后)进行评估对比,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参照1995年心脑血管会议标准):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0%;②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0%~54%;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55%~82%;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82%左右;⑤恶化退变:继发大片脑梗死和神经坏死;⑥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统计对比两组病患的相关病史及预后继发感染和发热病例数,进行t检验。PIS组伴随病:糖尿病率53.3%,高血压38.3%,酸碱平衡紊乱30%,继发发热15%,感染43.3%;NPIS组伴随病:糖尿病率25.8%,高血压17.5%,酸碱平衡紊乱4.2%,继发发热15.8%,感染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糖尿病、高血压、酸碱平衡(P<0.05),即三者与PIS有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是冠心病、继发发热和感染(P>0.05)。结果如表1。

表1 病患伴随病史及预后继发感染和发热的比较

2.2 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3]及治疗有效率的评定,结果显示PIS组痊愈28例,基本痊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恶化1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66.7%,预后改善神经损伤度为30.8%;NPIS组痊愈68例,基本痊愈37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恶化1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88%,预后神经改善93.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S组疗效低于NPIS组,预后神经改善低于NPIS组。结果见表2。

2.3 预后并发症,两组均出现预后发热及感染,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上升、高热、抽搐、癫痫,及时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

3 讨 论

脑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耐受力是最为敏感的,所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对于病患的神经功能的损伤是巨大而又不可逆性的。其临床主要因素是脑血栓持续的形成,造成脑血管的阻塞,继发脑水肿和脑梗死,严重影响病患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研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能为临床诊治提供选择依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PIS伴随病症较多,好发者多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正是这些病症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PIS的预后疗效。有研究表明,白细胞的聚集、变形和黏附强作用于红细胞,在引起微血管循环障碍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并同时可伴随产生自由基爆发、水解酶释放等,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造成PIS。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本身存在弥散性改变,脑动脉弹性低,脑血管血流灌注少,并且高血糖症可改变血浆的黏稠度,增加纤维蛋白元,是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等,这些都是影响脑微循环灌注的重要因素,促使脑梗死加重。另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感受敏感度下降[4],长期高血压易造成动脉血管的硬化,明显的动脉硬化者对血压的耐受力常常成反比。本实验表明,高血压和糖尿病与PIS病患数有一定关系,并且影响其预后。

此外,PIS的预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对预后影响较大、发生率较高的有继发性感染、发热、癫痫、器官功能衰竭等,所以临床上早期防治尤为重要。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发现和防治是防止脑卒中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病患预后转归极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5],体温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资料表明[6],每升高1℃体温,神经功能损伤恶化的相对危险机率就增加8.5倍。故对病患的体温变化应实时监测,对有发热的病患,不应轻视,应及时采取正当有效的降温措施,并治疗其病症所在的病根。

综上所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病情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其预后也较差。所以对于早期诊治和改善机体功能可能是治疗和缓解PIS发展演变的关键所在。

[1]王新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9(13):57.

[2]殷玲,王玉明.脑梗死复发因素探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2):100-111.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尹琳,王丹.进展性脑梗死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0,7(31):19-20.

[5]李红文,李新,允海雁.中青年脑卒中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2(17):37-38.

[6]姬恒梅,贾艳辉.进展性脑卒中36例病因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8.

猜你喜欢

病患进展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心血管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