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芭被休了吗?

2012-01-29叶章维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姑娘家乡丈夫

叶章维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选用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篇小说 《素芭》。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这个结尾发生了争论:素芭被她的丈夫休了吗?肯定与否定的答案都有。认为被休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课本第四单元最后面的“思考与实践”第二题。第二题是这样的——

《素芭》的结尾说她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结合这一悲剧的结尾,和同学们讨论一下素芭的人物形象。

这道思考题暗含的意思是说,素芭的丈夫娶了一位素芭之外的会说话的姑娘。

素芭是否被丈夫休掉?我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外研究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和讨论。

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休与未休这两种说法都有。我仔细分析这篇小说,觉得“未休”的说法合理些,并且进一步认为,素芭不仅没有被丈夫休掉,而且那位“会说话的姑娘”就是素芭。在这里,我说说我的理由,跟大家商榷。

这篇小说的结尾其实涉及两个问题:

1.那位“会说话的姑娘”是不是素芭?

2.素芭被丈夫休了吗?

第一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素芭是个哑巴,不会说话,那么那位“会说话的姑娘”就肯定不是素芭了。但是问题并非那样简单,因为上文有“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的眼睛已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这样的句子。这里的“会说话”也许只是比喻义。素芭虽然是个哑巴,但是她的丈夫懂得她的眼睛,懂得她的心灵,因而认为她“会说话”,这样那位“会说话的姑娘”就应该是素芭了。素芭的丈夫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怎么会轻易休了她呢?

即使那位“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也不能表明素芭被休掉了。她的丈夫完全可以既娶素芭,又娶另一位会说话的姑娘。那时的印度跟那时的中国一样,是可以一夫多妻的;就是现在的印度,也仍然存在一夫多妻现象,更何况上文并没有素芭的丈夫要抛弃素芭的任何暗示。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问题。

一、小说的作者在这篇小说最后一段的开头用了“这次”一词。如果素芭的丈夫所娶的那位“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那么“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一事件,就必须在上文有所交代或者暗示。“这次”是个代词,在使用代词的时候,这个代词的前面必须有先行词或者先行内容。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1.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的,这次却很认真。

如果没有前面的半句话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的”,“这次”的指代内容就没有着落了。

2.李刚今天又迟到了,他经常迟到。

前半句话有“李刚”,后面才能用代词“他”;倒过来说则不成句子。

这篇小说的结尾只写了素芭的丈夫和素芭的关系,“这次”的先行内容就只能指素芭的丈夫与素芭的关系了。如果那位“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这里就不能用“这次”一词,而要用“后来”一词;反过来说,既然上文只写了素芭的丈夫与素芭的关系,那么那位“会说话的姑娘”就应该是素芭。

二、素芭的丈夫完全没有抛弃素芭的意愿,不仅如此,他对素芭甚至是欣然接受的。

小说的倒数第三段是这样叙述的——

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

素芭的丈夫如果想休掉素芭另娶,就不会把素芭带离他的家乡,而应该是把素芭留在家乡里。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是“很快”携带素芭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可见他对素芭是满意的。“很快”一词甚至表明他对素芭是欣然接受的。一个对自己的妻子欣然接受的人,怎么会休妻另娶呢?退一步说,即使另娶,也不会休妻呀,因为一夫是可以娶二妻的。

那么,是不是素芭的丈夫被家族逼迫而休掉素芭呢?从作者对素芭婆家的人的叙述 (小说的倒数第二段)看,我也看不出素芭婆家人对素芭的嫌厌,更不用说对素芭丈夫的逼迫了。恰恰相反,素芭婆家人知道素芭并没有欺骗他们,他们只是对“新娘是个哑巴”“恍然大悟”而已。当然,素芭的婆家人刚开始跟素芭这么个哑巴接触,不知道应该怎样跟素芭交流,从而让素芭“没有获得诉说自己心灵的语言”,让素芭“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脸孔”,他们也没有体贴素芭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素芭丈夫的家人并没有逼迫他抛弃素芭。

三、素芭的父母对素芭是深爱的,对素芭的婚姻非常慎重。

素芭嫁给现在的丈夫,是她的父母亲良苦用心的结果。

素芭的父母深爱素芭,“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父母的这种感受,正是爱她的结果;如果不爱她,哪还会把她放在心上。素芭的父亲对素芭的爱自不必说,“与自己其他女儿相比,父亲巴尼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就是素芭的母亲,“更把女儿视为自身的一部分”。谁对自身的一部分不是深爱着的呢?对素芭的“哑巴”这一“疵点”,她并没有责怪素芭,而是“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是“自己胚胎的污点”,并因此“沮丧不堪”。

素芭父母对素芭的深爱,还表现在他们让素芭过着悠闲的生活。素芭不从事体力劳动,甚至不做任何工作,整天就是玩,就是想心事。当然素芭是孤寂的,然而她的孤寂是由她的残疾造成的,并不是她的父母亲有意为之。

素芭父母对素芭的深爱,更表现在对素芭婚姻的慎重选择上。由于风俗习惯的原因,残疾的素芭使家庭声誉受到影响,素芭在家乡也很难找到幸福的未来,她的父亲“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给素芭在异乡找了一位丈夫;素芭在出嫁前,还经过了考官们的察看,可见父母亲对她婚姻的慎重。如此慎重的选择,不至于使她在婚后很快被抛弃吧?

四、从整篇小说的叙述情感看,作者是冷静的,行文中作者并没有强烈的感情流露。作者关注素芭的命运,但是素芭的命运并不“悲”。素芭远嫁异乡,对她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尽管她“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但这只是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女孩子对突然离开家乡的害怕。她如果不远嫁异乡而在家乡成婚,才可能遭遇真正的悲惨命运。小说中并没有多少悲剧成分,小说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底层妇女命运的关注,而小说的结尾带有戏剧色彩。素芭的丈夫爱素芭,这应该是作者对底层妇女的祝福吧?这样的结尾有点类似中国古典戏曲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

我们不能对 《素芭》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进行拔高。同样是对妇女命运的关注,鲁迅先生的《祝福》的主题,比泰戈尔的《素芭》的主题,要深刻得多。《祝福》中的祥林嫂,其命运才真正是悲剧性的,而且她的命运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我们如果不对泰戈尔及其作品的思想进行拔高,也许就不会认为那位“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了吧?

猜你喜欢

姑娘家乡丈夫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秋姑娘的信
泥姑娘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你是不是故意的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采山的姑娘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