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2012-01-29吴友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圈内武汉校企

吴友军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吴友军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圈内人才资源对于其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武汉城市圈内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迫切地要求加强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武汉城市圈是2003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经济社会战略建设计划,是以武汉为中心的9个城市的总称,包括武汉和武汉方圆100公里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中小城市,土地总面积5.78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既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截至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地区GDP达5557.24亿元,占全省GDP的6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02亿元,占全省的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6.7亿元,占湖北省的63.5%;海关进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占湖北省的8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6.9亿元,占湖北省的52%。所以,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圈,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除武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其余8个城市几乎都是以第二产业为重,而且大部分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这充分说明,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根据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城市几乎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特点,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满足武汉城市圈内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以及轻纺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寻求武汉城市圈内企业与圈内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接合点,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因此,研究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对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1所,其中,43所分布在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数量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占湖北省高职院校的84%以上。目前,武汉城市圈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校企合作效率低下

规划对接是思路对接、观念对接的集中体现。制定一个科学的、指导性强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对于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武汉城市圈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同化、分工不明、功能趋同以及竞争过度等现象,这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有关。虽然在2010年3月成立了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联盟,但联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还没有发挥出来。

目前,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校企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在实践中表现为一方是有积极性而没有主动权的高职院校,一方是有主动权而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难以达到对等和均衡的关系。由于合作关系的不对等,只要一方没有利益驱动,合作关系就难以持久。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先天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管理层观念滞后,不能保证办学质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忽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是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而是盲目设置专业,或者求大求全求时髦,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与经济的区域特色不能保持协调一致。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上,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办学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高等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资金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根据区域、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灵活设置学制,而是搞两年制或三年制的“一刀切”,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为 8800元,2002年为 8326元,2003年为7582元,2004年为6209元,2005年为6274元。同时,高等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拨款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占89.46%,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占其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不到50%。虽然国家也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并于2006年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决定投入20亿元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武汉城市圈进入国家第二批和第三批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仅占武汉城市圈43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3%,也就是说,武汉城市圈内9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的。可见,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需求。另外,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一方面,目前我国国民的捐资助学意识还不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鼓励企业投入办学的机制,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完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Lan Finlay(1998)认为,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是立足于学生新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新的职业能力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还强调核心技能的可迁移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而且特别重视综合应用能力。M Skilbeck(1994)强调,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会贯通,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要与区域实现良性互动,必须构建新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互动模式,即相互依赖、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等模式。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决定因素之一。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等制度加以保障,才会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发展模式。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政府建立的委员会应由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参与。二是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武汉城市圈要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明确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确立奖罚并重的原则,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要制定完备的政策体系,确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和模式。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校企合作政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资金的投入机制,或设立政府奖励资金、补贴资金,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综合运用导向资金,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共享平台

区域共享型的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可以采取 “政府主导、行业扶持、学院主体”三方互动的基地共建模式,在管理上采取“统筹建设、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合作模式,在运作上采取“共同建设、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随着武汉城市圈加快一体化进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已成必然趋势。政府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武汉城市圈范围内职教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登记、评估。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采取租赁等形式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固定资产、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避免职业教育领域固定资产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节约师资资源,发挥师资潜能。综合利用职业教育现有资源和资产,建设实验实训、教研科研、课程教材、产业开发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共享机制,节约职教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2010年3月,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在孝感正式成立,应加强联盟内部成员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编辑、出版、发行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资料,倡导并宣传联盟的整体形象;定期举办公益性培训、宣传、交流活动;发现并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职教发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加盟院校、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推广品牌教学、学习和考试体系。代表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与圈外、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界加强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组建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由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成为集团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之间的教育和经济业务往来,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城市圈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标。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建立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走在集团发展的前列,并且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成员学校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不断上新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要组成教学研究中心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活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和专业技术竞赛等,提高成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不断吸引其他成员参加,壮大集团队伍,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武汉城市圈内可以考虑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构建圈内具有行业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如铁路、船舶等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建立城市圈另外8个城市所在地的职业教育集团,最后逐渐走向融合,形成武汉城市圈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刘幼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2):21-23.

[2]Ian Finlay,Stuart Niven,Stephnie Yong.Changing VocationalEducation and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Perspective[M].Lodon:Routledge,1998.

[3]M Skilbeck.The Vocational Quest: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M].Lodon:Routledge,1994.

[4]杨吉生,苏欣.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4-7.

吴友军(1969—),男,湖北汉川人,经济学硕士,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有话职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B4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710

A

1672-5727(2012)01-0004-02

猜你喜欢

圈内武汉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你不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打针”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