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统计的河南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分析

2012-01-29刘省贵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河南省因子

刘省贵

(中州大学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郑州450044)

城镇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相互交融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各地区由于自身要素资源的不同,在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城镇人口比重法,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46.6% 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水平8.9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因此,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1]

一、研究区域概述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评价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河南省现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及济源1个省管市,其中市辖区50个,县级市20个,市辖县88个。目前,郑州建成区人口已突破300万大关,洛阳市达到170万,双双进入了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安阳、开封、平顶山、新乡、商丘、焦作和南阳7市市区人口超过了50万人,信阳、漯河、许昌、濮阳、鹤壁、驻马店、周口、三门峡和济源9市市区人口超过了20万人。在河南省定26个城镇化重点县(县级市)中,巩义、项城、固始、潢川等市区(或县城)人口超过了20万人,成为中等城市。

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有将近70%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河南省城镇化正处在由初期向加速期迈进的转折时期,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极大地制约了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选择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

城镇化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大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影响其评价的相关因素也很多,因此在指标选择和数据筛选方面必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要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2]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要能进行比较,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3.实用性原则

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计算评价方法要简便易行,数据要易于获取,整体操作要规范,数据的准确性要严格控制。[3]

4.层次性原则

由于城镇化涉及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各个层面,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本身需要具有层次性,以便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指标选取及其解释

本文根据河南省具体情况,通过查阅《河南统计年鉴》、《郑州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并经过筛选对比选取了20项指标,最后再用系统分析法对筛选后的指标进一步讨论,最终确定了由16个指标构成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经济指标

该指标包括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人均GDP;反映产值结构的指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反映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的指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2.人口指标

本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两项指标。

3.社会指标

这里选取了反映医疗状况的指标: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反映交通便利的指标: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指标: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反映社会保障的指标:城市失业率。

4.生活指标

该指标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万人拥有私人汽车数。

5.空间指标

空间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体现在城镇空间规模的扩大、城镇景观的形成、区域内城镇数量的增多等,因而选择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指标作为衡量空间城镇化的指标。

三、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国内外测度城镇化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指标权重计算的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该方法多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由心理学家Chales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形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因子分析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即构造一个因子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因子解释;二是对变量或者样本进行分类,对公共因子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分析。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多个变量间的协方差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分组,使组内变量间高相关,组间变量低相关,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因子。[4]

2.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们讨论的对象是大量的样品,要求能合理地按各自的特性来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依循,即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聚类分析起源于分类学,在古老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实现分类,很少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的分类。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类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致有时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确切地进行分类,于是人们逐渐地把数学工具引用到了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之后又将多元分析的技术引入到数值分类学形成了聚类分析。[5]

(二)因子分析过程

1.判断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和共同度

经过陡坡检验,可以得出保留的主成分个数不宜超过6个,KMO统计量为0.475<0.5,说明各变量信息重叠程度可能不是特别高,有可能做出的因子分析模型不是很完善,但还是值得尝试的。而由Bartlett检验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共同度都在80%左右,即提取的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很强的。

2.计算总方差解释表并确定公因子个数

由表1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7.908,方差贡献率为49.424%;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2.673,方差贡献率为16.709%;第三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1.677,方差贡献率为10.480%;第四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1.503,方差贡献率为9.392。前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365%,这表明前四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前述16个原始变量的变化。

表2给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在城镇人口比重、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可以命名为人口因子;主成分2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可以命名为经济因子;主成分3在城市燃气普及率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可以命名为社会因子;主成分4在城市失业率和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载荷较大,可以命名为空间因子。

表1 总方差解释表

表2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3.综合评价值及排序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由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三)综合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由表3可见,总得分值越高,说明该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该城市城镇化水平越低。根据模型计算出的得分有一部分为负值,但这里的负值只是说明该城市城镇化水平处于被评价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下;得分为正值,则说明该城市城镇化水平位于平均水平之上。在空间上,河南省区域城镇化呈现出明显的“两点一带三片”格局。两点是指城镇化相对高质量地区郑州和济源;一带是指相对一般质量地区洛阳、漯河、新乡、焦作、安阳、鹤壁所组成的环带;三片是剩下地区构成的片状区域。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以郑州市为最高,豫西豫北次之,豫东豫南最差。作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郑州、济源在空间上相邻分布,覆盖面小。在豫东、豫南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一座相对质量高的城镇,缺乏带动效应,发展堪忧。另外,由表3可见,第一主成分与城镇化综合评价值重合率最高,且走势基本相符,第二主成分与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变化呈现完全相反趋势,尤其是济源市,综合评价值排在第二位,而第二主成分则排在最后一位,背离最明显,鹤壁和漯河也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还有第三和第四主成分,洛阳和焦作背离也较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河南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在于:每个子系统质量的区域差异非常大且分布不均衡,首末位差非常大,还有各个区域内部各子系统质量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济源、焦作、洛阳和鹤壁等地区尤其突出。由分析得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主要由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来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因子影响较小;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以郑州为核心,近边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周边区域发展缓慢,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推进豫东豫南地区城镇化进程。

表3 2010年河南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值

表4 2010年河南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值及排序

(四)聚类分析过程及评价

本文在前面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15.0软件生成的4个主成分对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全省的整体水平,而且还可以明确18个地市的城镇化现状及所属的类别,从而吸取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便于采取适合本地区的发展策略。

本文分别采用了 Between-groups linkage和Ward’s method分层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具体输出结果见表5和表6,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表5 Between-groups linkage分层聚类结果

由表5和表6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两种聚类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有些地区可能有差异,无论哪种方法,郑州市总是单独作为一类存在,反映出郑州市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处于首要地位,同时也说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均衡。对照河南省各地区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值,可以看出,郑州市和处于第二位的济源市存在明显差距,远远高于第二位的济源市,郑州市的首要地位和辐射作用有待于充分发挥。

周口、驻马店和开封总是分在一组中,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处于最低水平。驻马店和周口由于距离郑州等城镇化高水平地区较远,两地区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农业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开封地区由于自身地域条件所限,文化底蕴深厚,但发展潜力有限,郑汴一体化对开封有较大推动作用,郑州的辐射作用对开封会逐渐发挥出来。

鹤壁、许昌、焦作和济源总是分在一组中,洛阳、平顶山和三门峡总是分在一组中,安阳和新乡总是分在一组中,漯河和濮阳也总是分在一组中,这些地区有些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如安阳等,有些属于资源型城市,如鹤壁、平顶山、焦作和三门峡等,有些属于工业城市,如漯河、焦作、洛阳、许昌和济源等,这些资源型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率高,城镇化进程较快,但本身也有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些地区在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剩下的南阳和商丘总是分在一组中,而信阳在城镇化相关指标中不存在明显区别,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基本在中下水平,应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区域城镇化的培育和发展。

表6 Ward’s method分层聚类结果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处于单极状态的郑州市,其城镇化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第二层次是许昌、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和三门峡等工业型和资源型城市;第三层次是商丘、驻马店、信阳和周口等农业型城市。就三个层次来看,郑州市虽然城镇化水平很高,但由于与周边城市差距较大,辐射作用有限,因此郑州市必须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卫星城市,比如巩义、中牟、新郑、荥阳等,扩大与开封、许昌、新乡等地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口的加速集中,以扩大其对周边区域的渗透和带动作用;第二层次的各地区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向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等方向发展,以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对于第三层次来说,这是河南省城镇化的难点所在,这些地区尽管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但地理位置较差,交通落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城镇化发展缺乏动力,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现代化率,加快养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外部资金、加快本地开发提供渠道。

[1]杨新新.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林超.某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绩效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

[3]刘润堂.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4]李玉霞.中国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马丹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D].兰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城镇化河南省因子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