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媒介人的专业素养

2012-01-28董惠铭

中国出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文章

文/董惠铭

教育媒介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战略重要性十分明显,所以教育媒介人必须讲政治、讲道德、讲纪律、讲真理、讲责任。这是必需的前提。

教育媒介是融教育、媒介、文化为一体的大众传播介质,所以教育媒介人必须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媒介专业素养、文化专业素养。这是必需的主体。

一、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媒介人要懂教育,并非教育媒介人都要当过教师、当过校长、当过教育行政领导才行。教育媒介人要懂教育,最关键的,一是要热爱教育。热爱教育才会有教育的意识,才会去高度关注教育,才会对教育充满深情厚谊。喜欢教育,热爱教育,就能写出或编出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的篇章,就不会写出或编出应景式的除了“教育”两个字以外与教育毫不沾边的文章。二是要领悟教育。领悟教育才会发现教育的内在本质,才会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才会融入切中教育的主流和时弊。没有当过老师、校长、教育行政官员不要紧,只要把自己沉浸在教育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观,学习国际国内教育家的教育观,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就能高屋建瓴地概括和抽象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并从中找出主流价值,写出或编出动人心魄的文章。三是要深入教育实际。深入教育实际才能发现鲜活的典型的教育现象,才能了解和体会教育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才能把教育深层次的矛盾和逻辑呈现出来,从而引导教育往良性的方向发展,才会有勇气和智慧对社会上的反教育规律观念和行为进行驳斥。深入教育实际就是要跟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朋友,就是要紧紧依靠在基层第一线的通讯(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上级有关部门推出的“走、转、改”“三贴近”,很多基层实践着的“教育年度新闻评选”“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走进校园”“中学生文学联社”“小学生小记者团”以及导读等活动,都是记者编辑深入基层的理念支撑和良好载体,教育媒介工作者运用得好,是可以帮助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

教育媒介人必须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或者准专家,否则,从事教育媒介的人是办不出、编不出、写不出好的报刊和文章来的。

二、要有媒介专业素养

教育媒介人要懂媒介,这是天经地义的。关键是懂什么?理论上,找几本专业书看一看,譬如黄旦的《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的《新闻学导论》、德弗勒的《大众传播通论》、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郑兴东的《报纸编辑学》、邵培仁和刘强的《媒介经营管理学》等,便可以对媒介从采访、写作、编辑、经营等方面说出个一二三四。实践上,再把《范长江新闻文集》《邵飘萍选集》《外国新闻通讯选评》《新闻通讯选评》等拿出来模仿一番,便也会有中规中矩的格式文章。此外,再在案头摆几部《新闻学大辞典》《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等工具书和《新华文摘》《读者》《新闻大学》《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等报刊,那么教育媒介人日常工作中所碰到的一般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光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不上正规学校不要紧,没有学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到位了,就不怕没本事。古今中外,学历不高但成就斐然甚至学术成就斐然的人数不胜数,就是后天自学成就的。但是,光这样也还是不够。学习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只是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创造一番成就,光靠技术层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灵魂层面的东西,还必须要有精、气、神。

教育媒介发表的东西是给人看的、听的,所以要好看、好听。要好看、好听,就不能囿于经院式的八股模式,就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灵魂融入进去。有一家教育报的一位已经仙逝的老记者,对教育和教育媒介的那份深情,常常使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下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吃住在那儿,一去就是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被采访的对象中,让自己的灵魂陶醉在了被采访的事迹中,写出了很多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家级媒体上,推出了许多基层的先进典型,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财富,深受领导和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笔者曾亲眼目睹过一家教育报社的一位首席编辑、记者,不顾经纪人的阻挠推拦,硬是采访了一位名人到深夜,这是情感使然,是灵魂的执著,所以她写出来的东西、编出来的栏目就有血有肉,读者喜欢看,也把自己编的栏目打造成了省和国家评选的名栏目,把自己打造成了名记者。全国新闻战线重大人物典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俞佳友之所以能从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因为他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所以,媒介人懂媒介,用的是一颗心,用的是一份情,而不是单纯地靠技术。媒介人用心去懂媒介,就会有媒介的敏感性,就不会放过有价值的主题。

三、要有文化专业素养

文化专业这个概念在研究领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业一般指的是跟文学艺术、撰文著书等方面有关联的各个方面。笔者这里说的教育媒介人的文化专业素养也主要是指这些方面,尤其是指文字功底。

一个人的词汇积累,一般分两个类别,一类是消极词汇,即看书读报用的,看了是能懂的,但也就只是看到了才知道有这个词存在,懂其意而已。另一类是积极词汇,即不仅看书看报看到了是懂的,而且写文章的时候想得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思想的表达中。这类积极的词汇越丰富,所写的文章表达的主题就越鲜明,文章就越漂亮,读者就越喜欢看。

很多人写出的文章非常漂亮,原因之一就是积极词汇量大。词汇量大,他们写文章选择的余地就大,写出来的文章就如行云流水,而不是干巴巴的。我们阅读鲁迅、沈从文的作品,虽然土著方言时常穿插其间,但是文章流畅、动人,词汇丰富多彩、极富特色,令人爱不释卷。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大概在遣词造句上无出其右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把要用数字说话的财经类的书写得这么跌宕起伏、动人心弦,这不仅仅与他们的财经专业素养有关,而且跟他们的文化专业素养有关。所以,只要有丰富多彩的鲜活表达,数学是可以有趣味的,物理是可以表演的,化学是可以魔术的。

文化专业素养的积累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不完全是靠聪明能够生成的,也不能靠《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等工具书,因为写东西靠查词典,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佶屈聱牙,没人愿意看的。文化专业素养的积累,唯一的办法是读书。读书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多方涉猎,将看过的东西融化到血液里,自然无痕地积累积极词汇,写文章时就会用得上。写文章更多地是说自己的话,从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话,最好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总之,只有将教育专业素养、媒介专业素养和文化专业素养三位融于一体,方能塑造出有责任、有才华、有成就的教育媒介人,这是无数有影响的教育媒介人的真实写照,更是每个正在从事教育媒介工作和打算从事教育媒介工作的人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陈湘年.期刊之道[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任晓峰.报刊经营质量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

[3]马振行.教育报刊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4]来载璋.写作趣谈[M].北京:亚太国际出版社,1999

[5]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大爱方程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丁昌桂.读者面孔与教育平媒[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文章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书,最优雅的媒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