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减并举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

2012-01-28张顺喜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7期
关键词:木本油料植物油食用

◎张顺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料特别是大豆进口迅猛增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10年的34%,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食用植物油高达66%的对外依存度究竟是不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客观反映?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究竟有没有潜力和条件?这些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国家粮油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慎重决策、有效应对。

大幅提升我国食用植物油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可期

以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禀赋,在不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仍然有条件大幅提升食用植物油产量,从而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到较为安全的水平(国际一般认为是60%左右)。主要依据有三:

一是油菜籽、花生、葵花籽等基本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占耕地的传统油料作物仍有较大增产潜力。从种植面积来看,目前油料作物不仅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还有2200多万亩的增长空间(增幅达10.87%),而且还有大量冬闲田和非耕地资源可供利用。根据农业部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南方可利用的冬闲田约有1.4亿亩,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有1亿亩,其中近一半可以用来发展油菜生产。如果开发利用好,就能使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至少扩大40%以上。同时,在我国从南到北、由东到西的辽阔国土上,特别是从长江以北到黄淮海地区、西北内陆区以及东北西部和内蒙东部的老旱区,分布着大量不大适合种植其他作物的瘠薄山丘地、盐碱地、干旱地和沙化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用来发展耐瘠薄、抗干旱的花生和葵花籽生产。据有关方面估计,只要将这些地合理利用起来,就可以使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如果新增产的花生全部用来榨油,可以使花生油在我国食用油消费中所占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高到30%左右。从单产水平来看,目前欧洲油菜籽平均单产水平在180公斤以上,我国平均只有120公斤左右,江西、贵州、云南等油菜主产省还不到80公斤,单产提高的潜力很大。我国花生单产水平虽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近些年良种良法推广应用进度一直很慢,提高单产仍有很大潜力。根据山东鲁花公司在新疆、辽宁等地建立生产基地的实践表明,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可以使花生单产提高1/3以上、含油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生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010年,我国木本油料林面积达到8200万亩、总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油茶籽近110万吨)。但由于我国木本油料生产投入长期不足,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经营水平不高,木本油料的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油茶单产水平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3,核桃只有1/7,木本油料林中的低产、低质和低效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名特优新品种的栽培面积不到总面积的30%,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的增产潜力很大。根据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仅仅通过低产油茶林改造和油茶林基地建设就可以使我国茶油产量到2020年超过250万吨,能把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此外,我国还有数亿亩的宜林荒山、退耕地和数量庞大的“四旁地”(村旁、路旁、地旁、沟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发展木本油料生产。

三是米糠油、玉米油等新油种也很有开发利用前景。我国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开展了以米糠、玉米胚芽榨油为重点的粮食综合利用,但进展一直不快、资源利用率也较低。随着我国油脂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米糠油、玉米油生产发展明显提速。根据国家粮食局对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业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米糠油和玉米油的产量已经达到100万吨,其中玉米油达到87万吨,成为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花生油之后的第五大食用植物油品种,并大多以小包装高端食用油形式进入超市和百姓餐桌。根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米糠油理论年产量可达200多万吨,玉米油产量在五年内就可以翻一番达到170多万吨,到2020年米糠油和玉米油产量很有可能超过250万吨。

有效减缓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已经有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食用植物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但推动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已在减少,减缓需求增长的条件正在增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推动食用植物油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迈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人均食用油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关联度很大,超过3000美元后二者的关联度就越来越小。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实际增长情况也基本如此。在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前的2000—2008年,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年增长速度高达8.2%,超过3000美元后的2009年和2010年则都只有3%左右。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已经稳定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对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大为减弱。

二是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已达到较高水平,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空间已经较小。目前,我国人均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已经接近20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近2倍,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用量(每人每天25克)的2倍多,已经明显高于生活习惯与我国基本相似、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超过我国的韩国(16公斤)和日本(17公斤)的水平,人均消费量继续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开始放缓,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对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也在不断弱化。可以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

三是我国人民的营养健康意识和科学用油观念已有明显增强,扭转食用植物油过度消费倾向的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随着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不断深入,国民的健康饮食、科学用油观念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开始倡导低油饮食和健康烹饪方式,不仅为遏制食用植物油需求快速增长势头创造了条件,甚至使人均食用植物油需求量减少也成为可能。这一点已部分体现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数量的变化上。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量为历史最高水平10.27公斤,2009年为9.67公斤、降幅达5.8%,2010年为8.84公斤、降幅达8.6%。

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的建议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之所以持续下降,既与国内供给增长过慢直接相关,又与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紧密相连。从供给来看,由于油料生产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中日益被边缘化,特别是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油菜、花生和木本油料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生产效益持续偏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缓慢,产能提升受到严重制约。从需求来看,除了改善性需求快速增长外,由于油色过浅、油味过淡的食用植物油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使偏好“色香味俱全”的居民过度用油倾向日益突出,加剧了食用植物油需求上涨。因此,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必须从供需双方同时着手、综合施策,既要加快释放油料生产潜力,又要积极减少食用植物油过度消费和浪费。

第一,把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向油料作物延伸,特别是要尽快覆盖到油菜、花生等产量高、质量好、增产潜力大的传统油料作物。

传统油料作物既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又适应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对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和减缓需求上涨都有重要作用。要改变把油料作物简单归为经济作物等认识上的偏差,给予与其地位相符的政策支持,在规划布局、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推广、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油菜、花生、葵花等传统油料作物,不仅产量高、质量好、增产潜力大,而且基本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占耕地,要尽快比照粮食直补的方式制定实施相应的直接补贴政策,从而调动农民复种、套种和利用冬闲田、盐碱地、河滩地、沙化地等扩大油料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把发展木本油料和米糠、玉米炼油等谷物综合利用作为食用植物油重要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我国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和米糠、玉米等兼用型油料,不仅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而且油品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好。开发利用好这些非常规油料资源,既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常规食用植物油的供给缺口,又能极大地丰富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对木本油料,要以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幅度增加中低产油料林改造资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尽快形成经济可行、稳定可靠的市场供应能力。对米糠、玉米等兼用型油源,要以支持收集、贮运设施等配套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行业整合,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尽快提高兼用型油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组织化、高效化水平。

第三,积极倡导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用油习惯,努力减少食用植物油过度消费和浪费。这既是减缓食用植物油需求上涨的有效举措,也是增进国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中国营养学会近期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食用油摄入量超过世界营养组织推荐标准的76%,食用油摄入过多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等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要不失时机地深入开展食物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全面增强国民科学用油、节约用油意识,尽量减少食用植物油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同时,还要大力倡导适度加工理念,最大限度保存油料中固有营养成分,为扭转“油色过淡”造成的过度消费倾向和加快形成“少用油、用好油”的健康饮食习惯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木本油料植物油食用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衢江区成立木本油料产业协会
豆制品食用指南
湖南省林科院“南方木本油料利用科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通过审批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我国木本油料家族再添新成员
植物油种类及掺杂的荧光光谱鉴别研究
2020年建成800个木本油料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