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开台第一人:四明沈光文

2012-01-27宁波文化研究会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乡愁文化

宁波文化研究会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县栎社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于宁波,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台湾。沈氏是宁波望族,沈光文祖上在明时曾任高官,本人以明经贡太学。沈光文生长的年代,正是“天崩地坼”的明清之交。清兵南下后,他投身于抗清斗争,先后参加“画江之役”、琅江战役,被封为太常博士,晋工部郎中。此后,他转战于浙江东部、福建厦门、广东肇庆一带,效力南明鲁、唐、桂三朝,累迁而至太仆寺少卿,出任郑鸿逵水师部队的监军。辛卯年(1651)由潮州渡海至金门。福建总督李率泰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不就。滞留金门数年后欲挈其眷搭船赴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湾。当时台湾尚为荷兰侵略者占据,沈光文受一廛以居,即便极旅人之困,依然不废啸歌。1661年郑成功入台,以其为遗老而礼遇。后郑经嗣位,沈光文作赋讽刺时政,几遭不测,乃改服为僧,避入罗汉门山中。后移居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县善化镇),设帐教学,行医救人。清人领台后,沈光文与诸罗知县季麒光及迁台文士结台湾首个诗社“东吟社”。1688年逝世,葬于诸罗县善化里东堡。

沈光文是第一个到台湾并在此生活了30多年的大陆文人,期间著有《文开杂记诗》、《台湾舆地考》、《台湾赋》、《草木杂记》、《流寓考》、《檨赋》、《桐花赋》、《芳草赋》、《东吟社序》等,筚路蓝缕,在这片榛莽未启的土地上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实为开台文化初祖。

台湾文学之祖

连横在《台湾通史·艺文志》开篇中说:“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在寥落的台湾文坛中,沈光文是拓荒者,也是耕耘者,更是引领者。

他留存的一百多首诗歌,除了表达其抗清复明的孤高志节、感叹羁旅穷困外,更多的是在抒写乡愁。“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湾”(《望月》),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漂寓台湾,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在怀乡。“万里程何远,萦回思不穷。安平江上水,汹涌海潮通。”(《怀乡》)他对故土、故国的怀念,是对民族之根的一种认同。“长安难得去,不是为途遥。”(《山居》)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他有家而不能归,尝尽异域羁旅的悲凉。这些诗歌,透露出海外遗民的典型情绪,开启台湾源远流长的乡愁文学的先河。

沈光文并未一味沉溺于乡愁中不能自拔。为在一片新的土地上求得“衣冠海外留”,他的乡愁转而化为对现实土地的认同,他在台湾登山问水,耳目所及,皆有记载。他的《台湾赋》、《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等最先记载了台湾的地形地貌、风俗物产,不仅成为台湾方志之嚆矢,更给台湾留下了第一批汉文文献,成为“海东文献初祖”(全祖望评)。

汉文教育之祖

沈光文对台湾文化发展史又一重要贡献,是最先在台湾进行汉语教育。

明末,占据台湾的荷兰人为巩固其统治,以荷语、荷文对原住民实行以宣传宗教为主要内容的奴化教育。沈光文是台湾第一个认识到荷兰殖民者文化侵略危害性的中国人。移居目加溜湾后,尽管处境困窘,尽管“民非洛邑敢居顽”,他依然在番社开设私塾,教授生徒,“检点诗书匝月间”(《至湾匝月矣》),用自己渊博的儒家学识,为原住民同胞讲授汉语汉文,通过华夏文化启蒙教育来对抗荷兰的文化侵略。

此破天荒之举不仅传播了祖国语言,更在台湾土著中播下了中华文化最早的种子,并且发芽开花,对台湾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赞扬。道光四年(1824)台湾北路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建文开书院于彰化县城,称“溯台湾归化之初,得寓贤沈斯庵大仆设教,而人知好学,使全郡风气开自太仆。”

台湾中医之祖

台湾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湿热,瘴气弥漫,疫病极易滋生流行。当时台湾原住民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治疗疾患主要求助于巫医、“祖灵“,靠卜巫、祈祷等方法,极少使用药物。沈光文到台后,行医济世,有台湾“中医之祖”的美名。

沈光文成长于中华文化土壤中,曾在国子监就学,后又授太常博士,对祭祀、医理必定知晓。在他的《台湾赋》中,可见他入台后十分关注当地的疾病状况、医疗条件及潜在的药物类别。他还曾著有《草木杂记》,以诗文并茂的形式对台湾的各类植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从佚文中可见他对台湾药用植物的分布、疗效也有最早的详细的描述。

季麒光《蓉洲诗稿》卷六有四首描述沈光文如何“悬壶济世”的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光文不仅是有药王菩萨那样药到病除的医术,擅长“庀汤荟蕞”的医方,精通“丹房”、“参桂”的岐黄之道,而且有着五地菩萨那样的大慈悲心肠和高尚医德,在当地疾疫流行时,舍己救人,不求回报,拯民众于“劫火”。

在沈光文亲力亲为的倡导下,加上此后数十年大批汉人移居台湾,中医与中药在台湾逐渐推广,取代迷信虚妄。

坎坷奇特的人生之路,造就了沈光文不同凡响的历史贡献。季麒光对沈光文作过很高的评价:“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这里的“文”,事实上已超越“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化”的意义。沈光文以文化开台,使台湾与大陆文化趋同,今日两岸同文同种,风骚一脉,沈光文居功至伟,值得后人纪念歌颂。

猜你喜欢

乡愁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谁远谁近?
寻找乡愁
乡愁凭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