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与成效研究

2012-01-26史志刚

中国水利 2012年2期
关键词:霍山县金寨县项目区

史志刚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北京;2.安徽省水利厅,230022,合肥)

在水利部2002年启动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后,安徽省霍山、金寨两县分别被列入全国和省级试点县。两县经过几年的试点实践,在政策、机制、建设、管护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理想成效和经验。

一、项目区概况

安徽省金寨、霍山两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形起伏,群山绵延,沟壑纵横,峡谷深邃,海拔高程大多在500 m以上,是集山区、库区、老区、水土流失严重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水系以淮河流域为主,佛子岭、磨子潭、梅山、白莲崖、响洪甸等五大水库坐落其间。这里地处大别山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雨在1400~1600 mm,但是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暴雨多且强度大,水旱灾害频繁,是安徽省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寨县的土地总面积为3814 km2,其中耕地面积206.31 km2,全县总人口64.8万人,多年平均粮食年产量11570万kg,人均生产粮食180 kg。金寨县水土流失面积1343 km2,为全县总面积的35.2%,年土壤侵蚀总量705.6万 t,平均侵蚀模数为 1850 t/(km2·a)。霍山县总面积为2043 km2,其中耕地面积仅为182km2,总人口36.7万人,水土流失面积为791.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7%,年土壤侵蚀总量为600多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1648t∕(km·2a)。

二、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效

金寨县和霍山县水土流失严重,按既有的治理速度和投资水平,需100多年才能初步治理一遍。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结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教训,金寨县和霍山县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按照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科学规划,分类治理,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路子,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村能源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实现大面积的生态自我修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以来,金寨县已经累计退耕还林(草)1万hm2,封山育林1.8万hm2,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3.5万hm2,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池、省柴灶和小水电以电代燃项目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6 km2,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霍山县选择位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辉阳河、东河两条小流域作为生态修复集中项目区,进行认真规划,逐项实施生态修复措施。这两个小流域内辖26个村,总人口22469人,土地总面积 258.8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8.6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94%。经过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16 km2,综合治理程度达92%以上,其中封禁治理面积3548 hm2,补植造林27.32 hm2,兴建谷坊531座,维修加固山塘20口、堰坝21座,完成沟洫工程54.3 km,新建沼气池520个,工程总投资732万元。与常规治理手段相比,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提高了2~3倍,治理投入减少了20%,费省效宏,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十分明显。

三、生态修复实践和经验

1.科学规划,分区防治

为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金寨县和霍山县都把科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放在首位,组建由县原计划、财政、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环保、扶贫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区乡镇负责人组成的规划编制组,深入实地认真调查分析,逐流域、逐山头、逐地块确定封禁范围和修复措施,明确生态修复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规划并上报县政府批准,为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强领导,完善政策

县、乡政府重视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条件。为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领导,金寨县和霍山县政府都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计划、财政、水利、监察、审计、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领导及有关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组,明确项目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且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实绩作为乡镇和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县政府将水土保持、扶贫、以工代赈、皖西南山区开发、农业、林业等专项资金协调到项目区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

3.宣传发动,认真实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多部门多行业的社会性、综合性工作,需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金寨县和霍山县通过制作永久性生态修复宣传碑牌、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并播放电视专题片等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法向群众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使项目区每个农民掌握2~3种生态修复和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农户在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的技能和管理水平。

4.依法监督,狠抓管护

预防监督是保证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实施、治理成果得以保存的关键。金寨县利用现有的县、乡两级林业公安、管理站、检查站和水利水保站管理网络,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督管护和案件查处工作;乡、村分别建立管护组织,分片明确管理专人;县人大召开生态环境评议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生态修复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霍山县制定了监督管护方案和制度,项目所在乡镇和村配备专职护林员,将封育山场的管护责任分片落实到山头、人头,杜绝了随意砍伐现象的发生。

5.科学监测,建立档案

霍山县根据其生态修复试点规划,设立了26个监测点,利用已有的白莲崖、太阳两个水文站作为监测站点,同时另新设24个监测点,分别监测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植被自然演替变化状况,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等。同时,及时将政策法规、技术方案、监测结果、封山合同等建档立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

四、成效分析

经过3年多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建成以来的成果巩固和提高,金寨县和霍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修复后,金寨县和霍山县的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5%,林草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县基本上没有裸地,土壤蓄水保土、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寨县水土流失量每年下降200万t,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基本降为轻度或无明显流失,同时近年动植物群落呈现良性发展趋势,野猪、野鸡、山羊等野生动物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霍山县通过监测发现,项目区土壤蓄水保土率增加25%,植被覆盖率增加8%,水土流失程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模式推广应用,理念深入人心

金寨县和霍山县生态修复模式主要有5种:①退耕还林(草)模式。对现有坡耕地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治理措施,促进了坡面生态修复。②封禁治理模式。对远离庄户的高山远山、目前尚无力治理的大面积荒山荒坡,实施封禁治理,完全依靠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在封禁治理方式上实行“死封”和“轮封”结合,既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能适宜生态恢复的要求。③生态移民模式。对部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承载力枯竭的库区居民,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既让库区居民摆脱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尽快修复。④结构调整模式。在自然资源相对紧张的治理区和监督区,通过调整农林牧副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农副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索取和消耗,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⑤治理发展模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治理区,通过建设高效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经济林、开展小水电以电代燃能源建设、推广农村节柴灶和沼气池建设,以经济建设发展和配套措施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通过对金寨县和霍山县生态修复试点做法和成效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修复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近年安徽省各地推广这两个县的建设模式,大大推进了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度。

3.产业改造置换,山区快速发展

金寨县和霍山县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合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得到改造置换,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妥善解决了国家要“被子”(植被)和农民要“票子”的矛盾,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门路,使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走出了一条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之路。

[1]焦居仁.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3,(1).

[2]卿太明.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中国水土保持,2003,(4).

[3]刘震.正确把握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的关系[J].中国水利,2004(14).

[4]张文聪,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2011(12).

猜你喜欢

霍山县金寨县项目区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小小书画廊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高寒山区水稻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