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措施

2012-01-25方谷明刘家文郭进理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9期
关键词:初乳环境温度乳头

方谷明 魏 斌 刘家文 郭进理

(1.云南省陆良县畜禽改良站,陆良 655600;2.云南省陆良县草山饲料站,陆良 655600)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尤其出生后0~7日龄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黄痢、白痢、低血糖症、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等。

1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1.1 新生仔猪特点

1.1.1 初生仔猪生理变化

初生仔猪是一个从水到陆生,从恒温到变温,从无菌到有菌,从被动吸取营养到主动吸取营养的过程。胃肠道未发育完全,消化机能不健全,体内只有非常有限的糖、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储备缺乏母源抗体和应变能力,调节体温能力差。

根据初生仔猪的生理变化,首先应做好:①调节保温箱的温度至32℃。②用干净的毛巾擦去仔猪身上、口腔及鼻腔的黏液并放入保温箱中。③剪去犬齿,因仔猪打架时,常用犬齿咬伤对方,吸乳时伤害母猪乳头造成感染,母猪因疼痛拒绝仔猪吸乳或引起乳房炎。④断尾、称初生重、打耳号编号。⑤在仔猪未吃到初乳前,让每头仔猪口服1 ml庆大霉素针剂或0.5%痢菌净针剂0.5 ml预防仔猪黄白痢疾的发生。⑥固定乳头,根据 “仔猪0~2 h找乳头,2~6 h选乳头,6~18 h抢乳头,18 h后占乳头” 吮乳特性。在产后3 h内按仔猪出生体重大小,“强前强后”原则进行固定。

1.1.2 做好仔猪出生后0~21日龄的饲养管理

仔猪出生后0~21日龄,生长发育快、代谢机能旺盛、利用养分能力强,在10日龄体重可达初生重的2倍以上,21日龄时可达5~6倍。这种快速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仔猪对营养不全价饲料反应非常敏感,对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1.1.3 初生仔猪适宜环境温度

仔猪出生时大脑皮层发育不够健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能力差。还有仔猪体内能源的贮存较少,遇到寒冷血糖很快降低,如不及时吃到初乳很难成活。仔猪正常体温约39℃,刚出生时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为30~32℃,当环境温度偏低时仔猪体温开始下降,下降到一定范围开始回升。仔猪生后体温下降的幅度及恢复所用时间视环境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越低则体温下降的幅度越大,恢复所用的时间越长。当环境温度低到一定范围时,仔猪则会冻僵、冻死。

1.1.4 初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容积小、机能不完善

仔猪初生时,消化器官虽然已经形成,但其重量和容积都比较小。如胃重,仔猪出生时仅有4~8 g,能容纳乳汁25~50 g,20日龄时胃重达到35 g,容积扩大2~3倍,当仔猪60日龄时胃重可达到150 g。小肠也强烈的生长,4周龄时重量为出生时的10.17倍。消化器官这种强烈的生长保持到7~8月龄,之后开始降低,一直到13~15月龄才接近成年水平。

仔猪出生时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由于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盐酸、胃蛋白酶,没有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这时只有肠腺和胰腺发育比较完全,胰蛋白酶、肠淀粉酶和乳糖酶活性较高,食物主要是在小肠内消化。所以,初生小猪只能吃奶而不能利用植物性饲料。

在胃液分泌上,由于仔猪胃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条件反射性的胃液分泌,只有当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后,才分泌少量胃液。而成年猪由于条件反射作用,既使胃内没有食物,到时候同样能分泌大量胃液。

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和食物对胃壁的刺激,盐酸的分泌不断增加,到35~40日龄,胃蛋白酶才表现出消化能力,仔猪才可利用多种饲料,直到2.5~3月龄盐酸浓度 才接近成年猪的水平。

哺乳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较快,食物进入胃内排空的速度,15日龄时为1.5 h,30日龄时3~5 h,60日龄时为16~19 h。

1.1.5 初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

因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球蛋白,可增强仔猪免疫力,防止败血病,排除细菌,抑制其繁殖。含有镁(mg)盐,有利排出胎粪,酸度较高有助消化,其含量变化巨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 h时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1.2 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

母猪分娩65%的仔猪死亡,发生在1~3日龄。一般压死的占44.8%、弱死的占23%、饿死的占10.6%、畸形的占3.8%、外翻腿的占3%、关节炎的占1.7%、湿疹的占1.2%、流行感冒的占1.1%、咬死的占1.1%、其他死亡的占5.7%。因此,在此阶段要花额外的时间照顾好刚出生仔猪,将获得较多收获。

1.2.1 冻死

冬季气温低,在冬季产仔猪,如不及时防寒御冷,仔猪死亡率极高,初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尽管仔猪有利用糖元储备应付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体内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寒冷可冻死仔猪,同时,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1.2.2 病死

初生仔猪由于免疫力差,对疾病抵抗能力有限,患病死亡是初生仔猪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渗出性皮炎、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脏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1.2.3 压死、踩死

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垫草太厚,仔猪躲在草堆里,或是仔猪向母猪腿下、肚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1.2.4 咬死

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进仔猪不是自己亲生儿女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1.2.5 饿死

母猪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透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大于母猪有效乳头数,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等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1.2.6 初生重小

初生重对仔猪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瘦肉型品种猪初生重不足1 kg的仔猪存活希望很小,并且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落后于全窝平均水平。

2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2.1 仔猪饲养的环境措施

2.1.1 圈舍环境卫生

初生仔猪先天免疫力较差,易患病,死亡率高,圈舍环境卫生对仔猪饲养有着关键的作用。环境卫生好的圈舍饲养仔猪,仔猪成活率会高很多,成长快,商品率高。所以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是防止仔猪患病、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

2.1.2 防寒防冻

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生后1~3日龄30~32℃,4~7日龄为28~30℃,8~30日龄25~28℃,30~60日龄22~25℃,2~3月19~22℃。保温措施是单独为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以提高仔猪周围局部环境温度。

2.1.2.1 厚垫草

在没有其他取暖设施,或者有取暖设施又欲加强取暖效果时,应垫厚草于地面上或仔猪箱内,这种取暖方式适合于小型猪场和农家。但垫草厚度要适宜,同时训练母仔猪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垫草干燥而不必经常更换。

2.1.2.2 红外线灯

将红外线灯吊在垫有垫草的仔猪箱内或护仔栏内,一般用150~250W红外线灯泡,通过调节距地面高度来控制温度。此法简单易行,既可使母仔分别得到适宜温度,又可防止仔猪补被压,但使用红外线灯时,一定要注意灯泡高度,过低容易烤坏仔猪或母猪的皮,也易发生火灾。

2.2 疾病预防措施

2.2.1 保持猪舍地面干燥、清洁,勤换垫料,饮水器、食槽每天用石灰水浸泡消毒(至少每3 d消毒1次)。

2.2.2 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2.2.3 及早发现病情,及时诊断治疗。

2.2.4 给仔猪提早补饲,能训练仔猪消化器官机能,促进胃肠发育,同时仔猪学会吃料就不再乱啃东西,减少疾病发生。

2.3 仔猪饲养技术

2.3.1 吃好初乳

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力,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力。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每100 ml初乳含免疫球蛋白7~8 g(常乳仅含0.5 g),初生仔猪肠道上皮24 h内处于原始状态,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透进入血液。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获得免疫力。

2.3.2 固定奶头

母猪整个哺乳过程持续3~5 min,但每次哺乳真正放乳的时间仅20~30 min,如果仔猪吃奶位置不固定,势必会造成以强欺弱,强夺弱食,使弱小仔猪因抢不到乳头错过放奶时间而饿死或变成僵猪。因此,在仔猪生后2 d内,应人工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正常生长发育。

2.3.3 选择性寄养

规模化养猪场,寄养是必须做的工作。在母猪产仔过多或无力哺育自己所生的部分或全部仔猪时,应将这些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哺育。在实践中,最好将多余仔猪寄养给迟1~2 d分娩的母猪,为了使寄养顺利实施,可将被寄养的仔猪与收养母猪的仔猪合养在一个保育箱内一定时间。

2.3.4 补铁

大量实践证明,仔猪生后2~3 d内,每头仔猪肌内注射补铁100~150 mg,不但预防了缺铁性贫血,而且平均每窝断奶育活仔猪数可增加0.5~1头,60日龄体重可提高1~2 kg;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 ml,10日龄每头再注射1ml。

2.3.5 补料

补料可提高仔猪生长速度,增强体质。仔猪生后7 d左右,可采用自由采食法补料,即在补料槽里放上颗粒料等。让仔猪自由采食,为使仔猪尽快吃料,开始几天将仔猪赶到补料槽旁边,上下午各1次,效果更好。

2.3.6 矫正母猪咬仔的不良行为

给母猪带上防护口罩,人工强制哺乳,过1~2 d有可能转为正常;母猪产前、产后给予充足的温盐水;接产人员要及时清除母猪排出的胎衣;保证母猪妊娠后期营养充足;淘汰有咬仔恶癖的母猪等。

提高仔猪成活率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问题,并且因时、因地、因品种、生长发育阶段、猪场的设备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等的不同而对仔猪成活率存在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各环节对机体所起作用和性质来看,关键是内因,即有关杂交、保胎、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等。只要母体繁殖体况好,仔猪在胎儿期获得正常生长发育,生活力强,及时补充仔猪所需各种营养物质,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

猜你喜欢

初乳环境温度乳头
环境温度对汽车行驶阻力的影响
Review of a new bone tumor therapy strategy based on bifunctional biomaterials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哪些措施可帮助初生仔猪摄入初乳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雷克萨斯CT200h车环境温度显示异常
乳头凹陷还是早矫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