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体研究进展

2012-01-25李继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4期
关键词:糖基化亚群毒株

李继尧

(辽宁省葫芦岛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葫芦岛 1250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症状的病原。1991年荷兰科学家Wensvoort博士首次从感染猪体内分离到该病毒,并命名为Lelystadvirus(LV)。随后,德国、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也分离到了该病毒。1992年,美国分离到1株PRRSV,引起的症状与LV相似,命名为VR-2332毒株。欧洲亚型和美洲亚型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在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成及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该病毒为一种小的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与马动脉炎病毒、鼠乳酸脱氢酶升高病毒、猴出血热病毒同属于动脉炎病毒科。我国郭宝清等首次报道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PRRSV,从而证实我国也存在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至今研究结果表明:根据PRRSV 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2个亚群:亚群A的欧洲原型(LV)株,亚群B的美国原型(ATCC VR-2332)株。欧洲地区主要流行株为A亚群;而美国和亚太地区则以B亚群为主;仇华吉等用不同的方法检测国内的PRRSV 分离株,表明我国的PRRSV分离株属于美洲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目前美洲型毒株至少有3 个基因亚型,其中PRRSV 的(MLV)弱毒株构成一个亚型;加拿大Quebec 毒株与EAV 和LDV 间的同源性Quebec 毒株与2个欧洲型PRRSV 毒株间的同源性;日本毒株和台湾毒株ORFS与美洲毒株相似。PRRSV为不分节段,聚腺苷酸化,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长约15kb,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架(ORFs)。病毒基因组的每个读码框都和相邻的读码框有部分重叠。5′端有长约12kb的基因组ORF1,位于病毒基因组5′端非编码前导序列之后,ORF1包括重叠16个核苷酸的ORF1a和ORF1b,占据基因组的80%,编码病毒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其氨基酸序列含有凸隆病毒、EAV、LDV及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的保守序列。在紧接ORF1a起始密码子前导序列中有2个发夹结构。ORF1b具有4个结构域:1聚合酶元序列;2富含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锌指区;3蜗牛酶元序列;4功能不明的保守区域[18]。ORF1上游是长约189个核苷酸的5′端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高度保守。在2种血清型毒株中5′端非编码区同源性高达99%。3′端有6个编码框(ORF2~7),位于基因组的3′端,编码病毒结构蛋白,其中ORF7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ORF2~6编码与病毒膜有关的蛋白。ORF7终止密码子之后为114个碱基的非编码区和约20个碱基的poly(A)尾序列。在动脉炎病毒中poly(A)尾巴上游的8个碱基是高度保守的,意味这个结构为所有RdRp(RNA依赖性RNA聚酶)识别以及病毒复制的起始是很重要的。Meulenberg,等建议将ORF2~ORF5编码的囊膜蛋白分别命名为GP2、GP3、GP4、GP5。其中GP2由ORF2编码,其分子量大约为29~30kDa。研究表明GP2为糖蛋白,肽链内含有二硫键,合成后装配于病毒粒子中,是PRRSV的结构蛋白。Meulenberg 等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实验,证明LV株的GP2为N-糖基化蛋白质,嵌入病毒颗粒中,为病毒的第6种结构蛋白。但是,通过体内表达发现GP2 也可出现于内质网上,这表明GP2可能是在内质网上组装后才运输到高尔基体上。

GP3由ORF3编码,其分子量大约为45kDa,含有265个氨基酸,7个N-糖基化位点,为病毒的结构蛋白。Wieczorek-Krohmer等和VanNieuwstadt等证实LV株的ORF3产物为高度糖基化的结构蛋白,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活性。但Gonin 等研究认为GP3为非结构性病毒蛋白,通过对IAF-Klop株ORF3的体外表达证实它是高度糖基化并具有抗原性的蛋白,在感染细胞中其含量与E、M和N蛋白相当,但在纯化的病毒粒子中却未检测出该蛋白。通过序列比较发现,北美洲型与欧洲型ORF3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于55%,其C-端为高变区,其中可能含有引起2种基因型抗原性差异的抗原表位。较多学者研究表明,尽管该蛋白具有含有线型抗原决定簇,但针对它的抗体与中和作用无关。GP4由ORF4编码,其分子量大约为19~20kDa。Meulenberg 等发现LV 株的ORF4编码的蛋白GP4诱导的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据推测这个蛋白质至少有部分暴露在病毒粒子的表面。

ORF5编码的糖基化囊膜蛋白(GP5),又称E蛋白,分子量为22.4kDa左右。GP5有6个抗原决定簇,其中一个是血清型特异性线性中和决定簇,能在体外中和病毒的感染性,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能在体外中和病毒,病毒中和作用与抗GP5抗体效价呈显著相关性。也有人报道,该蛋白可诱导细胞凋亡。最近发现,E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于PRRSV在传代细胞系中的感染具有中和作用。用Western blot 在感染猪血清中还检出了其他蛋白的抗体。

Conzelmann等报道的LV株3′非编码区为114nt,Mardassi等报道的IAF-exp91株3′非编码区为151nt,二者同一性为59%,其中欧洲株(LV)3′端非编码区分别比LDV(80nt)和EAV(59nt)的3′端非编码区长34nt和55nt,而比美洲株3′端非编码区少37nt,利用这种差异可进行PRRSV的分子诊断或毒型鉴定。研究证实基因组RNA具有感染性,PRRSV基因通过产生六个亚基因组mRNA来进行表达。这些mRNA具有来自病毒基因组RNA5′端编码区的共同前导序列,其长度超过200个碱基,并且3′相同,从而形成了一组共同3′端的嵌套式结构,应用Northern印迹试验证实了mRNA2~7与ORF的相关性。

猜你喜欢

糖基化亚群毒株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PD-1/PD-L1 的糖基化修饰对肿瘤免疫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
壮尔颗粒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寿胎丸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失衡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