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4例

2012-01-24李丽红

中外医疗 2012年31期
关键词:丝菌伊曲康唑孢子

李丽红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孢子丝菌病是东北地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它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肉牙肿性炎症性疾病。少数病例也可因病情迁延散播到全身而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木材及植物上。所以在农村发病较多,其病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现将2012年1—6月期间伊曲康唑治疗的4例孢子丝菌病病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男,54岁,农民,左手背及左腕伸侧溃烂 2个月来诊。起病前其手背曾被柴草划伤,破损处逐渐出现红肿并溃烂,自觉轻度疼痛,曾口服,静点及外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好转并逐渐加重形成溃疡。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结核及其他慢性疾病史。查体: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情况:左手背轻度红肿,左手背及左腕伸侧可见5~6个直径约0.5~4.5 cm的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痂渗出性斑块,左手皮损表面均覆有黑褐色结痂及灰白色药痂,结痂破损处有树胶样脓血性分泌物渗出。清创后露出边缘较陡直的溃疡。取溃疡边缘处组织做病理,符合孢子丝菌病改变,染色可见阳性孢子,组织块真菌培养鉴定为孢子丝菌。临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病历,2女,5岁,居住在农村,因距右下眼睑2 cm处皮肤红色结节半年来诊,半年余前玩耍时皮损处曾被玉米秆碰触过,轻度破损,未介意,无明显痛痒感,后结节稍见增大,曾以“湿疹”和“感染”反复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查体: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情况:右下眼睑2 cm处可见一片状红斑,红斑基础上有一花生豆粒大小的红色结节,轻度破溃,未见明显渗出,触之不痛,真菌培养为申克氏孢子丝菌,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病例3,男,63岁,农民,因左手背皮肤红肿溃烂2年来诊。患者为左利手,2年前左手食指中指伸侧先出现红肿并出现溃疡,相似皮损逐渐蔓延至手背及掌指关节伸侧,亦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查体: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情况:左手背肿胀,食指伸侧1.5~3.5 cm的溃疡,手背10余处直径0.5~3.0 cm的溃疡,溃疡边缘陡直,基底有脓血性分泌物。近卫淋巴结无肿大。组织病理结果:符合深部真菌感染组织像,染色见到阳性孢子,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孢子丝菌,临床确诊为孢子丝菌病。

病例4,男,38岁,农民,因四肢及面部起结节,流脓1个多月来该院就诊。1个月前曾在采割芦苇时被苇子划伤多处,数日后双侧腕部出现高粱米大小的红色丘疹,略有痒痛感。5 d后丘疹增大至硬币大结节,数量增多,部分破溃,流脓。双下肢亦陆续出现类似结节。曾在当地医院按“湿疹”或“脓疱疮”治疗约15 d,未见任何好转。就诊前3 d下颏又出现一黄豆大红色结节。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结核及其他慢性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可见十余个红色或紫红色约5角硬币大结节,多数触之有波动感,表面有薄痂。个别结节上有溃疡,基底部有稀薄脓汁并覆有黄褐色脓痂。下颏可见一个约0.8 cm×1 cm暗红色结节,中心糜烂、结痂。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及血糖检测均正常,Ⅹ线胸透及B超检查未见异常。免疫指标:IgG、IgM、IgA、补体C3、C4检测在正常范围内。HIV抗体检测阴性。真菌学检查,培养阳性,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组织病理学检查,深部真菌感染组织像。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1.2 治疗

病例1:以伊曲康唑胶囊200 mg,2次/d,口服,外用硝酸舍他康唑和利拉萘脂软膏,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伊曲康唑改为200 mg,1次/d,治疗过程中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治疗2个月后结节消失,溃疡愈合,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斑。

病例2:以伊曲康唑每公斤体重,5 mg/d,外用药膏同病例1,治疗2个月后,皮损基本消失,未遗留色素沉着,患者仍在巩固治疗随访中 。

病例3:以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饭后口服/次,持续2个月,溃疡逐渐愈合,皮损面积较前明显缩小,继续口服伊曲康唑1个月余,皮损基本消失,但遗留暗红色色素沉着,目前随访皮疹无复发,但仍有色素沉着。

病例4: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4周后随访,破溃处愈合,部分皮损缩小。8周后来该院复诊,结节变平,原皮损处大部分形成 暗红色浸润性斑片状,部分皮损上覆少许痂皮。取皮损进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染色可见真皮血管周围可见中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真菌培养结果阴性。瞩其继续治疗,定期复诊。

2 讨论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其皮损表现为多型性损害,可以出现化脓,溃烂及渗出,严重时亦可累及各脏器。申克孢子丝菌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腐生菌,主要存在于稻草,芦苇,水果,树皮,昆虫,尘土,动物粪便,海藻及海生动物中,因此,经常暴露于这类环境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如农民,园丁,兽医等。该病主要是通过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少数也可以由吸入孢子而引起孢子丝菌病。4例患者家中均以芦苇、玉米秆等做为生活原料,他们长期接触这些植物,难免皮肤受到轻微的外伤,属于高危人群,这是引起孢子丝菌病的易感因素。

孢子丝菌病在临床上分为四型:固定型,淋巴管型,播散型及皮肤外型,其中淋巴管型的发病率占到75%左右,是孢子丝菌病最为常见的病型。它的原发损害(初疮)常发生在四肢的远端,并且多在皮肤局部外伤处出现绿豆至蚕豆大的坚实结节,脓肿,肉芽肿以及增殖性溃疡,溃疡边缘呈紫色或者紫褐色,并且有少而粘稠的分泌物,以后病灶可以沿淋巴管转移,呈向心性,带状或链状的排列,先在皮下长出数个直径1~2 cm的结节,以后发红,破溃,转移灶的数目可以达到10个以上,从外伤到出现原发损害的潜伏期短者一般约为7~30 d,长者约半年,儿童皮损常常发生在面部,如眼眶周围,颊部,颧部,颞部等处,皮损一般呈串珠状排列的暗红色硬结,但疼痛或压痛并不明显,有的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病人也可表现出轻度的瘙痒。患者全身情况一般良好,无发热,病程慢性,但很少能自愈,当机体免疫力较强时可以局限于局部,临床诊断为固定型。损害特点与淋巴管型的初疮相似,可长期局限在原发部位,周围虽可伴有若干个小的卫星病灶,但不沿淋巴管传播,病变具有多形性,如丘疹,毛囊性脓疱,增殖性溃疡,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疖样或梅毒疹样损害,临床上很容易与其他类似损害的疾病相混淆而被误诊。少数病人可播散至全身,原发病灶不清楚,起病一般较为隐匿,常因全身各处散在多发性皮下结节才引起高度重视,随结节长大病变可波及表面皮肤,局部经发红,脓肿,破溃过程,排出少量粘性分泌物或脓,血液,形成增殖性溃疡或树胶肿样病变,头面部,四肢,躯干均可发生,愈合形成增殖性或萎缩性瘢痕,此型只侵犯皮肤而不侵及内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偶见全身严重者可以呈现出急性病容,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差。皮肤外型,又称内脏型或系统型孢子丝菌病,最常见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易感素质者,如糖尿病,酗酒者,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者或艾滋病患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关节,骨,眼,脑膜,肝,脾,肾,甲状腺,睾丸,附睾等脏器也可受累。本型患者由于早期诊断困难,不能针对性治疗,一般预后差,常在死后尸解时才证实诊断。现在临床上这一类型已较为少见。

孢子丝菌病一旦感染,均不能自愈,无论何种类型都需要系统或局部治疗,伊曲康唑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物,其三唑环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疏水性游离键,决定了它强大的药效和作用的选择范围。它抗菌谱广,服用方便,效力好,毒副作用低。该研究4例患者服用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左右,患者病情明显缓解,皮损均已基本治愈,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疗效满意,为治疗孢子丝菌病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认为,伊曲康唑是临床上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是临床上疗效肯定并值得推广的治疗用药。

猜你喜欢

丝菌伊曲康唑孢子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氯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200例临床效果分析
制作孢子印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尿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基于groEL基因序列鉴定丹毒丝菌属菌种
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 样受体2 、4 及髓样分化因子88的表达
石头里的孢子花粉
申克孢子丝菌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