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后自杀分析

2012-01-24李万和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5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饭菜精神分裂症

李万和

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后自杀分析

李万和

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 自杀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23岁,未婚,大专文化,技术员。入院前3 d耳闻人语,脱衣,胡语,用刀砍外婆,总病程半年,首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3个月治疗,认识到用刀砍外婆不对,自知力大部分恢复,出院。一直门诊服药,并于2个月后上班工作。工作期间出差到普陀山,经看手相人说婚姻线不清楚,顿感患此病已遭歧视,又有婚姻线不清楚,生活无望,暗自流泪,在单位跳楼身亡。死前称“爸爸是好爸爸,我解脱了”。

病例2,患者,女,27岁,未婚,高中文化,工人。入院前1周卧床,打父,认为饭菜有毒,总病程2年,第2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3个月治疗,认为“饭菜有毒,打父亲”是不正常的,自知力大部分恢复,出院。一直门诊服药,2个月后要求工作,单位领导却将其从原市区调往郊区联营厂工作,几次协商无望的情况下,认为患此病丢脸,被人看不起,在家中跳楼自杀。死前独自哭泣,将自己衣物理净,与父亲讲“对不起,曾经打你,这是我不对”。

病例3,患者,女,62岁,已婚,小学文化,工人。入院前10 d认为饭菜有毒,骂人,不眠,总病程26年,第5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4个月治疗,认识到“想饭菜有毒,骂人”是病态,自知力大部分恢复,出院。刚出院几天,其夫遭车祸身亡,感到孤单,在家中跳楼身亡,死前对儿子讲“老头子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2 讨论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以各种手段结束生命的行为。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未婚、单身、守寡、家庭冲突、低社会经济地位或失业。有研究表明,自杀危险的两个高峰期为住院后刚接受治疗早期及出院后1周或3个月[1]。该3例患者有未婚、守寡、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情况,均在3个月内自杀,与文献报道一致,应引起临床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6倍。这是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影响以及患精神疾病后遭受歧视和打击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许多患者在病情缓解后自杀,因为忍受不了“疯子”标签带给他们的屈辱,非病态动机的自杀增加,患者受歧视,对残留症状久不消除的绝望,对长期服药厌烦[2]。有2例患者感到患病后丢脸和被人看不起,工作困难,出现自杀,应当引以为戒,加强心理治疗,改善认知,使其面对现实。自杀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好转阶段,隐蔽,难以防范,一般家属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病已治愈了,一切将走向正轨,而放松警惕,当患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没有引起思想上高度重视,一旦自杀成功,则感到突然、惊讶;因为家人正沉浸在喜悦中,又接受到客观事实。Baechler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候不自杀,但当他们病情缓解,并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害怕成为这种患者时,希望回避这种命中注定的后果,于是自杀。此时再遇上生活事件,诸如恋爱、工作、家庭问题,“屋漏又遭连夜雨”,令其心寒、失望。据国内文献资料报道,精神分裂症中导致自杀最常见的是幻觉、妄想,约占65%,其次是缓解期对疾病感到悲观,工作或婚姻受挫[3]。认为长期住院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生活困难,因患有精神病使婚姻难于完美解决,社会上一些人对精神病认识不足,对其另眼相看,甚至歧视,或侮辱其人格,认为精神病是自己历史上的污点,对社会上的事物还不能适应,克服和抵制外来因素的能力差,导致消极情绪及言行而发生自杀[4]。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忍受痛苦、无法克服困难、极力想摆脱困境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时,则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对生活的绝望导致了自杀。自杀的动机:(1)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可以是摆脱现实中的痛苦,也可以是逃避毫无希望的未来;(2)呼吁或求助,想表明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帮助和同情[3]。例1患者经看手相人说婚姻线不清楚,曾谈恋爱失败,感到伴侣无望。例2患者工作分配不满,有被歧视感,顿感前途渺茫。例3患者因夫遭车祸身亡,感到孤单无援,缺少老来伴。可见均失去生活勇气,回避现实。

自杀虽是较为隐秘的,但在自杀者身上总有“泄密的窗口”,常见先兆有:(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2)情绪明显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呆视自己用过的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流露出对人世的无限留念。例1患者有暗自流泪,称“爸爸是好爸爸,我解脱了”。然父亲仅理解为病情解脱了。例2患者有独自流泪,含情称“打父亲不对”,死前将自己衣物理净,然父亲认为是忏悔心情。例3患者曾直言“老头子死了,我也不想活啦”,然儿子仅当作一讲了之,未予以重视。自杀又称“寻短见”,“寻短见”就是一时想不通,如果此时医务人员和周围人发现上述异常,给予心理治疗,因势利导劝说,正视现实,让他们知道重新安排工作、生活等问题上,将会遇到困难,鼓励并激发患者战胜疾病和各种困难的信心,大力宣传精神卫生,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同情和帮助,及时解决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困难,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感到组织和家庭的温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度过“想不通”这一关,自杀也就可能避免。

[1]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49-350.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0.

[3]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3-354.

[4]胡隆珊.精神分裂症缓解后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医学,1986(5):23.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107

200436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

李万和

2011-12-27)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饭菜精神分裂症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我最喜欢的作业
文明餐桌 不剩饭菜
基于稀疏表示的精神分裂症生物标记物筛选方法
真会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