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脑梗死10例临床分析

2012-01-24李静杨德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5期
关键词:颈部肢体血小板

李静 杨德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是指手术患者从入院,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脑梗死是围手术期严重的而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 ~2.9%[1],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2000年1月 ~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0例发生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现将其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50~76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脂血症3例,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3例,心房纤颤1例。10例患者有2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手术,2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1例行颈部包块手术,2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2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子宫肌瘤手术。10例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10例查凝血四项,其中3例纤维蛋白高于正常水平,但未做特殊处理。3例采用全身麻醉,6例硬膜外麻醉,1例局部麻醉,手术持续时间为1~5 h,术中7例血压波动较大,术中出血量30~1500 ml,其中4例出血量较大,术中使用止血剂,2例进行了输血。

1.2 治疗方法 确诊脑梗死后,给予扩容,调控血压、血糖,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尽早进行神经康复。

2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2.5 h~7 d发生脑梗死,临床表现有,4例肢体偏瘫,2例失语,癫痫发作1例,烦躁、精神症状1例,1例肢体痛觉减退,1例起病初意识清,后病情逐渐加重而持续昏迷,1例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表现,发病24 h后,10例患者头颅CT、MRI均提示有新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2例,合并梗死区出血1例,基底节区、额颞、顶枕区梗死8例。

治疗结果,经治疗后,7例症状明显好转而出院,2例无明显好转而出院,1例死亡,死亡病例既往有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后发生大面积的脑梗死,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2]。本组资料显示,围手术期合并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中60岁以上8例,占80%,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虽然年龄本身并不预示脑梗死的危险,但老年是脑血管储备下降和多种疾病并存的标志。另外,老年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内皮细胞的前列腺环素的生成减少,而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活性减弱,随着年龄老化,血管内膜粗糙,故老年人易形成血栓。由于老年人往往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使脑动脉出现不同程度动脉硬化,是围手术期后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减少术中出血,通常术中控制血压较低,而手术出血、禁食、补液相对不足,使血压下降,而脑动脉硬化后,脑血管的阻力比正常显著增大,故老年人更易导致脑灌注压低而发生脑梗死。本组资料显示,有7例患者血压低于术前20~40 mm Hg/10~30 mm Hg,其中分水岭脑梗死6例也说明了低血压的致病作用。手术应激反应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手术之后出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的活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前体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出现高凝状态,手术过程中抗纤溶药物的应用以及失血量多,致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更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使已有狭窄血管最终完全闭塞,造成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术前对患者各器官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详细了解病史,对老年患者重点了解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及有无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完善实验室检查,监测血压、血糖,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 mm Hg(但不能降低过多、过快),血糖控制在5~10 mmol/L,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也是危险因素,应予以控制。术前禁酒、戒烟。老年患者除了常规检查外,应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对于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或有血管狭窄的患者,要充分考虑手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术中彻底止血,维持血压平稳,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可适当扩容,严格掌握抗纤溶药物适应证。手术中要注意维持颈部体位,避免颈部过伸或压迫颈部血管而影响脑部血供和血管损伤。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早检查,及早治疗。同时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减少围手术期脑梗死发生率。

[1]董健玉,庄心良.围手术期的脑梗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16(9):151.

[2]沈七襄.危重疑难病患者的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5.

猜你喜欢

颈部肢体血小板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肢体语言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