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根源及综合防制对策

2012-01-23王在时王玮琳

中国猪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种猪致病性毒株

王在时 王玮琳

(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市 100081,2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国际部,北京市 100070)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根源及综合防制对策

王在时1王玮琳2

(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市 100081,2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国际部,北京市 100070)

本文回顾了猪瘟流行的历史,分析了疾病流行的原因,从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阐明了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主要根源及流行恶性循环的机理,并提出了我国猪瘟综合防治管理技术与对策。

猪瘟;根源;防制;对策

1 猪瘟流行的历史回顾

自1810年在美国田纳西州首次发生猪瘟疫情以来,该病已流行了202年,在流行的这些年中,猪瘟始终没有被完全根除,很多国家一度宣布消灭了猪瘟,但后来又再度复发。荷兰在1989年宣布扑灭猪瘟,8年之后的1997年又再次发生猪瘟,最后损失15亿美元;英国在时隔14年后于2000年再次暴发猪瘟,并引起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发生,影响巨大;其他如日本、法国等都在扑灭猪瘟后相继再次发生。

从OIE的资料显示,全球约有117个国家对猪瘟有既定的管理措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如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日本等45个国家因已于境内扑灭猪瘟,故严禁猪瘟疫苗免疫,若发生猪瘟则实施扑杀政策;第二类有34个国家规定家猪必须实施疫苗免疫;第三类有27个国家对猪瘟实施监控计划。

在全球范围的疫区情况看,东南亚地区疫情仍然较重;南美洲属疫情稳定区,疫病流行逐年减少;欧洲特别是西欧属流行活跃地区,如立陶宛、俄罗斯等反复发生猪瘟疫情。而我国的猪瘟仅局限在一个或某几个地区内发生。

2 猪瘟流行的病因分析

猪瘟发生的原因有残羹剩饭的使用、精液污染、野生动物如野猪群发生猪瘟、人员及物品被猪瘟病毒污染等。猪瘟的传染源可分为四类,即感染的家猪和野猪及其制品/产品如猪肉、猪皮、猪血等,感染猪自身的物质如精液、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动物尸体等,受猪瘟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被污染的水、土壤、饲料、衣服鞋帽、用具、设备、车辆、垃圾等和受猪瘟病毒污染的其他生物如猫、狗、鸟、昆虫等。

3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主要根源及流行恶性循环的机理

3.1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主要根源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通过对田间猪场的大量跟踪检测和人工复制试验,发现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的根源是田间猪群中广泛存在着自身无临床症状的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特别是种猪群及后备种群中隐性感染带毒猪的存在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和仔猪先天带毒。

研究还发现我国现有猪瘟商品疫苗毒与疫苗种毒相比,其基因结构并无明显差异;我国现行的猪瘟疫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既不会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也不会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完全能抵抗目前国内流行的各种不同致病性的单个或多个猪瘟野毒的一次、多次或交叉攻击,免疫接种猪瘟疫苗仍然是我国猪瘟防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造成临床上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先天持续感染带毒猪造成的免疫麻痹使疫苗免疫无效;二是多种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使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受到影响;三是母源抗体造成的免疫干扰使疫苗免疫受到抑制。

3.2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流行恶性循环情况

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根源及发生、发展和流行恶性循环的形成机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传染源形成阶段。即无猪瘟猪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引进了带毒种猪或带毒精液、带毒育肥猪或其他带毒物品,或出现猪瘟发病死亡猪,由此形成猪瘟传染源。

第二个阶段为持续感染带毒猪形成阶段。由于存在猪瘟传染源,加上猪群个体前期免疫状态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致使临床上持续感染带毒种猪群的形成出现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通过不同致病性的猪瘟病毒直接感染形成。由于传染源的引进,使猪场中产生了高、中、低三种或其中一种或两种不同致病性的猪瘟病毒流行毒株。高致病性的毒株可引起非免疫易感猪和低免疫水平猪发病死亡,进而形成污染环境和水平传播的传染源;中等致病性的毒株既可使易感猪发病死亡形成新的传染源,也可使非免疫易感猪和低免疫水平猪形成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猪;低致病性的毒株均造成易感猪和低免疫水平猪形成持续感染带毒猪。另一种途径是其他病毒(如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等)的混合感染会干扰猪瘟疫苗免疫效果,造成临床免疫失败,形成持续感染带毒猪,也会造成低致病性毒株感染猪再次感染猪瘟强毒后,形成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猪。

第三个阶段为带毒传播阶段。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主要通过配种、胎盘垂直感染或水平感染等三种方式及以下四种途径传播猪瘟病毒:一是通过带毒种公猪经交配或经人工授精将病毒感染传播给母猪使之成为带毒母猪,后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二是直接通过带毒怀孕母猪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三是通过带毒后备种猪群形成带毒种猪群,再经怀孕母猪垂直传播给仔猪;其四,通过接触、污染环境等方式水平传播。

第四个阶段为流行阶段。猪瘟流行可分为经垂直传播仔猪先天感染流行和水平传播仔猪后天感染流行两种方式。前者可产生两种临床形式:一是先天带毒无症状存活型,即仔猪先天带毒成为免疫麻痹猪,此类猪无任何猪瘟临床症状,外表健康、存活,但注射疫苗后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对猪瘟疫苗免疫不产生反应,造成免疫失败,形成终身持续感染带毒猪,并可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方式使疫病流行,第二种结果是注射疫苗后很快发病、死亡,通过污染环境使疫病流行。二是先天带毒发病型,即临床上出现怀孕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或产出弱仔,存活仔猪生后很快发病死亡,其污染物通过水平传播方式使疫病流行。上述所有带毒猪及污染物均可成为此阶段造成疫病流行的传染源。

第五个阶段为恶性循环阶段。一方面带毒猪的存在污染环境,造成猪场长期持续存在传染源,不断形成新的水平传播感染猪;另一方面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仔猪一旦作为后备种猪培育,即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将继续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并重复上述五个阶段,产生新的持续感染带毒猪。由此,形成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的恶性循环。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对人工复制的持续感染的带毒猪,跟踪检测750天,发现猪体内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而田间自然持续感染带毒猪体内的猪瘟病毒至少可以带毒339天,甚至终身带毒。这两类猪临床上始终无任何猪瘟症状,但都可水平传播感染同居猪或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3.3 猪瘟病毒的细胞感染和分子致病机理

猪瘟病毒的细胞感染和分子致病机理也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病毒感染繁殖阶段。高致病性毒株接种后4天,病毒已完成在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吸附和少量复制;接种后7~16天,病毒在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肾脏、肝脏中大量复制并导致多种组织血管内皮严重损伤出血;自接种后2天至死亡,血液中持续存在病毒。猪瘟兔化弱毒接种后2天,首先吸附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脾脏,4天后吸附并感染肝脏,接种后7天才在肾脏发现病毒,到接种后16天,上述脏器均未发现病毒。猪瘟兔化弱毒在接种猪体内持续时间为接种后14天左右。

第二个阶段为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对抗阶段。不同的猪瘟病毒感染机体后与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其结果可从猪的生理、生化指标的不同变化中得到反映。通过分析接种石门强毒与猪瘟兔化弱毒及阴性对照三组猪血液16项生理及15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发现接种猪瘟石门强毒后会造成猪血液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TBIL)、 尿 素 氮 (BUN)、 白 蛋 白(ALB)和生理指标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 (LY)、 血小板体积 (PCT)明显上升,造成中性粒细胞分布(GR%)、 血小板总数(PLT) 明显下降;低致病性毒株接种攻毒组GR%表现为一过性升高;而接种猪瘟兔化弱毒后除了造成生理指标中PCT明显上升外,只造成猪血液生化指标中ALB略有下降和生理指标中WBC、LY、GR%、PLT略有上升,且很快恢复到正常,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第三个阶段为病毒感染并影响细胞生长、代谢阶段。不同的猪瘟病毒感染机体细胞后,会随宿主细胞的生长而增殖,且从被感染细胞正常能量代谢所需的供能物质中获得病毒复制和转录所需的能量,由此干扰了细胞固有的生理生化过程,使细胞的正常代谢速率减慢,并造成感染细胞正常能量代谢机制发生明显改变。由于其致病性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病理生理现象。高致病性毒株接种猪肾传代细胞后可随细胞持续带毒分裂、传52代后,即造成感染细胞生长周期发生明显变化,使被感染细胞代谢热功率及代谢总放热量显著升高并最终引起细胞早期衰老死亡。低致病性的毒株感染细胞后也可随细胞持续带毒分裂、传代,但在150代之前,感染细胞的生长周期与正常细胞无明显变化,150代以后新生期细胞显著下降,衰老细胞明显增加,代谢热较正常细胞增加。

第四个阶段为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干扰阶段。高、中、低三种不同致病性的流行毒株感染,均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后造成T细胞各亚群数量急剧下降,以动物死亡而告终。低致病性毒株感染后用强毒攻击表现为T细胞各亚群数量一过性升高,后急剧下降,最终也以动物死亡而告终。而疫苗免疫引起的T细胞免疫应答较弱,主要引起B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疫苗免疫攻毒组在攻毒后,B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低致病性毒株接种后免疫攻毒组。低致病性毒株几乎不引起B细胞的应答,反而引起B淋巴细胞总数下降,而且影响了疫苗免疫后B细胞对强毒攻击的应答能力,由此,形成免疫失败现象。

综上所述,持续感染病毒会造成宿主细胞持续带毒,病毒在细胞内会形成动态平衡的状态,并处于长期的潜伏感染带毒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机体状况、环境变化、免疫系统的正常与否,是否再次受到感染,病毒致病性的强弱、基因的变化、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造成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即造成病毒激活、大量繁殖、释放,进而再次感染周围的其他宿主细胞,形成新的感染细胞群。这种持续感染现象会长期存在,直到细胞生命的终结。从疫病群体流行和致病机理上来说,临床上无症状而持续感染的带毒猪只的存在,一方面会造成经胎盘垂直或经水平方式传播疫病形成临床上疫病的隐性或显性流行;另一方面持续感染或先天感染带毒又可干扰被感染猪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反应低下或免疫麻痹,使疫苗免疫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免疫失败,并使人们误认为是疫苗质量不高所致。同时持续感染猪只的存在还造成环境污染,使易感动物发病或死亡,更为严重的是持续感染动物临床无症状而体内带毒的现象,这种带毒猪只不经检测是无法发现的,只有当发生母猪繁殖障碍或引起同群的其他猪只发病时,才会被察觉。而无症状的持续感染猪只一旦被培育成后备种畜时,即可造成新的疫病流行,这种持续感染猪只的存在是疫病延绵不断、恶性循环的根源。

4 我国猪瘟综合防治技术与对策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要想做好猪瘟防治工作,必须首先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猪瘟流行的根本原因和流行规律,抓住核心和重点;其次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严格实施和执行,三是结合实际,制定明确、适用的防治对策,狠抓贯彻和落实。

实践证明,在我国种猪群带毒是造成繁殖障碍型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后备种猪群带毒是造成猪瘟流行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我国要实现消除猪瘟根源,净化猪场、有效控制猪瘟的目标,最有效的综合防制技术措施就是始终坚持淘汰带毒种猪、切断猪瘟流行的恶性循环链锁、培育健康无持续感染的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这个核心,抓住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和确保免疫效果这个关键,建立规范饲养管理、全进全出、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其他疾病、实施猪瘟综合防治技术这个基础,采取制定规划、明确方案、长期坚持、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定期监测、加强免疫、强化管理这个手段,只有坚持这些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净化和控制猪瘟的目标。

由于受到养猪方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消除根源、控制猪瘟不太可能实行全部扑杀的办法,只能采用净化措施,而目前的养猪生产中也不可能实施全场逐头净化的办法。因此,应根据种猪群带毒是造成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及流行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这一特点,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严格引种、诊断疫病、消除病原、淘汰带毒猪、净化猪群、规范接种、免疫监测、定期消毒、改善环境、加强饲养、全进全出、实施检疫、强化管理等一整套在我国切实可行的消除根源、净化猪场、控制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技术规范和防治模式,重点采取以狠抓种猪群的净化,培育健康种群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即定期以猪瘟抗原检测方法逐头检查种猪及后备种猪,及时发现并立即扑杀带毒猪,加强免疫和监测,建立新的无带毒健康种猪群,以此繁衍健康后代。经过多次反复净化后,逐渐清除带毒种猪,并结合施以其他综合措施,使猪瘟得到有效净化。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猪瘟防控技术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录音及相关资料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核、修改)

S858.285.3

C

1673-4645(2012)11-0031-03

猜你喜欢

种猪致病性毒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