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解毒法考略△

2012-01-23庞宇舟卢汝梅李建颖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壮医外治壮族

庞宇舟 卢汝梅 罗 婕 李建颖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壮医认为,“毒”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对病因学最重要的概括,“解毒”是壮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壮医运用解毒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疗法众多,特色鲜明,很值得深入研究。

1 壮医解毒法的源流

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繁多,有毒的动植物不少,如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使壮族先民对毒有更深的感受和认识,对因毒致病及其治疗解救方法高度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考古发现,早在西周时期,壮族先民就对解毒药有所认识。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唯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遂解,吉利即循去,不知所之,侯因此济人,不知其数,遂以吉利为名。”这是用吉利草解蛊毒的最早病例记录。其中所说的“俚俗”、“合浦”都与壮族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合浦蛮俚皆应之”的记载,说明合浦曾是俚人活动的地方。到了唐宋时代,壮民对解毒药的使用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解毒药的认识有了飞跃性发展,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唐代苏敬《新修本草》收载了2种壮族地区著名的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详细记载了壮族使用针刺疗法治疗热瘴的经验:“间有南人热瘴挑草子而愈者,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其法卷唇之里,刺其正中,以手捻去唇血,以楮叶擦舌,又令病人并足而立,刺两足后横缝之青脉,血出如注,乃以青蒿和水服之,应手而愈。”明清时期,壮民对解毒药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黄藤“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南方盛产续随子,当地土人称之为"半支莲",用来治疗蛇虺蝎螫咬伤“立有奇验”,现在壮族民间仍广泛使用续随子治疗毒蛇咬伤。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壮族先民对因毒致病及运用解毒法治疗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壮医“解毒”治则的总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壮医解毒法的分类

壮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从外因来说,主要是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或无形之邪毒的侵犯,致天人地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所致,故治疗上重视散邪,以解毒为先。根据毒邪的性质、轻重、侵犯的不同部位,解毒的方法可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内治的祛毒和外治的排毒两方面来达到解毒的目的。

2.1 壮医内治祛毒法:壮医内治祛毒法是通过内服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临床上常根据痧、瘴、蛊、毒、风、湿等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药物内服治疗,如对于痧毒引起的疾病,常用金银花、板蓝根、山芝麻、铁冬青、大青叶、一点红、黄皮果等;对于瘴毒引起的疾病,常用青蒿、槟榔、马鞭草、半夏、旱莲草、黄皮叶等;对于蛊毒引起的疾病,常用岗稔根、金不换、古羊藤、半边莲、九节风、穿破石、五指毛桃、千斤拔等;对于各种中毒常选用不同的解毒药,药物中毒常用金银花、余甘子、杨桃、甘蔗汁、绿豆水等,食物中毒常用赤小豆、马齿苋、雷公根、火炭母等,蛇虫中毒常用蛇总管、了刁竹、石菖蒲、金银花、半边莲等;对于风毒引起的疾病,常用葫芦茶、木黄连、板蓝根、夏枯草、银花藤、白花草等;对于湿毒引起的疾病,常用海风藤、老鹤草、五加皮、常青藤、桑枝、鸡骨草、红背叶、山芝麻、鬼针草、田基黄等。此外,内治祛毒法还常直接应用于“三道”病和“两路”病的治疗,如对于气道病常用一箭球、大叶桉叶、木蝴蝶、无患子、水蜈蚣、石仙桃、龙利叶、罗汉果等;对于谷道病常用山扁豆、芒果、荞麦、番木瓜、黄皮果、橘红珠、金钗股等;对于水道病常用土甘草、小石苇、五爪金龙、扛板归、狗泡草、荠菜等;对于龙路病常用土牛膝、龙须草、朱砂根、丢了棒、卷柏、排钱草、野烟叶等;对于火路病常用入地金牛、山竹青、扶芳藤、伸筋藤、穿山甲、徐长卿、鹰不扑等。

2.2 壮医外治排毒法:壮医外治排毒法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对体表龙路、火路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之瘀滞,一方面直接排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嘘”、“勒”、脏腑功能,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

2.2.1 药物外治排毒法:①药物薰洗法:是用壮药解毒药煎水洗浴或薰蒸的一种方法,常用于痧毒病、水道病、火路病等;②佩药法:是选用一些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方法,常用于瘴毒病、气道病等;③药物敷贴法:是将解毒药敷贴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方法,常用于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等;④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方法,可广泛使用于痧、瘴、蛊、毒、风、湿及“三道”病和“两路”病;⑤药物竹罐疗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的方法,常用于龙路病、火路病等。

2.2.2 非药物外治排毒法:①针刺疗法:是使用针具针刺体表一定部位,疏通道路,逐毒外出的方法,广泛使用于痧、瘴、蛊、毒、风、湿及“三道”病和“两路”病;②壮医刮法:是使用特定的器具(如瓷碗、骨弓)在人体上进行刮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治疗;③壮医角吸疗法:是用黄牛角、山羊角、鹿子角、黄鹿角等作为工具,按各种病症选定不同部位,向角简投入或闪火,迅速拔吸,以达排毒之功的方法。常用于瘴毒病、气道病、龙路病、火路病等;④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治疗的一种方法,可用于龙路病、火路病等;⑤壮医滚蛋疗法:是用蛋在患者身体上有关部位来回滚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气道病等治疗。

3 壮医解毒法的特点

壮医解毒疗法的形成,与壮族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是壮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草木水泉皆禀恶气”,故多邪毒;其次是基于壮医“三道”、“两路”和“毒虚致百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壮医解毒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解毒为先,防患未然。壮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对疾病防重于治,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并积累了丰富的解毒防毒经验。壮族地区山高林密,多雨酷热,壮民在晨间瘴气雾露弥漫时外出赶路,必口含生姜以辟秽;野外耕作,为防暴雨淋湿后伤风感冒,常取姜葱汤淋浴、姜葱汤热服,以祛寒湿;溽暑天月,高温多雨,对饮用之水,壮民必先用白矾过滤,并多吃生大蒜头,以防虫毒在体内滋生;当疠疫流行之时,走村串寨回家,常用草药汤洗澡,以避秽解毒;年老体弱者,常用辟秽解毒或舒筋活络之品垫席而睡;正在发育的儿童,则于胸腹佩带芳香解毒之品。此外,壮族先民的服饰崇尚青蓝色,为蓝靛所染,既能使人凉爽,又可防避蚊虫,还具有“辟邪”解毒的作用。

3.2 讲究内治,注重外治。“解毒”是壮医重要的治疗原则,壮医认为一切疾病皆由“毒气”侵犯所致,故治疗上一定要以解毒为先,主要通过内治的祛毒和外治的排毒两方面来达到解毒的目的。壮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既讲究内治,更重视外治,以外治为主的解毒法经验。内治方面,在选方用药上很有特色,主张专病专方专药,用药讲究简、便、验、捷,故其组方不过数味,往往只投1~3味,更多的是单味药组方,即使是复方,也很少超过5味,以防药多而杂,反而影响疗效。多选用作用大,功效快的药品,而且常用鲜品。如用青蒿、槟榔治疗瘴毒;用银花、山芝麻治疗痧毒;用田七治疗瘀毒等等。壮医外治则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对体表龙路、火路的特定部位进行刺激达到祛毒外出。壮医外治法丰富多彩,较常用的有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药罐疗法、壮医熏蒸疗法等等,几乎所有的毒病都可采用外治法,一般的病症仅用外治即可奏效,较重的多以内服外治并用。如对痧毒、湿毒引起的头晕头痛、胸脘胀闷等,治疗时多用挑法和刮法,使血脉通而毒气尽去。对瘴毒引起的发冷、发抖、高热、汗出,发作有时,治疗时多用壮医针刺法、壮医药线点灸法、壮医拔罐法等激发人体正气,阻断邪毒内侵之路。对蛊毒引起的腹部胀大,治疗可用壮医灸法疏道通路,健运谷道,通调水道,引毒外出。

3.3 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壮医在使用解毒法时主张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指针对针对邪毒起因及其种类和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解毒方法和解毒药,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壮医辨病,重在辨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壮医以辨病为主,所以临床多专病专方专药,即使证变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治疗原则和原来方药。辨证,是辨阴证和阳证,证是患者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征象;由阳转阴,则提示疾病趋重和恶化,甚至预后不良。因此,辨证是在辩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态,加以综合,以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是解毒法选方用药或外治方法的重要参考。

[1]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12.

[2]黄冬玲.壮族对瘴气防治的贡献 [J].广西中医药,1991,14(5):218-219.

[3]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 6.11.

[4]牙廷艺,牙莉莉.壮医解毒法研究浅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 009,30(8):70.

[5]叶庆莲,章增加.壮医药学基础理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1.

[6]庞宇舟.壮医“治未病”初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7):5-6.

猜你喜欢

壮医外治壮族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中医外治杂志
·启 事·
壮族山歌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中医外治药物(贴剂)疗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