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显微网络互动系统的应用

2012-01-23潘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4期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切片

潘茜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是一门主观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们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显微网络互动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结合显微数码技术,使图像可以共享、师生可以互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将显微网络互动技术应用于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们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病理学教学的质量。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病理学侧重于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理论知识学习起来不仅名词多、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对单一的板书、画图、挂图、幻灯等进行讲解后,学生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相应的观察,但挂图、幻灯片上的典型病变往往与学生镜下所观察到的切片上的病变不完全一致,因而不利于学生们对相应疾病病理变化特点的准确把握。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单一,枯燥,所含信息量较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不能有效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应用的教学优势

2.1 显微网络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显微网络互动技术,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结合显微数码技术,其操作方式与普通的计算机操作十分接近,学生上手快,易于接受。显微网络互动系统由教师端、学生端、路由器软件组成,教学应用可集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具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2],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显微网络互动技术将学生课堂上观察的切片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能真实且直观地反映学生观察的镜下结构,从而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

2.2 显微网络互动教学增强师生的交互性 显微网络互动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除了人机之间的互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支持下的便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包括师生间的交互,以及学生间的交互。一方面,教师通过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图像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间的交互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协作学习共同探索来完成,这种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3],也可以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进入网上的病例讨论,这对培养一名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调动同学们对其他医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显微网络互动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显微镜和肉眼观察各种病变,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过去学生们在观察切片时需等待教师逐个帮助辨认病变位置,浪费许多时间,利用显微网络互动系统进行教学后,教师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观察切片时,可采用显微摄像演示系统指导学生寻找切片的主要病变,并对所观察切片中的典型病变通过投影方式,对全体同学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这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观察切片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教师的工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3 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应用于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一项新的教学课题。该系统在实验教学过程体现各种优势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何更合理的将我们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病理学教师进一步的探索。

[1] 金玉兰.浅谈中日病理学教学之异同.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8):574-575.

[2] 周伊,罗秀成,吴庚利,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29-330.

[3] 吕小元,阳海红.优化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实用医技杂志,2007,3(9):1209-1210.

猜你喜欢

病理学实验课切片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5G网络切片技术增强研究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有趣的实验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浅析5G网络切片安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