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探究

2012-01-22韩昉

山西建筑 2012年30期
关键词:彩衣扬州历史

韩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探究

韩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从扬州老城区的彩衣街和“双东”街区两个历史街区出发,剖析扬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面临或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历史街区内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扬州新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潜在文化,有机循环

0 引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本文对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对策进行了探究,在保护物质文化的同时,还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民俗等潜在文化,并尽力延展历史的脉络。

1 扬州彩衣街和“双东”街区现状

1.1 区位分析

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点,自古即有“楚尾无头”“江淮名邑”之称,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迄今近2500年的历史。

扬州老城区地处扬州城的几何中心,与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相毗邻,水系发达,小秦淮河穿越其中,北邻护城河,皆与古运河相通,扬州自古与水密不可分,俗话说“因大运河兴,因大运河颓”,扬州古城文化亦是水的文化,它的多姿多彩都与水有关。

彩衣街和“双东”街区处于老城区的核心位置,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较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老街巷是扬州的宝贵财富,其中不仅保存了大量历史建筑,更保留了扬州居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及民俗。

1.2 人文特点

要把握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需要从文化的显在性和潜在性两方面入手。“显在文化”就是从外部可以把握的文化,是行为或作为行为产物的物质文化。而“潜在文化”就是区别于“显在文化”的外部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精神上、心理上的非物质性文化。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显在性在于建筑的街巷形式,而其潜在性则深刻地体现于市井文化,酱菜文化(“中华老字号”)(见图1),庙会文化,扬剧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中。

图1 “中华老字号”三和四美厂

1.3 街巷空间

扬州的巷子一般都很窄,小巷曲曲折折,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巷两侧主要是高大的实墙,住宅深藏其中。一般来说,东西向街巷由于是顺建筑开间面走向,空间宽敞,高宽比约为1∶1,南北向街巷多为建筑山墙面,空间感封闭,高宽比约为2∶1。在平面上通过建筑局部的退变获得丰富的变化,屋顶用马头墙增加竖向空间的韵律感,马头墙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很强,产生错落有致,富有生气的古街幽巷景观(见图2)。

图2 街巷空间

1.4 面临问题

人口与建筑密度高,建筑质量较差,水暖电设备自然老化问题严重;公共建筑档次较低,缺乏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环境容量超负荷运转,公共绿地和休闲场所缺乏;街道环境和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较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些文化古迹正在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

2 点、线、面三级保护规划

作为一种探究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手段,我们试图通过面、线、点三级规划,解决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通疾。

2.1 面——整体保护

1)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对“双东”街和彩衣街进行整体性保护,制定与完善保护规划。

2)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匮乏是古城的通疾,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提升生活质量,保证正常而有活力地运行,并增加街区容量,对扬州这样有商业传统的街区是恢复与振兴的基础。

3)潜在文化的发掘:恢复与保护传统文化,通过保护传统商业行为,从而增强历史街区的魅力。

街区与街区之间从整体上进行保护与控制,保留完整的风格,包括从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发扬、建筑高度控制、绿地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的保护。

2.2 线——江南水韵

水系是古城扬州的生命线,城市人文商业的传承与联系在水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水系来诠释历史街区的互通与联系,以线连点成面,凸显各个街区历史特色的同时,强调其相互间的联系。将小秦淮河与护城河介入其中协调周围建筑环境,加强景观塑造,延续老城区的历史文脉。

2.3 点——重点修缮

“双东”街和彩衣街内有许多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例如李长乐故居、华氏园、逸圃、冬荣园,马氏住宅等等,是扬州古城历史街区弥足可贵的珍宝,这些点是整体保护中的重要要素,应该重点保护,专业修缮。

3 发展与延伸

扬州历史街区不是孤立保护的,它还是鲜活的、有世俗感的,必然存在着发展与文脉延伸。对于扬州“双东”街和彩衣街,保护中的发展和小规模改造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3.1 角色转换

对部分建筑的功能更新可以通过建筑的角色转换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个历史建筑或者景观都因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整体的氛围中形成自身的角色,这种角色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对自身作出局部转换与调整才能够持续的存活下去,并且体现出新的价值。

我们认为扬州“双东”、彩衣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般性建筑例如普通住宅可以进行功能转换,一类成为商业用房,其中包括与扬州旅游业相配套的家庭式旅馆、纪念品商店、特色小吃街等等,在丰富街区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类成为社区服务用房,景观小品,不但改善了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和机制,而且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层次,从而增添历史街区的活力和容量。

3.2 新旧共生

让新建筑的现代角色谦虚地介入到老建筑群的传统角色中,赋予传统群体以新的禀性,从而具备新的性格和特点,但同时新角色的介入必须尊重和维持老建筑群体固有角色的内容。在这里,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建筑群体理解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和延续实际上非常依赖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在老建筑里,被改建、被修缮和新添加的部分透露着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本身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微妙的对比产生了空间上的延续和时代上的跨度,体现了历史价值。

此外,运用中介空间实现新老结合。中介强调的是融合共生的观念,而这里我们将新建筑作为一种“中介”具有识别性。新老建筑相结合,既保护了老城区传统肌理,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完善了街坊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完善,提高了老城区的景观品质,不仅给现代忙于工作压力的人们提供回归、怀旧的场所,而且可以带动扬州的产业链,从而打造扬州新旧文化相交融、旅游商业和居住相配合的综合地段。

3.3 有机循环

有机循环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紧密契合。良性的空间体系不但在审美上提高艺术品质,而且可以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交往空间,推进历史街区的营造。

如今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民也需要多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高速变化的环境中人们迫切需要返璞归真的心灵居所,这就需要保护与再开发街巷、民宅与园林传统遗韵,对颓败的门楣重新修葺,破损的路面加以修缮,从而恢复昔日的风韵,唤起它独特的历史记忆。类似的例子有苏州平江历史开发街区保护规划,有助于地区性主流人格特点与价值观的形成(见图3)。

图3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片景

另一方面又希望享受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商业服务。空间体系必然要适应人们的这些需要,否则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必然受困于内部冲突之中。当我们走进彩衣街、“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在领略到古街幽巷的惬意的同时,又会感受到街巷拥挤而狭窄,围墙繁多而闭塞,不但给日常交通运输造成极大不便,而且阻隔了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交流。

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处理交通节点,在那些局促的地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普通民宅应进行拆建与改造,在片区与片区之间适当增加一些通过方式,例如减少一些多余的围墙,开辟新的道路。在政策与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预留一些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用地,例如垃圾中转站、医疗设施、超市用地等。这就相当于一个老化的躯体,因为筋络得到了疏通,机能得到了增加与增强,从而获得新的活力而得以重生。

总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城市文脉并遵循扬州市政府的“整体控制、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方针,扬州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应尽量保持街坊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从点、线、面三方面统筹考虑,改善居住设施与环境,更好地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1]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朱正海.盐商与扬州/扬州历史文化丛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黄继林.古巷探幽(扬州名巷)[M].扬州:广陵书社,2005.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gzhou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HAN Fang

(Architectural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From the Caiyistreetand Shuangdong districtof the ancient city of Yangzhou,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and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s,points out the former patterns and space forms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should bemaintained,and indicates the land functions should be adjusted,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be improved,the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be enhanced,so as to create the new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in Yangzhou.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potential culture,organic cycling

TU984.18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2.30.123

1009-6825(2012)30-0011-02

2012-08-10

韩(1987-),男,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彩衣扬州历史
蝴蝶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喜欢“彩衣”的小鸡
喜欢“彩衣”的小鸡
扬州的秋日
新历史
下扬州
不怕丢脸的小公鸡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