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纹夜蛾性诱剂载体对田间诱蛾效果的影响

2012-01-19蒋开杰沈炳法吴华新韩敏晖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诱剂斜纹夜蛾

蒋开杰,沈炳法,吴华新,韩敏晖

(1.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监测中心,浙江 慈溪 315300;2.慈溪市崇寿镇经发办,浙江 慈溪 315334)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作物多、分布范围广,且具有间歇性暴发的成灾特性,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之一[1]。斜纹夜蛾的防控目前主要依赖化学防治,这不仅大量杀伤天敌,也降低了蔬菜食用安全性,此外化学农药的频繁使用极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上升,这给我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造成了严重威胁[2-3]。通过应用性诱剂大量诱杀雄蛾,破坏自然种群的正常雌雄比,从而降低了雌蛾的交配次数、产卵量,可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4],因此使用性诱剂诱杀是斜纹夜蛾生态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报道[5-8]。由于性诱剂诱捕(杀)效果不仅取决于性信息素本身 (组分、比例、浓度及杂质等),也与使用环境的温湿度、性信息素的载体、诱捕器类型及使用方法等密切相关,因此筛选一种好的诱芯载体可显著提高性信息素的诱杀效果。为此,笔者于2009年9月在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蔬菜基地开展了不同性诱剂载体对田间斜纹夜蛾雄蛾诱捕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诱芯 A:PVC管型,直径0.2 cm,长8 cm;诱芯B:天然橡胶型,底部直径0.9 cm,上部直径0.5 cm,高1.9 cm;诱芯C:复合橡胶型,形状同诱芯B;均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采用由自主研制的斜纹夜蛾专用诱捕器,圆柱形,柱体白色,中空,高245 mm,横切面直径106 mm;在柱体中部的体壁上有4对均匀分布的红色锥形诱虫孔。锥状诱虫孔外端口为正方形(14 mm×14 mm),开口于柱体外表面;内端呈星状开口,长径为18 mm,短径为6 mm,开口于柱体内,两端口间的长度为14 mm。柱体下端有转接口,可与不同类型容器相联接,作为接虫器。本试验采用容量为2 L的废旧可乐瓶为接虫器。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年9月18日至11月6日在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蔬菜基地的甘蓝地中进行,试验区面积约40 hm2,植株长势较均匀,日常管理一致。试验设3个处理,每种斜纹夜蛾诱芯为1个处理,5次重复。试验用诱捕器的诱虫孔离地1.0 m,每只诱捕器安装诱芯1枚 (条),并在接虫器中装入适量的0.5%肥皂水。各诱捕器的间距为50 m,按随机区组排列。安装不同品种诱芯时用清水洗净手,以防交叉污染。在每日上午8:00—9:00,检查各接虫器中的斜纹夜蛾雄蛾数量,并分别记载;检查完毕后,清洗各接虫器,加入适量的清水后重新安装在专用诱捕器柱体下端 (昼夜不收回)。

1.3 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 2003和DPS(V5.12)进行分析,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原始调查数据不作任何转换。

1.3.1 诱蛾灵敏度比较

不同载体诱芯的诱蛾灵敏度采用下式来测定[9]。

式中实际有蛾日系指在试验中,只要有1只诱捕器诱到了蛾子,当日即定为实际有蛾日。

1.3.2 诱杀效果比较

平均诱捕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 (每日、每周、每旬等)内,某试验处理中各诱捕器捕获的斜纹夜蛾雄蛾总量的每日平均值,用于分析不同时间区间内不同载体诱芯的诱捕效率。

最高诱捕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某试验处理中各诱捕器单日捕获的斜纹夜蛾雄蛾数量的最大值,用于分析不同时间区间内不同载体诱芯的最大诱捕能力。

1.3.3 持效期比较

采用平均单日单瓶诱捕量来分析试验期间不同载体诱芯诱捕效率的变化情况。前提是试验持续时间需要足够长,至少要超过试验诱芯正常使用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蛾灵敏度

从表1可以看出,3种载体诱芯的诱蛾灵敏度分别为78.4%,95.2%和92.0%,其中诱芯B诱蛾灵敏度最高,诱芯A最低。诱芯B诱蛾灵敏度要极显著优于诱芯A,和诱芯C无显著差异;诱芯C诱蛾灵敏度也显著优于诱芯A。

表1 斜纹夜蛾性诱剂不同载体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

2.2 诱捕效果

同时试验期间也对3种载体诱芯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诱捕性能进行比较 (图1),在前2个时间区间内 (以5 d为1个时间区间),诱芯B和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相近,诱芯A略高于诱芯B和诱芯C;在第3个时间区间内 (11~15 d),诱芯A、诱芯B和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基本一致;从第4个时间区间开始至实验结束,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始终保持最高,其次是诱芯B,最低的诱芯A。由此可见,诱芯C对斜纹夜蛾的诱捕潜力高于诱芯B和诱芯A。

图1 斜纹夜蛾性诱剂不同载体每瓶每5 d的诱芯诱蛾量

2.3 诱捕持效期

从图1可知,诱芯C的持效期明显高于诱芯B和诱芯A,在本试验条件下诱芯C的持效期在35 d左右,其在第6个时间区间内 (26~30 d)的平均诱捕量为整个试验阶段的最高诱捕量;对比3种诱芯的平均诱捕量可以看出,诱芯B和诱芯A的平均诱捕量分别在21 d和11 d开始下降,这可能和前期性信息素释放过快,后期信息素释放量下降有关。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斜纹夜蛾性诱剂的不同载体诱芯在平均诱捕量、最高诱捕量和有效作用期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差异主要体现15 d以后的时间段内,15 d前3种载体的诱蛾量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与不同载体内的性信息素的释放速率有较大关系。在本次试验中,诱芯A和诱芯B前期性信息素释放速率过快,导致后期性信息素释放量降低,从而使其在15 d后的诱捕能力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在总体上诱芯C(复合橡胶型)载体要优于其他2种性诱剂载体。

[1] 陈桂华,蒋学辉,郑永利.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3-106.

[2] 郑永利,夏永峰.浙江省蔬菜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4):159-162.

[3] 陆剑飞,郑永利,夏永锋.蔬菜主要害虫抗药性发展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 [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2):11-13.

[4] 苏建伟,肖能文,戈峰.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展 [J].植物保护,2005,31(5):78-82.

[5] 杜家纬.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33-200.

[6] Chien SC,Chiu C.Field trapping of the diamond back moth by using synthetic sex pheromone:Ⅱ.The effective control and population monitoring of sex pheromone of the diamond back mot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China,1987,36:111-117.

[7]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应用技术研究 [J].昆虫天敌,2000,22(3):111-115.

[8] 郑永利,董涛海,徐国军,等.昆虫性信息素监测斜纹夜蛾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增):49-51.

[9] 刘定忠,陶碧庆.棉田斜纹夜蛾性引诱剂诱捕器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5):22-23.

猜你喜欢

诱剂斜纹夜蛾
新衣软又暖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清新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