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启示

2012-01-17阮如舫赵晟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捷运艺术作品台北

阮如舫 赵晟宇

(苏州科技学院,215001,苏州∥第一作者,教授)

地铁是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时代产物,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纵览世界各国城市的地铁,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伦敦地铁建立开始,各国的地铁及地铁公共艺术就蓬勃地发展起来。

相对国内,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简称台北捷运,相当于台北城市轨道交通)[1]公共艺术自1995年出现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改良的探索历程。无论是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及完善的法令和严格的操作程序都已取得值得称赞的成绩,堪称为典范。本文希望经由对台北捷运公共艺术发展的研究探讨,得到有助于我国大陆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的宝贵经验。

1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简介

台北为我国台湾省省会,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台湾的政治、文化、商业与传播等的中心。

台北捷运是台湾的第一个捷运系统,建设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目前为台北市与台北县提供服务。1996年首先通车的是木栅线,目前还有淡水线、南港线、板桥线、土城线、新店线、中和线、新庄线、芦洲线、文湖线、新北投线和小碧潭线等已投入运营。台北捷运系统的运营长度为110.1 km,路线长度为114.6 km,车站共96座,有高架、地下、地面三种路段,每日平均旅客量约160万人次。台北捷运自2004年起连续两年经国际地铁标竿联盟评定为“世界上最稳定的捷运系统”。台北另有数条线路仍在规划和兴建中。

公共艺术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和材料媒介创造的,以人为核心,以某一特定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依托,具有一定形式、结构、功能、面向公众的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基础,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和设计理念。它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为了提高捷运空间的品质,增进捷运建设的亲和力,在台北捷运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台北捷运局将公共艺术与捷运工程相结合的理念不断得到加强,将运输功能与开放空间、公共艺术相结合,使捷运成为传播大众公共艺术的橱窗;通过车站与城市设计的整体思考,在室内外空间设置不同表现手法的公共艺术,不仅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场所,有利于空间环境的塑造,同时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彰显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人文风貌,得到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发展

台北捷运局于1990年就着手研拟捷运车站设置公共艺术的推动策略,1991年主动邀集学者专家召开“捷运建设与艺术品结合的推动计画研讨会”,随即于1992年成立捷运公共艺术专案,宗旨是提升捷运空间品质、加强捷运车站的地缘特色,并促进捷运建设的亲和力;针对捷运公共艺术的评审与推荐,于1993年初成立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包括了建筑、景观、艺术及媒体各界的专家学者。由于台湾《文化艺术奖助条例》法令第九条规定“公有建筑物应设置公共艺术,美化建筑物及环境,且其价值不得少于该建筑物造价百分之一”,所以公共艺术的设立随着地铁的建设而进行。从1995年设计完成的淡水线公共艺术作品发展至今,共完成37组公共艺术作品。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不断满足车站实际需求的同时,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改善与创新,其发展与进步举世瞩目。

本文对1995年到2010年设置公共艺术的部分车站进行分析,从公共艺术的设置位置、形式、材质、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2.1 公共艺术的设置位置

公共艺术的设置以室内为主,部分出入口广场及车站户外空间也设置了公共艺术作品,通常设在乘客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以满足乘客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

公共艺术设置位置呈现多元化,在站厅、站台出入口、站台层、通道、楼梯、电扶梯、天花板、立柱、刷卡出入口等空间都设置了公共艺术。如:板桥线板桥站的“进化的轨迹”,其由12件多彩的圆环为造型套在捷运站台的4个主要廊柱上,隐喻大台北地区与周边大型卫星城市交通脉络的连接完成及生生不息、圆融等含义;南港线市政府站在出入口广场及站台层以一系列5件作品代表成长的过程,包括播种的“犁”、顶出地表的“顶”、稚嫩的“萌芽”、青涩的“扭曲”及成熟的“摇动”;中和线南势角站在穿堂层及站台层、天花板位置由3件垂吊造型和9件壁画作品描述“青春美乐地”的主题,其运用现代化的造型与色彩象征台湾人努力乐观的性格及追求自由的精神。

2.2 公共艺术的设置形式

开始以传统的表现形式为主,如纯粹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采用艺术珐琅板、墙面拼贴、橱窗展示的方式;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及创新的设计理念,展现出现代公共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公共空间运用垂吊艺术,如新店线古亭站的“邂逅都市脸谱”,12件多重脸谱隐喻着离归、日夜、时空、聚散、男女、情欲、老少、粗细等,以交会、互动、对比的意向呈现都市人的风貌与时空间的交会,以亮丽的色彩代表人世间的欢乐与荣盛、天真与喜悦。

灯箱、垃圾箱、标志、休息座椅、天花板、廊柱、通风口等结合其实际功能,将其本身塑造成公共艺术作品。如新店线中正纪念堂站的“轻松的云,走路的乐”(见图1),一个个的灯箱代表着朵朵白云,将“诗”与“音乐”的灵性带入作品中,辅以旁侧跳跃的音符,试图解放每双停滞的眼神、每个沉重的脚步。

图1 公共艺术作品“轻松的云,走路的乐”

利用先进科技设计动态艺术,让流动的乘客在空间中有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如南港线的“旋”运用剪影艺术呈现与乘客互动的惊喜与趣味,让过往乘客暂离繁忙的城市节奏,藉旋转木马唤起对游乐园世界的想像。

2.3 公共艺术作品的材质

公共艺术作品的材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早期主要以不易损坏、管理方便的材料为主,如石材、马赛克、LED灯、珐琅板、金属、不绣钢管、玻璃纤维、瓷砖、陶条等。结合简单的作品设计利于减少室内空间的封闭性、扩大乘客的视线,如淡水线双连站的“双连行远”,用珐琅板以年代纪事表的方式,充分反应双连地区历史的变迁,这不但让人缅怀双连的过去、看到双连的转变,更让人前瞻双连的未来。这样贯穿古今的手法象征着捷运为双连带来了新风貌。

随著科技的进步,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随之出现。网络技术、数码影像技术等成为创作手段,银幕、玻璃砖、彩釉、红外线、调光器、发声器、马达、防火漆、树脂、亚克力、彩色镀膜玻璃等也就成为创作材料。如新店线公馆站的公共艺术作品“窥”(见图2),其融合影像装置窥视着来往的旅客,也窥视着自己,使观察者同时成为被观察者,使车站内外的景象呈于银屏上,影像随着时间及人们脚步流转,为国内少见的互动式公共艺术。

2.4 车站的艺术设计

淡水线各捷运车站从规划设计开始,就融入国际化、本地化的特色,包括车站外观造型、指标系统设计、色彩计划等,将艺术的概念直接融入车站建筑,使车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艺术作品。

图2 公共艺术作品“窥”

淡水镇以其特有的自然资源(淡水河)与人文历史(历经外国占领统治)成为北台湾开发史上的一处重要聚落处,是台北的发源地。它带动了居住环境、经济产业和文教等方面的发展。淡水站周边著名的淡水老街传统的街屋,当地卖特产的老店等都独有风情;历史悠久的淡水渡船码头、淡水最老的庙福佑宫,及至今仍保留的红砖式建筑等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都成为车站的设计元素。淡水线的淡水站正是融合这些地域特色,塑造了更具主题性的公共艺术,诠释了环境艺术化、艺术环境化的城市美学。以中国传统屋檐造型为主,屋顶、廊柱均复原了中式传统,并启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建筑风格的意象,至今仍是台北捷运成功的风貌营建个案之一(见图3)。

图3 台北捷运的淡水站实景图

淡水线的剑潭站运用现代材料反映中国传统的建筑意象,独具特色的龙舟造型融入了中国传统民俗理念,成为台北捷运造型最为独特的车站。站体结构主要以细长支架组建而成,因跨越道路需要而架空车站,使用无梁柱设计,将屋顶以悬吊方式由2座高约30 m的塔门撑起。其跨越40 m宽度的“龙舟式”造型成为台北重要的地标(剑潭位于现今台北中山新桥桥下的基隆河河段,每逢端午节经常有龙舟行经河面)。车站整合周围的开放空间、建筑等元素,成就一场移动、连续、独特的艺术盛宴,独具魅力(见图4)。

图4 台北捷运的剑潭站实景图

2.5 公共艺术的操作方法

1)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为应对法令的僵化、艺术教育的落差、资源的不足等问题,台北市制订了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台北的《公共艺术设置办法》相关条例规定,其基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公共艺术设置计划预算在新台币30万元以下者,兴办机关需办理公共艺术教育推广事宜或交由所在地政府统筹办理公共艺术有关事宜;②公共艺术设置计划预算逾新台币30万元者,兴办机关经审议会审核同意后,需将全部或部分公共艺术经费交由所在地的政府统筹办理公共艺术有关事宜;③将建筑或工程主体视为公共艺术的个案,除了将公共艺术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提供作为工程技术服务设计奖励基金外,其余经费可以纳入公共艺术基金,由所在地的政府统筹办理公共艺术有关事宜,用于如民众参与、教育推广、文宣行销、环境美化等用途。

2)公共艺术的设置程序:公共艺术设置流程因个案规模大小与个案特质而异,一般兴办机关可选择自行办理或委托专业代办单位执行其行政程序。①成立执行小组;②编制《公共艺术设置计划书》;③提送《公共艺术设置计划书》至公共艺术审议会审议;④办理公共艺术征选作业;⑤召开鉴价会议;⑥提送《公共艺术征选结果报告书》核定;⑦决标;⑧勘验与验收;⑨编制《公共艺术设置完成报告书》;⑩提送《公共艺术设置完成报告书》至审议机关备查后办理结案工作;○11管理维护。

3)公共艺术的管理维护:依据《公共艺术设置办法》相关条例规定,公共艺术管理机关(指该公共艺术场域的经营管理或使用者)应参照不同艺术创作者对其作品不同的养护方式所提出的建议,拟定维护管理计划,定期检查修复以维持良好状态,并由管理单位逐年对其进行预算编列与处理。

3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发展的启示

3.1 多元化表达方式,创造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地铁作为一个表现多元艺术文化的现代空间,所设置的公共艺术应融入更多元、更丰富的表达,使空间变化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能与乘客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设置位置、形式、材质等方面都应该摆脱传统表现方式单一、僵化的缺陷,冲淡科技理性的冷漠空间,使艺术气息渗入都市环境,以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新店线小碧潭站兼具运输、游憩与观光价值,在车站内的屋顶、壁面、廊柱、站台层和站外广场等位置运用了不锈钢、铜、木材、玻璃、玻璃纤维、LED灯、影像撷取卡等材质,以雕塑、座具、灯具等不同形式融合“幸福知道”(见图5)这一主题;从人的行为模式和感官焦点出发,与空间环境相互整合,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的主题性艺术作品能与大众更好地互动交流,给乘客一个连续的视觉艺术享受,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

图5 公共艺术作品“幸福知道”

另外,特邀世界各地杰出的艺术家共同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来也是一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国外艺术家以其精湛的设计技巧及多元的创新能力为车站建筑、公共艺术增添了崭新风貌。这有利于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实践上融入更多元的理念,创造出精彩的艺术作品,以提高城市的国际能见度、打造城市品牌。

3.2 融合地域特色,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属性体现着地域特色。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追求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原则,使各个车站鲜明的特色能区别于其它车站,使地铁在实现城市交通设施功能的同时成为宣传展示城市形象力的品牌。新庄线行天宫站的公共艺术作品“国泰民安”(见图6),在其墙面上的八家将脸谱与庙宇装饰交融,旨在传达祈求国泰民安的意象。其充分运用了视觉元素和艺术语言,站点所在地的行天宫就是奉祀关帝君这一代表性文化因素,对地铁空间进行渲染烘托,提高了艺术性与观赏性,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并传扬了地域文化,体现站点的方位感,清晰地突出了站点的设计思路,做到“一站一景”。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台北,使乘客体验愉快使用公共交通的同时,展示了城市的人文风貌、提升了本土文化的价值。另外,在连接车站的地下通道内的行天宫商场(俗称算命街),也形成了行天宮的特殊风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表现出台湾人的文化与精神,彰显了台湾独特的宗教文化。

图6 公共艺术作品“国泰民安”

3.3 完善相关法令,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台北市政府于1992年立法通过《公共艺术奖助条例》,规定兴建公有建筑物必须自工程费中拨出百分之一经费用于设置公共艺术。这不但可为公共建筑及重大公共工程的美感程度加分,而且增添了城市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为使公共艺术设置更具弹性与效益,台北的《公共艺术设置办法》于1998年正式发布实施,经过4次修订,规定了公共艺术设置的具体操作流程,在行政作业上简化了审查制度,理清并强化了《采购法》,并要求兴办机关严格依据相关法令办理公共艺术设置计划。此法经2008年修正后,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含义,放宽了公共艺术的形式限制,使建筑物主体也有被视为公共艺术的机会,并且纳入公共艺术基金精神,使公共艺术的推动更为落实、更加完善。

4 结语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经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创新,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于指导我国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台北捷运公共艺术具有如下特点:为不断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紧跟时代的脉动而采用了综合多元的表达方式;因地制宜地融合地域文化特色,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彰显出城市独特的魅力;严格的法令以保障操作的执行,创造出为人们认同的高品质公共艺术和优质的生活环境,在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彰显了地域的人文风采。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这些特点都可以为我国大陆所借鉴,并从中得以启示,由此推进我国大陆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

[1] 阮如舫.几米的“地下铁”——南港站[DB/OL].[2009-11-31],阮如舫的都市美学,2006,10.http:∥blog.ylib.com/rufus/Archives/2009/12/31/12330.

[2] 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倪再沁.公共艺术触击[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8.

[4] 孙浩章,黄海燕,陈鹏.西安地铁公共艺术定位与视觉设计的研究[R].西安:西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8.

[5] 侯宁,赵勤国.地铁站内公共艺术集作品位置与形式研究[R].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

猜你喜欢

捷运艺术作品台北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曼谷大修捷运线要十年赶超东京
台北家居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