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琥珀酸合用利培酮抗精神疾病研究*

2012-01-11衣桂花牟群芳毛晓红逄淑涛张继国

关键词:杏仁核琥珀酸利培

衣桂花 牟群芳 毛晓红 岳 旺 逄淑涛 张继国

(1.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教研室,山东 青岛 266021; 2.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

琥珀酸(succinate)是“镇惊息风”、“抗癫狂”的经典中药琥珀的有效成分[1],具有抗癫痫、镇痛、镇静和解热等多种药理效应。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以及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类似,是一种有多种生物作用的内源性神经调质(modulator)[1]。点燃模型是目前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较为先进的实验手段,前面的研究已证实琥珀酸具有抗点燃、抗癫痫的作用[2],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点燃现象有关[3],为开发其更多的药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部分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其抗精神分裂症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实验材料

1.1.1动物 Wistar大鼠,♀,体重(180±10) g;昆明种小鼠,体重(18±2) g,♀♂兼用,由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均于实验前置实验室适应环境1周,自由进食、饮水;室温控制在(23±2) ℃,昼夜循环光照;小鼠实验前禁食10 h。实验时保持室内安静

1.1.2药品 琥珀酸succinate(上海试剂一厂),用前溶于生理盐水,调节pH值至6.3。

1.1.3仪器 BENCHmark脑立体定位仪;SEN-3201电子刺激器;SS-102J隔离器(日本光电公司);SMUP-PC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上海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YSD-4型生理药理多用仪(蚌埠无线电二厂)。

1.2 动物实验方法

1.2.1琥珀酸小鼠灌胃的急性毒性测定 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12.0,9.0,6.7,5.0,3.8 g·kg-1。观察7 d,记录各组死亡情况,应用孙氏法计算LD50,并计算95%可信限。

1.2.2琥珀酸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作用 按文献方法[4]制备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用戊巴比妥钠(40 mg·kg-1,ip)麻醉动物,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沿正中皮肤切口1 cm,暴露颅骨及前囟,按照König图谱确定大鼠左右杏仁核,坐标为前囟后3.0 mm,旁开4.8 mm,硬脑膜下8.8 mm,将双极电极插入。双极电极由两根直径为0.25 mm的绝缘无锈镍铬丝扭成,尖端间距约0.25 mm,另一端分别焊接一微型插头;将电极和微型插头用牙托粉固定在颅骨表面。术后连续3 d每日青霉素钠每只10万单位,ip,防止感染。

大鼠术后恢复2周,按文献以恒定电流刺激左侧杏仁核,每日1次。刺激参数为400 μA单相方波,波宽1 ms,频率为60 Hz,持续时间1 s。用四道生物信号微机处理系统(SMUP-PC)测定并记录动物脑电(EEG)变化,记录后放电时程(afterdischarge duration,ADD)和发作强度的Racine’s分级[4]。ADD是指刺激后杏仁核EEG波幅至少为刺激前的两倍和频率在1 Hz以上的放电持续时间;发作强度根据Racine’s法分为5级。连续3次出现V级发作反应即为点燃大鼠(kindled rat),用于下述实验。

将点燃大鼠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为:0.1,0.4,0.8 g·kg-1,30 min后测定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并与给药前比较。

1.3 临床研究对象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年龄18~60岁,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PANSS总分≥60分,PANSS兴奋因子(包括兴奋、敌意、不合作、冲动控制障碍和幻觉行为5条目)分≥15分,且5条中至少有3条为中度及以上。排除患有重大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符合上述标准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1.4 量表

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7],1997年张明园修订版。30个基本项目,按7 级评分, 从1 (无症状) 到7 (极重度) , 依精神病理水平递增排列。每级有具体的工作用评分标准。

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8],国内简称“副反应量表”,由美国NIMH 1973年编制。共33项,每项均需做出严重程度及采取的措施两方面的评定。其中严重程度水平0~4级:0级:无该项症状,1级:极轻或可疑,2级:轻度,3级:中度,4级:重度。采取措施栏分0~6级:分别是不需任何处理,加强观察,予以拮抗药,改变剂量,改变剂量并予以拮抗药,暂停治疗,终止治疗。

1.5 临床研究方法

将上述56例入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培酮合并琥珀酸组(以下简称研究组)2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32.23±14.60)岁,平均住院次数(1.45±0.72)次,平均病程(8.43±3.48)年;利培酮组(以下称对照组)2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3.72±16.71)岁,平均住院次数(1.33±0.65)次,平均病程(7.93±3.02)年。两组间在年龄、住院次数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1周内将利培酮逐渐增量至1~3 mg·d-1,合并使用琥珀酸0.25~0.75 g,在后续治疗中利培酮剂量维持在2~5 mg·d-1。对照组单独使用利培酮治疗,用法同治疗组。观察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ECT,睡眠障碍者合并2 mg氯硝西泮,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合并使用安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末采用PANSS量表评定药物疗效,TESS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1.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琥珀酸小鼠灌胃的急性毒性测定

小鼠灌胃给药后观察7 d,记录各组死亡情况,孙氏改良法计算其LD50值为7.52 g·kg-1,95%可信限为6.30~8.98 g·kg-1,毒性较低。

2.2 琥珀酸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作用

如表1所示,0.1,0.4 g·kg-1剂量琥珀酸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没有影响,0.8 g·kg-1剂量的琥珀酸可缩短点燃大鼠ADD,降低Racine’s分级。

表1 口服琥珀酸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影响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总分、兴奋因子分的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ANSS总分、兴奋因子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间PANSS总分、兴奋因子分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2.4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中不良反应比较

在急性兴奋期内,研究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震颤、静坐不能、视物模糊和头昏,程度多为轻至中度,而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口干、视物模糊、嗜睡和头昏。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嗜睡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中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前期的研究已观察到肠道外给予琥珀酸具有抗惊厥[5]及抑制大鼠化学性戊四唑点燃的作用[4],本研究使用慢性癫痫电刺激点燃动物模型实验的结果同样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说明琥珀酸能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并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有望起到对中枢功能的调节作用。刘艳霞、王蕾等[6]已观察到琥珀酸可增加脑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脑内GABA水平,增强GABA抑制系统功能,降低谷氨酸水平。

中药琥珀含有3%~8%的琥珀酸。琥珀酸广泛存在于海藻、地衣、真菌等中,因有贝类的鲜味又被称为干贝素,加上毒性很小,琥珀酸盐与谷氨酸盐一样被用作食品添加剂[9]。

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高级精神活动(如思维、行为等)的异常,而动物缺乏高级精神活动,因而精神分裂症的动物制药模型是不理想的。人类的很多精神活动和行为具有类似点燃的特点[3],点燃模型是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有用模型。动物实验部分发现琥珀酸具有抑制点燃的作用,说明琥珀酸对大脑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具有治疗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临床研究证实,琥珀酸与利培酮联合用药,PANSS总分和兴奋因子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说明琥珀酸对利培酮有增效作用;TE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琥珀酸有减少减轻利培酮副作用的功用。综上,琥珀酸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减副增效作用。

[1] 金园,岳旺.琥珀酸的药理研究进展[J].药学通报,1983,18(2):36-38.

[2] 章政,李静,聂慧珍,等.干贝素的抗癫痫作用[J].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5, 24(3): 33-35.

[3] 周明,吕占军,岳旺.点燃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189-191.

[4] Yue Wang, Liu Yan-xia, Zang Dong-lian,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succinic acid on chemical kindling and amygdala electrical kindling in rats [J].Acta Pharmacol Sin, 2002, 23(9):847-850.

[5] 章鸣玉,张士善.丁二酸及丁烯二酸几何异构体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 1982,3(1):13-16.

[6] 刘艳霞,王蕾,张健,等.琥珀酸对大鼠化学性点燃和电刺激性点燃的抑制作用[C].第七届中国海洋湖沼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165-170.

[7] 何燕玲,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 及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3-355.

[8]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7-202.

[9] 凌关庭.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09.

猜你喜欢

杏仁核琥珀酸利培
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杏仁核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
针刺联合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MRI测量中国健康成人脑杏仁核体积
简述杏仁核的调控作用
琥珀酸美托洛尔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老年人杏仁核三维形心的坐标界定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磺基琥珀酸酯表面活性剂市场2023年将达4.4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