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必要性

2012-01-04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足迹生命周期温室

刘 明

( 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025)

前 言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CF)是指由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引起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作为计算单位[1]。产品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of a product,CFP)是指某一产品的制造、使用及废弃阶段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从这一定义看,纺织产品碳足迹应包括从原料采集、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废弃各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碳足迹分析是近年来国际上正在深入开展的一种绿色分析方法,它系统地评价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与环境有直接关系,被视为环保指数的风向标。

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是一种对纺织产品“生态”和“绿色”属性的合格评定活动,是以纺织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活动,通过向产品授予相应的认证标志,从而推进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2]。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和推动我国低碳产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纺织生产大国,也是纺织品消费和出口大国。纺织行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行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纺织行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值得业内深度关注。

1 碳足迹认证标准

1.1 国外标准

自2007年起,随着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产品碳足迹认证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标准,影响力较大的标准有PAS 2050[3]、PAS 2060[4]、ISO 14064~14067[5-8]和TS Q 0010[9]。

1.1.1 PAS 2050

由英国能源及气候变化部资助的碳信托公司2008年发布了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PAS 2050使用指南: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目前已有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案例大多以此作为评价依据。该规范及其使用指南用于计算产品和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旨在对其评价要求做出明确规定。认证程序包括碳足迹核算、认证、制定并执行减排计划和发布标签。作为认证标志的碳标签上显示需在2年内完成的减排承诺。目前尚无统一的减排要求。PAS 2050是第一个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估组织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属于公开可获得的文件。根据实践情况,2011年对该规范进行了修改和复审,形成PAS 2050:2011(第二版)。

1.1.2 PAS 2060

PAS 2060:2010《碳中和证明规范》由英国标准协会编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实体,如地区/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公司、协会/社团、家庭、个人,且适用于任何标的,包括活动、产品、服务、建筑、项目、城镇、事件等。

PAS 2050是产品碳足迹的盘查标准,而PAS 2060则是证实碳中和的规范。PAS 2060以现有的ISO 14000系列和PAS 2050为基础,提出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以还原和补偿的方式来实现和实施碳中和的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PAS 2060提出了清晰、一致的碳中和操作规范要求,使碳中和承诺的准确性、可证实性和无误导性得以保证,使购买者可获得更多的知情选择。PAS 2060规定必须包括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承诺,这有利于鼓励组织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碳还原管理。

1.1.3 ISO 14064~14067

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2006年发布了ISO 14064系列温室气体盘查验证标准,作为企业建立内部查证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系统的依据。该标准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在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消减、监测和报告指南性规范”、“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消减、监测和报告指南性规范”和“温室气体声明验证和确认指导规范”。ISO 14064系列标准旨在提供一套透明且可核查的要求,帮助组织量化、监测、报告及核查其温室气体排放或清除,并寻求潜在的减排或增加清除的机会。

ISO 14065是对ISO 14064的补充。ISO 14064为政府和组织提供了能够测量和监控温室气体的减排要求,ISO 14065则为采用ISO 14064或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进行GHG确认和验证的提供规范及指南。

ISO 14066偏重于温室气体审核团队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要求,能与ISO 14065配合使用。

ISO/DIS 14067以PAS 2050为主要参考依据,对产品碳足迹的量化和沟通进行了要求并给出指导意见。标准旨在解决碳足迹计算方法,使碳足迹排放信息具有可比较性。它适用于产品和服务,涉及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1.1.4 TS Q 0010

TS Q 0010:2009《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签的一般性原则》由日本于2009年4月发布,适用于各种产品,涵盖了包括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维持管理、废弃/回收利用在内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以主要活动数据来计算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该标准与PAS 2050在内容和执行步骤上基本一致,其更强调按ISO 14025对产品分类。按规定,产品碳足迹应标示在产品或包装上,原则上每项产品需标示其整个生命周期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碳标签标示制度已在日本形成。

1.2 国内标准

我国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纺织服装企业开展的符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规范认证、生态纺织品认证、有机棉产品认证、GRS产品认证以及ISO 14000认证等,已在碳减排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009年10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宣布将实施产品碳足迹计划,对符合的产品加贴低碳标签。2010年5月,中德低碳产品标准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双方就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的实践和德国气候友好标志标准及认证体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并选定产品制定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准。

2010年我国还启动了低碳产品认证研究项目,进一步研究如何建立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包括碳足迹与低碳产品认证的关系、认证模式、与现有节能认证及能效标识的关系、产品目录等。目前以下技术规范已形成草案:

—— 国家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 产品种类规则制定通则

—— 低碳产品标志

—— 低碳产品评价通则

—— 低碳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纺织品

我国香港地区已经推出低碳制造计划(LCMP),旨在减少珠三角地区厂房的碳排放量。台湾地区则推出了一种显示碳足迹数值的碳标签,其核算准则暂为台湾环保署推出的“碳足迹计算准则”,国际标准ISO 14067发布后将取而代之。

2 碳足迹认证现状

2.1 碳足迹认证的两大理念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进行碳足迹分析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采用。LCA是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LCA是针对产品的工艺或服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综合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价,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找到改善环境影响的办法并利用该办法[10]。根据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涵盖阶段和每个阶段影响因素的不同,该方法可分为B2B(business-to-business)和B2C(business-to-consumer)两大理念。

B2B:评价内容包括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分销和运输直到一个新的组织(客户所在地),即“从摇篮到大门”。

B2C:评价内容包括从原料采集、产品生产、运输配送、消费使用、废弃或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即“从摇篮到坟墓”。在计算B2C产品碳足迹时,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生命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洗涤方式和洗涤剂也各不相同,故此通常B2C产品碳足迹计算难度更大。

2.2 碳足迹认证的表现形式

碳标签(Carbon Label),也称碳足迹标签,是将产品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运输配送、消费使用到废弃或回收利用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或下游企业)产品碳足迹信息的一种认证标志[1]。

目前不同国家推出的碳标签表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可大致分为低碳标签、碳得分标签和碳等级标签3种类型[11]。低碳标签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表示产品具有较低的碳足迹,如瑞士Climatop、德国Product Carbon Footprint。碳得分标签则是将碳足迹量化,标明产品具体的碳足迹数值,如英国Carbon Reduction Label、日本Japan carbon Label。碳等级标签则是公布该产品的碳排放在行业同类产品中的水平或等级,如美国的Climate Conscious Carbon Label、中国香港的LCMP。

2.3 碳足迹认证的问题

目前,通过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多为环境意识和经济实力均较强的企业。认证产品的对象较为单一,主要为有机棉和回收棉T恤等。这主要是因为该类产品在原料采集阶段计算准则较明确,其生产工序又较为简单,从而保证了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核算成本。

按现有技术,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从单一产品认证扩展到其它较为复杂的纺织品,尚有一定难度。纺织纤维原料种类较多,在获取阶段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计算难度较大,需要业内进一步研讨。

3 碳足迹认证是发展方向

3.1 顺应国际趋势,保障贸易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上产品碳足迹认证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达国家开始推行产品碳足迹认证制度,碳标签也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流行,许多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条件。随着“碳足迹”概念在各国的推广,将有更多国家和企业对产品进行碳足迹标识。可以预见,计算碳足迹、贴上碳标签已成为大势所趋,产品碳足迹将成为下一轮国际贸易壁垒的核心。作为纺织出口大国,我国亟待加强对产品碳足迹认证的管理意识。只有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有效应对下一轮国际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纺织外贸的持续发展。

3.2 强化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作出了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承诺,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低碳经济建设时期。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据统计,印染污水居全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5位,并且污染重、处理难、回用率低。在能源消耗方面,化纤产业总耗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30%。

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强化,纺织企业面临的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作为环境污染大户,纺织行业积极推广产品碳足迹认证是一种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3.3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希望产品通过采用碳标识的手段,满足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产品碳足迹认证,可为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提供社会责任的参考指标,在引导消费的同时,促进产品生命周期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产品碳足迹认证有利于以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评价替代产品的配置、来源、生产方法、原料挑选和供应商选择。销售商可以此来调整产品的原料、加工办法及装备水平等,优化产品结构,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推动低碳产品市场发展。

4 我国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建议

4.1 控制认证程序,规范监督管理

从认证市场来看,我国纺织产品尚属自愿性认证,加之企业对认证机构资质了解不够和市场监督不力,一些机构趁机进行非法认证,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从国内产品认证现状来看,不同认证机构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作为管理部门,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需加大对认证机构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的资格审查力度,对授权机构的认证管理办法及认证标志进行备案并监督管理。同时,鼓励公众对碳足迹认证产品和其认证机构进行监督。

认证机构须深入探究并掌握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核心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证程序和管理办法。认证机构受理认证申请后,需指导企业准备相关备审材料,经分析审查后,重点开展:(1)对申请认证产品现场抽样,并委托第三方公正检验实验室出具检验报告;(2)现场检查,形成工厂检查报告;(3)环境影响情况调查和评估,委托定点监测机构评估认证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出具监测报告。依据以上结论撰写评价报告,连同企业的产品减排承诺等内容提交本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查,做出技术评价。对合格的产品颁发经CNCA监管的认证证书并授权使用相应的认证标志,对未达到技术要求的产品,则需限期整改并重新启动受理申请后的各项程序。产品认证后,认证机构负责对认证产品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以确保碳足迹满足认证的要求,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4.2 加大政府引导,强化推动作用

目前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形成合理的碳排放计算方案,在数据建模的基础上,有必要在国内开展试点工作。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试行产品碳足迹认证,为全面推广碳足迹认证提供经验和范本。

从国外经验看,产品碳足迹认证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议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政策支持,如经济激励、税金减免、资金补助、贴息贷款、帮助开拓市场等。这些可充分借鉴我国家电产品节能补贴等经验,为纺织产品碳足迹认证提供政策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活动。

4.3 精确碳足迹计算,满足认证要求

碳足迹的精确计算是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核心环节,建议做好如下方面:(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涵盖阶段和每个阶段影响因素建立进程图,准确指导整个计算过程。(2)确定边界和优先事项,明确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如生命周期、输入和输出等,关键是要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3)做好活动水平数据和转化因子数据收集。物料的输入和输出、能源使用、运输等活动水平数据可由供应链直接测量或通过同类过程评价或通用测量得到。(4)建立“质量平衡”方程,以确保定义在评价系统边界内的输入、输出和废物流均被计入且达到“输入=输出+积累”,并充分考虑每个子系统的影响要素。(5)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是一项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要优化计算模型,细化每一步计算过程,合理选择数据类型,提高数据采集质量,以降低其不确定性[2]。

4.4 紧跟国际趋势,推进全球互认

在全球变暖及环境不断恶化的压力下,发展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是大势所趋。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发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方法和标签体系不尽相同,但碳足迹评价准则均以生命周期评价(LCA)为基础,技术依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国际标准的施行和各国在产品碳足迹认证方法方面的协调与融合,产品碳足迹认证及标签体系也将趋于一致,这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我国认证机构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密切联系,并争取达成互认协议,实现其授权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在相关国家和地区互认,即“一次认证,全球认可”,促进我国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 结语

产品碳足迹认证,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未来产品出口的绿色通行证。从研究与应用方面看,产品碳足迹认证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各国开始要求碳标识和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增强,建立国际通行的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广产品碳足迹认证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纺织行业应加快出台相关认证标准,并尽快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

[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OL].

[2] 刘玮,申黎明. 基于产品碳足迹的秸秆家具绿色评价方法研究[J]. 制造业自动化,2012(3):80-83.

[3]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PAS 2050:2008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 UK: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8.

[4]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PAS 2060:2010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S]. UK: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10.

[5] Technical Committee ISO/TC 207. ISO 14064:2006 Greenhouse gases[S].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06.

[6] Technical Committee ISO/TC 207. ISO 14065:2007 Greenhouse gases - Requirements for greenhouse gas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bodies for use in accreditation or other forms of recognition[S].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07.

[7] Technical Committee ISO/TC 207. ISO 14066:2011 Greenhouse gases - Competence requirements for greenhouse gas validation teams and verification teams[S].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11.

[8] Technical Committee ISO/TC 207/SC 7. ISO/DIS 14067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S].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11.

[9] 蒋婷. 碳足迹评价标准概述[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11):15-18.

[10] 郭淼,吴晓玲. 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初探[J]. 纺织导报,2003(1):70-73.

[11] 黄瑞,孙庆智,吴雄英,等. 低碳认证与纺织服装业[J]. 印染,2011(14):40-44.

猜你喜欢

足迹生命周期温室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成长足迹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