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

2011-12-31易正兰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物流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校企

易正兰(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0 引 言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物流与区域经济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区域经济对物流具有拉动作用,而物流对区域经济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物流需求的旺盛,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大学看到了这样的机遇,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对教育部2000年开始连续9年的相关文件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9年,物流专业可以招生的专业院校数共有279所,其中,可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为232所,所占比重约为83%,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有47所约占17%[1]。培养人才的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办学定位是有所差异的。当前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本科层次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一般性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初级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业务要求和适应未来进一步发展成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的阶段及形式分析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分两个阶段,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阶段。

1.1 专业课程教学阶段的实训

专业课程教学阶段的实训是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从理论教学中获得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意识的应用到实践之中,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形式包括:第一,课内实践教学;第二,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第三,专业设计。前两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穿插进行,目的是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通过校内试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以及管理活动的感官认识,增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将实用的物流管理软件应用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直观快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岗位上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物流构成要素及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专业设计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毕业实训

毕业实习阶段是在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之后,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阶段的实训。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实际岗位的操作训练,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和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管理,与学生就业的岗位相结合,实行顶岗实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开展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2.1 完善物流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实训环节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针对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特点,先要解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条件开设专业课程,有些学校甚至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设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市场和物流业的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应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原有物流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设置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例如根据社会对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诸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更具专业性的课程。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

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紧密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例如对刚进入第三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主要是进行认知训练,通过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参观等,认识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操作环节;进入高年级阶段进行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可进行生产实习,就是在实训时能够参与物流管理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了课程实习阶段进入毕业实习的学生可以到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2 加强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

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和校外实践要求编写专门的教材和讲义。可以通过建立教材建设基金,鼓励和组织物流行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体现岗位(群)的针对性、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编写校内实践课程教材和校外实践教学讲义。

在师资培养方面,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派教师进修、企业培训。另外,教师带队到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的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理论难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二是外聘教师,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高校应逐渐打破封闭办学的状态,充分利用校外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

2.3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

(1)校内实验室建设。建设具有与物流实践教学相关的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中心和建设安装具有第三方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软件系统的模拟室,将物流管理置于一个更真实的情境之中,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节,能更好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实现物流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接轨。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在合理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与校外企业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形成紧密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是要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可以选择坐落在物流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业特点突出的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选择合作伙伴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而要重视质量。选择那些具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和具有很强的市场效应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习质量,保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

二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一,要本着“双赢”原则,与实训单位展开长期合作,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内在驱动因素。校企双方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认识到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利益。一般来讲,校方利益有以下几点:有利于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高校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实现对学生的实训,有利于节约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有效解决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企业的实习环境就是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了学生就业之后在企业的磨合期。而企业通过参与合作教育,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能够获得满意合格的人才,同时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和职工培训的成本;企业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优质人才、智力资源;与高校开展项目咨询的合作,借助高校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在物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第二,实行规范化管理。规范管理是长期合作的保障。校企双方的责、权、利以协议书的方式进行规范。双方应信守承诺,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各项条款。第三,开展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内容。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将其作为实习场所的传统观念,校企双方应该在更广、更深的区域里寻求合作,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为纽带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如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等。这样,将很好地促进校企间的互动,有利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另外,通过进行专项投资、双方经常性的沟通、互派人员等方式也可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关系的发展。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关高峰.高效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28-129.

[3]吴义生.应用性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94-96.

[4]陈国华.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0(11):92-9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校企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