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航天年”给我们的启示

2011-12-31

太空探索 2011年7期
关键词:加加林宇航纪念活动

□ 胡 杨

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0年纪念日已渐行渐远,但有关纪念活动却仍始终未曾间断。仅仅是在我们身边,在俄罗斯驻华使馆、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驻华代表处等机构的促成下,便相继有多名俄罗斯现役及退役航天员出现,进行友好交流活动:

——3月下旬,为期一周的“中俄航天集邮文化周”上,出现了俄罗斯航天员帕达尔卡的身影。

——4月20日,前苏联航天员科瓦廖诺克现身北京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与北京航天中学的师生座谈。

——5月12日,俄罗斯航天员隆恰科夫、苏拉叶夫先是在中国科技馆参加“纪念人类太空飞行50周年图片展”开幕式并为青少年作报告,接着又前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天专家进行座谈、交流……

为纪念尤里·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颁布政令,宣布2011年为“俄罗斯航天年”。依据这一政令,俄罗斯政府在年初对全年的纪念活动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并要求各驻外使馆在驻在国境内组织图片展、讲座、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此后,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俄罗斯境内外全面展开。4月7日,根据俄罗斯提议,第65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特别会议并通过决议,自今年起每年的4月12日被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而4月12日前后,遍布全球的纪念活动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其实,从1961年起,4月12日就一直是苏联和俄罗斯的“宇航节”。苏联解体后,苏联时期的许多节日或被取消或被冠以新名称,但“宇航节”的时间和名字却从未被改动过。

无论是“航天年”,还是“航天日”、“宇航节”,其中透露的信息值得我们思考。

俄罗斯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举办这一系列纪念活动并将之贯穿全年?想来无非是出于以下几个目的;其一,宣示俄罗斯在航天领域保持强国地位的决心;其二,大力宣传俄罗斯航天成就,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其三,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激发他们未来投身航天事业的兴趣。目前看来,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借助加加林上天50周年的契机,设立“航天年”、“航天日”,无论对于促进俄罗斯航天发展,还是提高全人类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度,都是有益的。而从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今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将迎来创建55周年纪念日。5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当年并不雄厚的国力独立自主地奠定了航天工业基础,并通过50多年的奋斗跻身航天大国行列。其成就来之不易,其历程更是可歌可泣。但是令人稍感遗憾的是,除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一些重大发射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外,平常的日子,航天更多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除了航天从业者之外,没有多少人去关注。

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养在深闺人未识”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一方面,航天人既要埋头苦干,也要会“吆喝”、多“吆喝”,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度,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国家也应加大对航天的宣传力度。其实,宣传并不仅限于在媒体上大做文章,设立一个诸如“航天日”、“航天节”之类的法定“纪念日”,效果或许更好。

航天是国家战略性行业,承担着富国强军的使命,同时也是极好的科学普及之源。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教育,是航天强国的一致做法。大约10年前,笔者有幸去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便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那里参观,而其中绝大部分设施都对参观者开放。利用一切机会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航天、热爱航天,表面上看是宣传航天,实际上提升的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是国家的未来。

近几年,曾有各方人士呼吁设立国家“航天节”或“航天日”。在中国航天史上,这样的日子并不难找,例如,以中国航天创建纪念日的10月8日,或者以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6日作为这一纪念日,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俄罗斯航天年”及“国际载人航天日”的设立提示我们,现在,或许到了郑重考虑采纳这些建议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加加林宇航纪念活动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简则
狼蛛
加加林:太空归来以后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50岁
太空,你好(历史老照片)
2016年中国宇航发射将首超20次
受邀者 安倍晋三
太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