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汉族移民考

2011-12-27李守雷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总人口人口普查垦区

李守雷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汉族移民考

李守雷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汉人从明清时期就开始踏上西双版纳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从此之后,官、商、兵来此者络绎不绝。查考汉族移民西双版纳的历史,其迁移状况因历史环境的差异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以迁移原因、迁移数量、迁移方式的不同,可将西双版纳的汉族移民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进行论述。通过历史陈述,梳理汉族迁移至西双版纳的脉络,了解西双版纳汉族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格局,为本课题的深入奠定基础。

西双版纳;汉族;移民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西双版纳汉族移民初具规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迁居西双版纳的汉人主要是出仕任官的官员、戍守边疆的士兵和趋利经营的商人,史称“三音”。这段时间移居西双版纳的“三音”人员的具体数目已无从查起,但其移居的历史脉络却可从文献书籍中略知一二。

首先,顺应西双版纳行政建制的演变,来此任官的汉族官员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元三十年(1293),朝廷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委土酋胡念为总管,是为西双版纳土司制度的开始。从此之后,西双版纳正式纳入中央管辖。雍正时期,开始“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七月,置普洱府,在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设流官,设同知、经历各1员,设攸乐同知1员,游击1员,勐乌、整董设盐课大使1员,隶普洱府管辖。[1]17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置宁洱县,普藤、勐旺、整董、勐乌、乌得、竜得、等角划隶宁洱县。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及攸乐等地,攸乐同知移往思茅。[1]18遮顶之乱后,澜沧江以西版纳开始设流官。宣统三年六月,时任思茅厅兼副营务处的黎肇元赴勐遮办理平叛善后,督办改流事宜。中华民国元年(1912)7月,思茅厅兼副营处务柯树勋,呈《治边十二陈》,主张“设流不改土”,拟实行“汉官管土官,土官管土民”的政策,获准。[1]99中华民国2年(1913)9月,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下设8个区行政分局,各委派委员1人。[1]25

其次,南宋时期,帕雅真建立“景陇王国”,设有军事职官,但无专门军事机构。元、明、清时期所置彻里军民总管府、车里军民宣慰司都为军政一体的机构。清代由绿营驻守西双版纳,属于清军正规军。雍正三年,以普威营守备1员带兵350名,驻防茶山。雍正五年四月,移茶山守备1员驻镇沅,改设茶山千总1员,带兵200名防守。雍正七年(1729)七月,普洱镇右营分防攸乐、思茅、曼桑、勐养、倚邦、曼林、勐乌、整董、勐旺等地。[1]17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任荆州将军雅朗阿、总兵喀木齐布带兵3500名驻九龙江(车里)拒缅敌。[1]19嘉庆、道光年间,国力式微,临近的缅甸、暹罗觊觎我西双版纳领土,常挑起当地土著头人纷争,引发军事叛乱,借此出兵干涉我国内政,夺取我国领土。清政府多次出兵,并调集当地武装镇压叛乱,抵御外侵,戍边到此汉族军队也不在少数。道光三十年(1850)四月,刀准臣余党勾结茶山头目,纠众攻普藤、勐旺等地。政府调兵镇压,八月剿灭,增设讯卡,驻兵戍守。[1]20宣统二年(1910)八月,平定顶真之乱,留第五营驻守勐遮、景真。民国时期,曾驻扎西双版纳的中央军有陆军第五十五、四十九、九十三师以及军统参谋团。[1]1037

再次,汉商较早进入西双版纳经营茶叶生意,并做商业贸易。乾隆年间,滇南石屏汉族商人进入西双版纳易武、倚邦等地经营茶叶;嘉庆年间,腾越商人来到勐海、勐遮等地建立商号,经营茶叶;中甸、德庆的藏族商队也来到西双版纳购进茶叶,销往西康、西藏地区。这一时期,茶叶贸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乾隆进士檀萃辑所著《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1]19但风云变幻,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提高茶税,茶农无利可图,茶叶产量下降。到了民国时期(1930—1938),云南省政府对茶叶课以重税,每公斤茶叶收税从3元提高到8元。再加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疾病引起的人口锐减,易武、倚邦地区茶叶贸易衰落,商业萧条。茶叶市场也逐渐转移到以勐海为中心的西双版纳西部地区。但勐海地区经历了1935至1939年的鼎盛时期,后因日本轰炸我边境地区并截断商道,“人走茶凉”,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再次吹绿西双版纳的茶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西双版纳的汉族移民已初具规模。在云南省民政厅1944年编写的《思普沿边开发方案》中,对西双版纳的民族构成已有记载:“十二版纳人口总计约十八万余,以摆夷为主要土著”。当时统计了人口,车里县总人口为27831人,汉人为680人;佛海县总人口为23536人,汉人为1824人;南峤县总人口为26180人,汉人为1711人(包括回民74人)。“汉人在三县境中,其百分比仅及百分之五”[1]372(5.4%)。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西双版纳汉族移民奠定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出于巩固地方政权、加强边疆建设、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目的,陆续采取了向西双版纳选派干部,分配安置大中专毕业生,迁移内地民众等一系列措施。到改革开放前,西双版纳的汉族移民已有相当规模,并形成基本的分布格局。由于这一系列移民都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有稳定的生活保障。所以除了因政治运动来此的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在政策落实后陆续返城外,大部分移民都安顿定居下来。

第一,干部系列汉族移民。先是边纵人员和南下干部。1949年6至9月,中共思普地委边纵九支队先后派地下党员、边纵干部组成武工队、民工团计147人到车里、佛海、南峤、镇越4县,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宣传发动工作。1950年2月,中共宁洱地委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144人,分配到车佛南地区县、区两级党政及公安部门,担任主要领导。1951年后,国家先后从内地动员财税、贸易、农林茶、医科等大批经过培训的支边干部741人及省民族工作队第二大队200多人,到西双版纳工作。1954年2月,中共思茅地委从地直机关及思茅、普洱两县抽调494名干部到西双版纳工作。其次,分配到西双版纳的大专毕业生多数为汉族学子。他们服从国家分配,把边疆当家园,呵护建设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最后,部分军人在西双版纳就地转业,被安置到地方各部门,继续为边疆人民服务。[1]808

第二,农垦系统的汉族移民。西双版纳有10个国有县级农场,65个分场,896个生产队。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农场共有人口161182人,其中汉族为111954人,占农场总人口的69.5%。[2]先是部队转业军人创建了第一批农场,也成为农场的第一批员工。195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军三十七师、三十九师及军直机关共1697人集体复员至勐遮坝创办黎明农场。1958年分别来自十三军三十七师、三十九师、曲靖军分区、玉溪军分区、昆明步兵学校的转业、下放军官1100余人及思茅军分区退伍军人210人到达垦区。此后,垦区陆续接纳了几批退伍、复员战士。至1959年,来自部队的垦区职工总数达3307人,占职工总数的33%。80年代以后,垦区每年也会零星接收安置部分退伍军人。其次,1956年华南垦区抽调办场骨干支援云南,共116人到达西双版纳农场。再次,1958年省级机关下放干部531人、思茅地专机关下放干部278人到垦区接收改造,后又相继回城工作。还有,来到农场的各地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1956年至1963年,各大农场共接受安置昆明市知识青年、社会青年2046人。1965年垦区接收安置1500余名来自重庆的学生青年。这些人员多数扎根农场,默默为建设边疆贡献力量。1968年东风农场接收安置首批北京知青55人,勐腊农场接收安置首批上海知青。至1972年,垦区先后安置了京、沪、昆、渝四市知青10余批,总计52941人,另有其他城市的知青353人。文革后,知青多数陆续返城。到1993年,垦区尚有知青1170人。还有,国家统一分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场工作,多数担任文职或管理工作。最后,大量内地农村人口迁移到西双版纳农场。1960年,西双版纳各农场共接受安置来自湖南醴陵、祁东2县支边青年21939人。另有数千名湘籍农村青年自行到垦区谋职,直至文革后期才陆续在垦区落户。1979年,在知青返城、农垦招工期间,又有一批湘籍农村青年投亲靠友在垦区就职落户。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驻扎或一直坚守在西双版纳的军队包括野战部队、边防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野战部队大部分或换防它地,或在精简整编中撤销、改编,但西双版纳也留下了他们可爱的身影。边防部队多数以自己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在1974年改制中,现役军人撤离,兵团改为农场。[1]1035

以1953年西双版纳成立自治机关时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准。通过比较分析历次人口普查中西双版纳汉族的人口变化,就可清楚明了汉族移民的历史过程。1953年,西双版纳州总人口为227853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4726人,占总人口的6.46%。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西双版纳总人口为363544人,其中汉族人口为83109人,占总人口的22.9%。汉族人口比1953年增加了68383人,人口比例增长了16.44%。这时期汉族人口增加数量大,人口所占比例显著增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西双版纳总人口为646445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85864人,占总人口的28.8%。相比1964年,人口所占比例增长不明显(5.9%),但人口增加了102755人。[1]372这时汉族人口增长如此之大,而所占比例增长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这时期西双版纳的少民族人口都成倍增长。除了少数民族自身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移到西双版纳的第一批汉族移民多数找当地少数民族姑娘结婚,这时正好进入生育期。因我国注重照顾少数民族的民族优惠政策,所以族际通婚生育的子儿更倾向于申报少数民族户口。所以在少数民族增长的人口中也包含了部分“隐性”的汉族人口。

三 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汉族移民锦上添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放开搞活的经济战略,逐步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西双版纳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伴随着商品、资金流通的加快,人员流动也空前频繁起来。来此经商打工、投亲靠友、生活婚嫁、工作就业者比比皆是,但最后能定居于此的比例相对较低。汉族大多居住在城镇街市和各大农场,但散落在各个村落经营店铺、上门入婿的汉族也比较普遍。汉族已经遍布西双版纳的各个角落。

表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迁入西双版纳的人口数量及其原因[3]

表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迁入西双版纳的人口数量及其原因[4]208

首先,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统计数据,明晰迁入西双版纳的人口数量及其原因。

两次人口普查迁移原因前四位没有太大变动,包括务工经商、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婚姻迁入,并占了绝大比例(1990年为85%,2000年为79.2%)。所以按照先前的标准分类,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的汉族移民主要属于经济原因移民和民间移民。而先前占主要部分的国家移民或公职人员移民已不是“主力军”,比如工作调动、分配录用、退休退职(1990年为8.2%,2000年为6.2%)。这主要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下推动人口迁移原因差别的表现。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历次人口普查中西双版纳汉族的人口变化,就可清楚了解汉族移民的状况。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西双版纳总人口为796352人,其中汉族人口为201417人,占总人口的25.3%。[1]372汉族人口比1982年增加了15553人,人口比例增长了-3.5%。这时,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大部分返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汉族人口的迁入。再按民族分析,这段时间各个民族人口都有增长,但傣族(-0.9%)和汉族的人口比例都是负增长,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却表现为正增长,如哈尼族(1.8%)、拉祜族(0.67%)、彝族(1.49%)、基诺族(0.4%)、白族(0.2%)、苗族(0.16%)等。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三条。第一,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西双版纳的山地民族摆脱了吃返销粮的贫困状态,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再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山地民族的人口在这阶段增长显著。第二,汉族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后,子女普遍改报和新申报为少数民族户口,也助推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第三,外地少数民族也持续迁入西双版纳,寻求生存空间,如白族、哈尼族、彝族等等。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西双版纳共有人口993391人,其中汉族人口为289181人,占总人口的29.11%。[4]5相比1990年,汉族人口增加了87764人,人口所占比例增长了3.81%。这一时期汉族人口所占比重再次提升,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汉族在西双版纳经商务工者、工作分配者等等络绎不绝,成为新移民的主要增长点。这一趋势延续至今。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西双版纳汉族人口(340431人)超过了当地主体少数民族——傣族人口(316151人),一跃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群体。汉族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上册[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2001.

[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37.

[3]西双版纳州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B].1990:41.

[4]西双版纳州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双版纳州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B].2000.

A Research of Han Immigration in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 Shou-lei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ghong 666100, China)

Han began to set foot on this piece of Xishuangbanna, mysterious and fertile land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nce then, government, business, soldiers who came to the Station without a break. Traced the history of Han immigrants in Xishuangbanna, the migration posi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fferences in the environment has a strong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The history can be divided to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basis of the reason,the number of immigration and the different ways of migration in Xishuangbanna. Finding out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Han immigrants to Xishuangbanna through stating the history and combing the context of the migration, settle in-depth basis for the subject.

Xishuangbanna; Han; Immigrants

C,912.5

A

1008-9128(2011)06-0023-03

2011-09-18

李守雷(198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责任编辑 张灿邦]

猜你喜欢

总人口人口普查垦区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学问多
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14.2亿人左右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人口普查由谁首创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
全美亚洲人群最多的城市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
伊犁垦区高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