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1-12-27杨文安胡发稳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教养惩罚贫困地区

樊 洁 ,杨文安,胡发稳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樊 洁 ,杨文安,胡发稳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云南省贫困地区的6所农村中学的51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因素的影响小,表现为在母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4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级的学生感知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感受到较多的负性父母教养方式.

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

父母教养方式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9世纪末,西方学者弗洛伊德从教养角色上对教养方式进行划分,认为父亲和母亲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在教养类型上加以区分,将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这是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他们的探索为后来教养类型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思想[2].美国学者西蒙兹(P.M.Symonds)从教养态度上进行探究,把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使教养方式向着更具体分化的层次发展[3].这些早期研究为后续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考查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有益指导.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教养方式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考查,既关注父母的教养行为,也关注子女行为与父母教养行为的关联性.虽然已有研究涉及了各类青少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题,但发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的父母教养问题.本研究基于区域文化视角,以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为例,考察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为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家庭环境提供实践指导,也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和学习辅导提供素材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了云南省贫困地区的6所农村中学的510名学生.发放问卷51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回收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达为98.24%,年龄为12~18岁,平均年龄为14.79±1.26岁,其中男生213名,女生288名;初一241人,初二199人,高二47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4],该量表有18个项目,包括51种教养行为.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到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为75个项目,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为4点量表,即“1-4”记分,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等级,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一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63-0.82.该量表后来被许多研究者引用,均取得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它适用于任何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其范围十分广泛.

1.3 程序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及时收回.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贫困地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性别差异

表1 贫困地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性别差异比较(M±SD)

表1显示,在母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两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其余因子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从各因子平均值看,男生的得分普遍高于女生.

2.2.贫困地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表2 贫困地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年级差异比较(M±SD)

表2显示除了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9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 初一年级在父、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年级;高二年级在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低于显著初二年级;初一年级在父、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初二年级在父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年级,以上因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两个因子上,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这与王志梅和李沛、胡利人等的研究情况基本一致[5—6].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可能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教养行为,这也符合中国严父慈母的传统形象.另外,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男尊女卑”的性别意识较浓,整个家庭未来主要寄希望于男孩,盼望他们能“跳农门”,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摆脱当前农村所面临的艰难困境.在管教男孩时,往往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倾向,一方面,父亲为了体现家长权威,会采取“棍棒式”的教育,粗暴拒绝否认、严厉惩罚,更多的表现出负性情感;另一方面,母亲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的束缚,对男孩有更多的关注和偏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与已有的研究较为一致[5].此外,从心理的性别特征看,男孩比女孩更粗心、好动、淘气、攻击性强,容易出意外事故,通常与父母的要求相违背,自然感受到的教养方式较为消极.对于女孩而言, 性格较柔弱、乖巧和温顺,比较顺从、文静、随和,这些性格特征容易得到父母的肯定,且与父母期望相一致,故可能体验到较少的父母负性教养方式.

3.2 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

研究表明,除了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9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说,初二学生感受到的父母负性教养方式比较多些.这是因为初二是青春期转变的敏感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面临一系列心理矛盾危机[7-8].一方面伴随成人感产生,加剧了学生生理与心理需求上的矛盾冲突,体现为对父母言行举止的全面抗拒,在各种场合急于表现自我,使学生表现出异常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没能及时觉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冲突.此外,从学习阶段特征看,初二是学习发展的转折期,学生逐渐产生了升学压力意识,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感知和判断.

初一感受到的教养方式好于初二,略差于高二时期.这是因为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上对父母还有很强的依赖性,受制于父母的束缚、限制,表现出较少的逆反心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到高中后,随着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身心发展更加和谐,学会了对父母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父母亲对于子女的管教和束缚也会渐渐放松,也不再过度保护,往往只会在关键时刻体现关心和帮助.另外,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和家庭经济的压力,父亲经常外出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与孩子接触和交流的时间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有了时间、空间、以及情感上的距离,对孩子的教养因为忙于经济奔波显得相对简单而粗糙.相对而言,母亲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要比父亲多,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对孩子的成长及影响较为深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因素的影响小,表现为在母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4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学生感知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感受到较多的负性父母教养方式.

4.2 建议

4.2.1 父母要逐步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是贫困地区,父母应该适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首先要建立平等的沟通平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母亲来说,要少一些对男孩子的偏爱,多一些对女孩的关心和呵护;对于父亲来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特别是对男孩子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出错时要给予正确的教育指导,避免过多的严厉惩罚、拒绝和否认;此外父亲要更多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由于经济和社会压力,父亲经常外出,孩子长期缺少父爱,事实证明,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为了孩子,父亲最好不要长时间离开家里”.其次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特别是初二阶段,由于成人感的增强,心理矛盾加剧,这时应给孩子更多自主权,不过多干涉孩子;要主动与孩子沟通,给予其合理的情感疏导,让孩子体验到更多亲情的关怀.最后,父母要培养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在学业成绩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少一些偏爱和惩罚严厉,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型家庭氛围.总之,父母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现代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提高和完善父母教养方式.

4.2.2 学校要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农村学校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尊重和理解父母,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引导其将生活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倡导男女平等,对父母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方面进行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学业上要给予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在心理上教师要与学生结成帮扶机制,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发展误区.

4.2.3 社会要给予帮助和支持,建立帮扶机制

首先,社会要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让贫困农村尽快脱贫致富,最终使农民能真正富裕起来,能够进行更多教育投资.其次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在广大贫困农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父母接受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养方式.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充分结合起来,才可能打破各自的发展局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家庭、学校、学生个体三者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广大贫困地区的家长能够接受更新更好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养方式,促使孩子健康发展.

[1] 戴丽,尹厚平,葛明贵.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9):35-36.

[2] 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4-25.

[3] 谢言梅.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11):81-84.

[4] 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 ,1993 :122-129.

[5] 李沛,胡利人.青年个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0,21(3): 178-179.

[6] 吴国杰,吴丽丽,彭静.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41-43.

[7]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2-407.

[8]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352-380.

The Investigation o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for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Impoverished Rural Area

FAN Jie YANG Wen-an HU Fa-wen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 China)

The Rating Scales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be used to test the 510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The result shows (1)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impoverished rural area isn’t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 of gender; it is performed on the severe punishment and the favoritism by mother, and the severe punishment and the rejection by father.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on these 4 factor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2) The sensibl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has distinct difference.The students of grade two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eel more negativ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impoverished area;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G44

A

1008-9128(2011)04-0102-04

2011-06-10

云南省家庭教育“十一五”研究重点课题(09YNJJZD03).

樊洁(1965-),女(彝族),云南开远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和民族心理.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教养惩罚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神的惩罚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Jokes笑话
教养方程式
惩罚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