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迷失

2011-12-24张道刚

决策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都市定位发展

■张道刚

是产业为城市服务,还是城市为产业服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城市的决策者。但凡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而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

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时也要辩证地去看。这就好比一场赛跑,跑在最前面的未必是第一,跑在最后面的也未必是倒数。试想,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裁判吹响集体往后转的哨声,那将出现怎样的情形?

当然,这些倒数的城市不是不想疾步快跑,而是难能可贵地坚持了固有的特色和生态的保护,坚持了适合自己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看似跑慢了,但它拥有的自然禀赋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丝毫不亚于先发城市。

前不久,有媒体将“油罐爆炸、化工厂泄漏、拆除凤鸣街老建筑、被国家园林城市除名”等频频出现的关键词,授予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海滨明星城市——大连。这个曾经与足球、时装联系在一起的浪漫之都为何落得如此境地?媒体将此归结为“大大连”的迷失。从最初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到“大大连”的高歌猛进;从口岸与环境的两大优势到PX项目的一意孤行,这个城市在战略取向和产业定位上与自身的特质渐行渐远。

就城市发展方向的迷失而言,大连不是孤例。有人总结,近30年,珠海“在自恋中迷失”。从最初的旅游兴市到后来的港口立市,珠海的城市定位几经周折,不仅错失了第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折射出珠海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的苦心。为此困惑的还有南京。近年来,这座城市的管理者面临的一个焦虑是,在产业战略和城市规划的频频变动调整下,南京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差距不降反升。有专家认为,虽坐拥丰厚的产业基础、文化和科教资源,但南京一直迷失了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相比之下,无锡要幸运得多。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前,无锡一度迷失方向,成为一个发展牺牲环境的“负面”样本。为此,无锡摒弃传统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如物联网及新能源,如今这些产业在国内的地位举足轻重,一跃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头羊之一。

在过去十多年城市化浪潮推动下,区域间的竞争演变为中心城市乃至城市群的竞争,做大中心城市成了地级以上城市的不二选择。在上个5年,提法较多的是国际化大都市。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当时全国有183个城市声称要建立国际大都市,而国际范围内可称为全球化城市、国际都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数目,不过49个。有些城市连“国际大都市”的概念还没有弄明白,动辄要建国际大都市。殊不知,国际大都市的概念是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其全球的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将超过国家的范畴,是世界经济市场中的控制点。

相比上一轮的城市大跃进,这一轮的城市扩张要理性得多。在未来5年,虽然三线以上城市大多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国中心城市,城市首位产业选择大多为机械之都、光伏之城、家电基地、汽车中心等,但城市定位雷同、产业同质化,甚至像大连PX项目急功近利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城市发展,不仅在城市定位上避免盲目定位、随意定位、独断定位、跟风定位的弊端,还要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培育首位产业,构筑强势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皖南小城池州近年来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的战略,虽然经济总量靠后,但过去人们认为的劣势正在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依托生态竟然培育出“首位产业”——“中华芯都”集成电路产业园。这个总投资达100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半导体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上下游产值将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而投资商之所以选择这里,看重的恰恰是池州境内处处青山绿水,空气质量优良,非常适合发展对空气清洁度、地表水洁净度等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电子信息产业。

由此可见,是产业为城市服务,还是城市为产业服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城市的决策者。但凡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而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这对于城市战略定位和产业选择来说,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大都市定位发展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