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

2011-12-24许晓珺陈青萍

理论导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预警机制

许晓珺,陈青萍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

许晓珺,陈青萍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是以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为研究焦点,以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信息采集机制、警级分析机制、应激人员辅导机制为技术手段而构建的一套效应机制。其目的是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心理学支持。

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应激;社会预警机制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以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大幅提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恶性应激事件逐年递增。社会恶性应激事件是指人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对一些事件采取了极端错误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对社会的不良后果。2010年,我国社会恶性应激事件频发:3月,福建省南平市9名小学生被杀;4月,江苏省泰兴市4名幼儿被杀;5月,陕西省南郑县7名儿童被杀;6月,湖南省永州法院发生枪击事件;8月,长沙市税务局发生爆炸案。这些极端的社会应激事件给人们心理造成了极大恐慌,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1986)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应激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这是时代政治冲突的主要问题。而应激需要控制,应激越大就越需要控制。[1]那么,如何采取措施来控制社会应激事件就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社会恶性事件都是人在应激状态下引发病态心理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层面进行预警和防范。本文试图借助临床心理学专业优势,构建一套实效的社会应激预警机制,以期对社会心理应激现象实施预测、监控和干预,为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做出努力。

一、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应激现象

临床心理学是以现代社会中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特殊人群的心理病理作为研究焦点,以预防和解决心理应激反应为研究意图,直面社会现实问题,阐明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异常的作用机制,研究人类从健康到异常,又从异常恢复健康这样一个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首先,从社会应激事件产生的根源来看,其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1986)指出:“危机无处不在,如果说传统意义的危机主要来源于变化莫测的自然界,那么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危机则更多的是‘人为’危机。这种‘人为’危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过多的介入和侵袭,使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机制遭到破坏,使得一些看似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危机背后隐含着许多人为干扰的痕迹;另一方面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力图通过技术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摆脱公共危机,但是这种人为制造的科技和制度本身又制造出新的危机。”[1]由此分析,任何类型的社会应激性危机事件,究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三点:个体自身状态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其次,从社会应激性危机事件产生的后果来看,其会导致个体或集体性的心理应激不良反应,会为下次应激事件的发生埋下种子。近两年来,群体性社会心理应激事件的爆发便留有许多“后遗症”,比如:4·28胶济铁路事故直接受害人群的心理应激障碍(ASD)发生率为9.73%,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群众ASD发生率为12.59%;[2]人为应激事件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病率为25%-75%,自然灾害后的PTSD患病率为5%-60%;[3]因心理应激事件导致的抑郁症自杀致死率为10%-15%。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应激事件具有爆发力大、破坏性大、影响力大等特点,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措施,快速地将应激事件控制住,继之会产生一系列的“涟漪效应”,其恶劣影响会波及到更为广泛的范围,导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由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向临床心理学发起了挑战。

临床心理学的目标就是矫正种种不和谐,不仅关注人们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关注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问题,了解当事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活动以及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注重对各种心理信息进行测量、评估和教育。因此,临床心理学作为防范社会心理应激事件的应答性专业,当处于“一线位置”,应该积极构建一套临床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应激预警干预机制。

二、临床心理学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

临床心理学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4]:第一,在学术方面。临床心理学对于心理应激的性质及其原因给予理论性解释和制定效能性综合矫正方案,以解决心理应激现象;第二,在预防方面。临床心理学的专业性质是追求正确目标的共同性,建立群体的规范意识与正确行为,减少个体行为的偏差。它可根据心理应激形成的原因和机理,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预防性对策。它不仅关注显在的、被意识到的心理应激问题,更关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心理应激苗头并进行预防;第三,在教育对策方面。临床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展示着公共服务性”,[5]它重在提高群众的社会规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达到优化全社会的目标。

正因为临床心理学的这些独特作用,国外有大量社会预警机制加入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内容,比如俄罗斯专门建立了“临床心理应激处理机制”,美国建立了“重大灾难心理应激干预机制”,甚至连英国的战略情报研究机构也将临床心理学观点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归纳国外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研究,通用三种模式(Belkin,2000):[6]①平衡模式。即对个体在应激事件下的心理失衡状态进行干预,目的是使当事者重新获得心理平衡;②认知模式。认为应激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当事者对应激事件进行了错误思维,干预目的是使当事者重新获得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从而对应激事件进行控制;③心理转变模式。是将个体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资源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解决问题时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方式。就国内学者而言,学者姜乾金提出了“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2008),其理论观点是调整与应激有关的因素,促进各种矛盾之间的平衡,以有利于个体在内外环境下保持适应。[7]学者时勘等人提出了以“应激认知”(2003)为中介因素的社会预警观点,[8]即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认知水平,以达到影响其社会行为的目的。

国内外这些应激预警的观点均有一定道理。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应激事件发生后进行的“补救”措施。本文认为,如果能在事前做到对心理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则对社会安全更具意义,故提出“心理应激前提控制”观点,即把注意力集中于消除产生应激问题的前提条件上,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预防应激反应的不良后果。故此,临床心理学应该建立以心理紧张度和应激评估为负性预警指标、以心理健康与应对行为为正性预警指标的社会应激预警机制。

三、临床心理学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操作技术

目前,我国进入了改革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心理应激情绪和异常行为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随时有“爆发”的可能,依据临床心理学专业优势,必须打造一套对抗应激反应的综合实效的技术方法方能解决问题,其主要技术方法如下:

1.建立社会信息采集机制。由于应激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建立识别潜在的预兆信息机制十分重要,因为“信息是个人行为受到监督的基础”。[9]临床心理学具有贴近社会现实的特性,这决定了它具有信息搜集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①搜集信息的渠道广泛。可以通过社会行为监控、心理问题干预的网络咨询系统、电话心理热线援助、门诊心理普查等渠道,为社会心理应激预控收集数据;②搜集信息的时效可靠。临床心理学获取的是心理层面信息,而非外显的行为层面信息,心理活动先于行为活动,所以预警机制重在应激心理转变为行为之前就率先进行干预,这样就可以将应激事件的破坏性降至最小;③搜集信息的准确性强。信息产生于个人感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应激认知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而临床心理学社会应激预警机制关注社会动态中的心理信息。其信息采集工作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关注弱势群体。这些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得不到保障,面对巨大压力时容易产生心理负性应激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将导致心理应激危机事件的爆发。因此,他们以何种人生观面对生活、采取何种方式摆脱弱势境遇、其社会价值取向与心理归因模式如何等,都是预警干预机制需要收集的信息。二是采用“问题前提控制法”。一般而言,有心理活动前提,就有行为反应结果。所以,预警干预机制抓住主观建构客观事件时的各种心理信息,将这些信息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心理应激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和帮助,改变人们对应激的主观感受,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些即是临床心理学社会预警干预机制不同于其他干预机制采用“问题后果消退法”之区别所在。

2.建立预警级别分析机制。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应激信息预测是否会出现应激行为,以及应激程度处于何种级别。传统的预警机制通常参考计算预警值公式,即预警值=应激事件的危险性×应激事件发生概率,来作出判断。[10]若预警值小于或等于安全值,则表明无警情;若预警值大于安全值,则表明有警情,根据预警值的大小推算预警级别。但是,这种预警值计算公式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功能,较为简单并难有说服力。而构建临床心理学社会应激预警级别,应该考虑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通过社会成员的主观感受体现出来,可以采用一些较为客观科学的心理量表,如生活满意度量表(LSI)、生活事件量表(LES)、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亲属应激量表(RSS)等,根据量表施测数据划分预警级别。比如,依据《社会事件应激量表》43项内容作为预警指标,评估标准:200分为轻度应激状态,表示应激反应在个体承受范围之内;250分为中度应激状态,表示心理活动处于动荡转折状态;300分以上为重度应激状态,表示心理应激反应高于个体能够承受的范围,社会心理应激事件随时可能发生;350分以上则表示心理处于混乱状态,个体应激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安全了。无论出现何种程度的应激状态,都应该分析和寻找应激源并及时控制。当轻度应激反应出现时,努力安抚民众的情绪并导向良性状态;当中度以上应激反应出现时则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发生“暴力”、“自虐”、“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等极端应激危机事件。同时,还应该通过临床心理学独有的面谈技术做出心理应激的定性判断,使警级分析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3.建立针对应激人员的心理辅导机制。临床心理学社会应激预警机制重在事前辅导,即在应激者思维混乱尚未转化为行为之前,及时介入消除其可能出现的极端应激行为,避免只是在行为发生后才去干预。对处于心理混乱状态中的应激人员的辅导,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落实:①建立应激人员电子心理信息档案,根据警级分析结果分类辅导。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应激人员,按照心理问题程度和心理应激反应特征,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以便于迅速了解情况。同时应针对应激人员的具体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稳定其情绪,避免应激危机反应;②对应激人员强化社会支持援助。这在心理辅导中极为重要,在应激人员的应激情绪转化为极端行为之前,辅导人员、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给予的及时帮助,可以平衡其心理需求,缓解压力;③建立心理应激预案机制。这可以防止一些潜在而未被及时发现的应激人员可能会在某种诱因下突然爆发应激活动。预案类型分为一般预案和紧急预案。前者采用普通辅导方式进行干预,后者采取预警机制强力介入或强制干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破坏性;④对应激人员导入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应激现象具有多发性、常见性、普遍性等特征。因此,对正处于应激边缘的特殊人群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把健康知识渗透到认识中,使其学会为社会稳定而调控自己行为的一些方法,是预警和防范社会心理应激事件的有效途径。

当然,从根本上预防社会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还依靠社会环境的合理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协调运作。临床心理学社会应激预警机制只有在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安全制度、社会经济环境等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减少社会应激事件发生,实现社会稳定。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14.

[2]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灾难中的心理应激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3]Bradley R.Greene J.Russ E.,et al.A Multi dimensional Me ta-analysis of Psycho therapy for PTSD[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162).

[4]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

[5][日]田中每实.临床的教育理论と教育的公共性の生成[J].日本教育学研究杂志,2000,(2).

[6]Gillil and BE,James RK.应激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37.

[7]姜乾金.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C].医学心理学会议发言稿,2008.

[8]时勘,范红霞,贾建民.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应激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03,35(4).

[9]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上海:三联书店,2001:6.

[10]张曹力.关于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84-05

A

1002-7408(2011)04-0046-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特殊成员心理演变机制——社会预警防范模式研究”(10YJEXLX001)。

许晓珺(1987-),女,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陈青萍(1954-),女,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心理学预警机制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