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那一张好嘴

2011-12-23杨骕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堂李鸿章茶汤

杨骕

《好嘴杨巴》选自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出自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杨巴凭着一张好嘴与李鸿章的三句对话,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不仅“在天津名声大震”,而且“杨家茶汤”也更名为“杨巴茶汤”了。

为什么短短三句话,就冠杨巴以“好嘴”的称号?笔者认为,杨巴在与李鸿章的对话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充满了艺术的三言两语,最终化险为夷,还获得奖赏。本次对话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笔者认为,难度有四。

其一,对象特殊——中堂大人,位高势大。

中堂大人何许人也?“唐代于中书省设政事堂,以宰相领其事,后因称宰相为中堂。”其地位之高,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李鸿章来天津,地方道台费尽心思”,“琢磨三天,难下决断”——让府县道台们都拼命巴结的人物,肯定不是一般人。“杨七杨巴里外全新……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特殊的打扮又烘托出一位位高势大的人物。与这样的对象说话,最需要的是胆量,要敢说。

其二,场面紧张——中堂生气,官员吓懵。

茶汤虽然“黏软香甜,好吃无险”,可李鸿章竟然不认识撒在茶汤上的芝麻粒,把它当成了脏土,一怒之下,把茶汤打落在地。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李鸿章为何发怒,都惊慌得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要说杨巴,就是在场的大小官员都吓懵了,不知如何是好。这种紧张场面下说话,最需要的是智慧,要妙说。

其三,问题棘手——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事情的真相很简单:李鸿章由于无知,把芝麻粒当成了脏土,因而雷霆大怒。常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犯低级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且他是在这么多下属和身份低微的茶汤师傅面前犯错。特殊的身份带有特殊的虚荣与顾虑,杨巴若说这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若说这是脏土,则犯了欺上之罪。说不是,不说也不是,左右为难。在这急需解决棘手问题时说话,最需要的是机灵,要巧说。

其四,时间紧迫——必须解决,当机立断。

李鸿章之所以发怒,是因为他把浮在碗里的碎芝麻当作了脏东西,纵使他现在知道真相,恐怕也不会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如果杨巴此时出来解释,那就无异于骂李鸿章没有见识,逃不了惩罚的结局;如果大家继续沉默,李鸿章接下去会马上责问,责问的结果必定会尽显他的无知,一旦这样,杨巴也会遭到惩罚。“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话。”眼见得李鸿章要发话,时间紧迫,必须当机立断。在这紧急时刻说话,最需要的是脑筋,要抢说。

面对“中堂大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千钧一发时刻,当场官员道台吓懵了,唯有杨巴凭着那一张好嘴,仅用三句话就巧妙地把问题解决了。文中这样写道: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貌似平常的三句话,却内含玄机,巧妙完美地演绎了杨巴的“最是那一张好嘴”。

第一,说话抓住时机,及时回答。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注意来了,一边磕头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细读“中堂大人息怒”这句话,它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其一,表明了杨巴的态度。此句隐含有“中堂大人您误会了,您不值得发怒”之意。那么杨巴为什么不马上解释原因呢?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正在气头上,而且不明真相,此时,任何解释和做法都有可能无效。其二,缓冲了紧张的气氛。这句话可以让不明真相的李鸿章理解到:他发怒是对的,做错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其三,抓住时机,掌握说话主动权。杨巴抢在李鸿章说话之前及时回答,因为他不知李鸿章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无论李鸿章“说什么”还是“做什么”,杨巴都没有话语的主动权了。因此,杨巴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缓解了紧张气氛,既为他争取了时间,也堵住了李鸿章的嘴。从这里,我们可见杨巴之聪慧、胆识与善于把握机遇的能力。

第二,说话内容得体,注意措辞。

杨巴的第二句话“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措辞严谨,尽显说话艺术。首先,前段写到“他眨了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有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他“立时猜到”却说“不知道”,先把责任揽到自己一边,但又表明自己不是故意的,不知者当无罪,反而开脱了自己。如若把“不知道”改为“不留意”“没注意”则有故意之嫌。其次,正话反说,巧妙地让李鸿章知道了真相。这里的巧妙在于杨巴把李鸿章“不认识”芝麻粒说成了“不爱吃”芝麻。两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不认识”芝麻是说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爱吃”芝麻是说个人的喜好;不认识芝麻粒而扔茶汤是一种低级错误,不爱吃芝麻而扔茶汤是中堂大人的权利。杨巴知道李鸿章扔茶汤这个错误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但巧妙的措辞可以解释原因,“知道”说成“不知道”,“不认识”说成“不爱吃”。杨巴这样讲,给李鸿章一个合理的退路,既挽回了他的面子,又让他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同时,他还为其他在场的人开脱,免除了他们的责任。杨巴严谨的说话艺术,得益于杨巴在市井竞争中不知不觉练就的洞察人心的本领,得益于他逢场作戏、左右逢源的生存智慧。

第三,说话以退为进,柔中带刚。

再看第三句话,“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按说第二句话杨巴已经很巧妙地讲明了事情的真相,第三句是不是仅仅是一句奉承之辞呢?其实,此时杨巴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为自己赢得嘉奖争取机会。“大人不记小人过”,“痛改前非”,这表面上说的是杨巴犯错了,李鸿章没有犯错;但实际上杨巴无“过”无“非”,李鸿章却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杨巴真正知道李鸿章为什么扔茶汤,也只有杨巴能给李鸿章错误的行为以合理的解释。可以说,这次李鸿章的面子是杨巴挽回的。但现在杨巴却在奉承讨饶,这种讨饶,更是一种智慧的讨赏。讨赏的理由有三点:首先经过自己巧妙的解释,李鸿章肯定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其次,杨巴委屈自己承担错误,目的是为李鸿章寻找解释犯错的理由;再则,杨巴为李鸿章挽回面子时,还一直在请求李鸿章原谅。这不正是杨巴在给李鸿章嘉奖自己寻找的一次机会吗?“大人不记小人过”,完全是恭维的语气,同时又有潜台词——如果您记我的过,您就不是大人了。杨巴以退为进,尽显市井商人的八面玲珑、看风使舵、柔中带刚的智慧。

第四,说话效果完美,皆大欢喜。

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棘手的问题,杨巴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三句话不仅挽回了杨巴的饭碗,还让他得到了嘉奖,甚至让他威名大震,改“杨家茶汤”为“杨巴茶汤”;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李鸿章心生喜欢,说“不知者当无罪”,既是对杨巴说的,也是在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还解除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可谓一举多得。杨巴说话效果如此完美,他让最尴尬的局面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杨巴说话艺术几乎天衣无缝,令人敬佩,所以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杨巴凭着一张好嘴,化险为夷,甚至名利双收,我们又如何来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当年天津码头是清末俄租界码头,是俄国人的水陆物资集散地。邻近有火车站、餐馆、旅馆、货栈等,因此小贩、苦力、游民以及手艺人也较多。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回答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讨恕罪。这种机灵是底层人物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不必为了生存阿谀讨好他人,但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说真实的话,因为这样或许会给人带来尴尬;但是不可否认,如果你拥有一张好嘴,你的一句巧妙的话语,必然能够给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和温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学)

猜你喜欢

中堂李鸿章茶汤
李鸿章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河北大学旭宇艺术馆部分珍藏作品展
茶汤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研究
茶汤养出俏精灵
大连书家之于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