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海南方言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2011-12-23周萍

新东方 2011年6期
关键词:方言海南资源

周萍

开发海南方言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周萍

海南岛方言资源丰富,保护方言资源有助于维护语言的生态平衡、发展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有效开发方言资源是建设海南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调动传媒力量,扩大方言研究,让方言进课堂,都将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海南方言;资源;民族文化

“写海南的书,要学海南话”,这是旅居海南的英国人飞利浦在出版了他的英文旅游专著《Hainan:Chian’s Emerging Jewel》(《海南:中国新兴的宝石》)后发出的感叹。一个外国人,为了将海南文化推介出去,努力自学海南方言,甚至构想着编写一本海南话、普通话和英语互通的词典,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本土方言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有着“语言活化石”美称的海南方言,正是海南岛最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景观之一。海南方言作为汉语的地域变体,记录着海南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文化,它是海南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没有方言的语言生态是脆弱的。”[1]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城乡交流、地区交流、民族融合和境内外文化交流的普遍加深,海南方言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传统语言一旦流逝,解密民族文化的钥匙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和开发海南方言资源,就成为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保护海南方言,维护多样文化

(一)保护海南方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

汉语方言是在原始中原汉语迁徙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当地语言生态环境化的产物。随着汉语言的演变,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同生物界物种消失会导致生态失衡一样,方言的濒临灭绝也会导致语言生态的严重破坏。

海南岛是中国典型的方言交错地区之一,在历代的建设开发过程中,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移居海南,逐步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已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则被世代保留和延续下来,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目前,海南常住居民使用的语言和方言有14种:黎语、哥隆话(村话)、那斗话、临高话、回辉话、苗语、汉语普通话、海南话(海南闽语)、儋州话、军话、迈话、付马话、疍家话和客家话[2]。尽管汇集本岛的语言种类复杂,但却杂而不乱,都保留着各自典型的语言文化特征。这些方言积存着海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现象,蕴藏着本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南方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值得典藏的知识之一。然而随着当今海南城市的发展,使用海南方言者日益减少,使用范围以农村区域为主,年龄段则以中老年人为主,海南方言的传承显现出后继乏人的趋势,海南方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递也逐渐变得令人堪忧。钱乃荣先生指出,非母语化的结果,会造成当地历史延续的母语及其文化支撑发生动摇,使该地区步入语言生活的不稳定期,其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甚至将语言的消亡类比为生物物种的消亡,他们认为语言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系统也将分崩离析。因此,保护海南方言就意味着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平衡。

(二)保护海南方言有助于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

语言生态学家认为,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相互依存的。Bernard(1992)说:“减少语言的多样性,就会缩小人类可以利用的知识库,从而削弱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Pogson(1998)说:“人类需要语言多样性,像需要基因库一样,没有多样性,人类就不能够繁荣地发展,甚至不能够继续生存。”[3]生态科学证明,多样性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语言需要多样性,保留语言的多样性对维持人类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多种语言与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4]。

有“中国方言岛”之称的海南岛通行14种彼此不能互通的方言,这些方言各自成一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如海南话(闽方言)是唐宋以后从福建迁徙而来的移民的语言;黎语(包括哈、杞、润、美孚、赛五个方言分支)与壮、傣、泰、老挝、布依、侗、水等语言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临高语与侗台语族语言相类似;村语被称为“独特的非汉语”;回辉话源自东南亚移民带来的占语;苗语是“苗兵”后裔所说瑶语的变体;壮语随壮族移民迁徙而来;儋州话属于较古老的汉语方言;迈话是客家话与粤语的“混血儿”;军话是当年留守军士的西南官话;客家话折射客家人大迁徙的路线;疍家话为不足三千疍家人所独享;付马话的古老使它赢得了“方言岛活化石”的美誉,它们汇聚成了一座移民文化的宝库[5]。丰富的海南方言所折射出的多样文化令人惊叹,正是“孤悬海外”的地理优势,使众多方言得以保留了其最原始的韵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海南文化盛宴。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海南方言渐渐有了被边缘化的倾向,有学者对这一失衡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忧思,提出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语言保护观,主张通过文化间自由的撞击,产生一种优势互补的效应,形成更有生命力的地区文化。

(三)开发海南方言资源有利于建设特色文化

每一种方言都有记录古老历史文化、承载传统民情风俗的作用,它在地域文化中所起的“记忆”和“补白”作用是无以替代的。允许方言的存在,并非与主流语言相对抗;保护方言的语言环境,也并非要与现行的规范语言环境相冲突。相反,挖掘和开发方言中具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元素,能够有力地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增进民族的和谐与稳定,形成文化形式多样、地域特征鲜明的旅游环境。

海南语言资源丰富,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说:“海南是公认语言复杂地区,海南的黎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海南的军话也极具地方特色,在海南进行方言调查意义重大。”对于海南方言,不仅有爱护、保护、防止流失的问题,还有一个利用和开发的问题。语言“资源观”认为,语言资源的浪费、误用,必然会造成社会问题。在语言的规划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新加坡将“确认资源”“利用资源”“发展资源”作为语言管理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流动大,语言状况十分复杂,实施简单的语言统一政策显然不利于政治统一。为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充分调研、咨询和论证,确立了科学的语言规划观,尤其在“利用语言资源”方面成效显著。新加坡历史上对语言工作和语言教育所做的几次大的调整和无数次小的调整,都是围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认同”的总目标进行的。同理,今天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也不应忽略和弃置像海南话这种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特色即是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加大重视和挖掘海南方言文化的力度,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开发海南方言,打造特色文化

(一)广开“言路”,营造方言文化氛围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传播媒体上纷纷出现了各具方言特色的文化节目,这是在使用规范普通话基础上追求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一种积极尝试。“作为媒介生产的意义和符号的集合,方言节目不仅承载着媒介自身的文化,而且也打着社会文化的深深烙印。”[6]笔者认为,本土化的新闻报道,既是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挖掘,也是对外地信息的本土化解读,它对保持地方文化的完整性、维系地方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方面,海南传媒界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创立的“海南话广播”栏目多年来赢得广大海南听众的喜爱;每周一期的《海南周刊》自创办以来始终以海南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为己任;海南方言室内情景剧《海南一家亲》的播出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综艺频道播出的“呀喏哒嘀”节目与观众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致力于海南语言和文化传播的“海南吧”成为岛内外众多网友的交流平台。各种媒体利用多种媒体传播形式,通过乡音乡言乡间事,在将本地的信息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结的同时,为现代海南人渐离渐远的文化归属感提供了一种补偿。方言节目的受欢迎也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的强劲生命力,以及文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方言节目的意义远不止此,“随着最近几年传播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在文化多元性的问题上,媒介成为保护社群内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们在提升推广地方文化和地方语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阐述了媒介传播地方文化的深层意义。作为蕴含一个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方言,既有一些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包含智慧与哲理的谚语、俚语,也夹杂着一些庸俗、消极的词汇乃至低俗的粗话,还需传媒界加以甄别。挖掘本地新闻的文化含义,吸收方言和地方文化的营养,发扬地区文化的精髓,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的创新,应是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应有之意。海南传媒界只有在建立区域文化认同感、加强媒体纽带意识观念的导引下方能最终找到自己的文化出路。

(二)扩大研究,挖掘方言资源宝库

海南大学辛世彪教授在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只海南话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遇,海南其他方言也正遭受着同样的命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电视、广播媒体的普及,海南方言已经越来越难保持它原有的模样了。”在海南方言研究方面,辛教授表达了他的忧虑:“在海南方言研究中,前辈学者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这些研究只是海南方言资源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未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研究经费缺乏。”[8]

与海南话有着同样语言来源、拥有同一闽方言系统的台湾闽语,在调查研究、开发利用方面远远超过了海南闽语。近几十年来,台湾学者对当地闽语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方言点,而同属闽语系统的海南闽语,长期以来参与调查、进行研究的语言学者可谓寥若晨星。细数下来,也就是有限的几部著作和数得出来的二三十篇论文,代表作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桥本万太郎的《海南语文昌方言》、台湾张贤豹(光宇)的硕士论文《海口方言》、80年代海南裔新加坡云惟利的《海南方言》,台湾何大安、杨秀芳关于澄迈方言、万宁方言的论文,以及从80年代以来海南学者梁猷刚、陈鸿迈、冯成豹、陈波、邢福义、梁明江、刘剑三和黄谷甘、张惠英等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和编纂的几本辞书。海南省中国语言学会成立于1989年成立,当年不少学者也曾大声疾呼加强开发海南语言资源,做好海南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然而由于专业队伍单薄,方言研究成果甚微。1995年梁明江教授出版的新著《海南方言说要》对海南方言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终了,海南闽语的研究也并未出现多少突破。2006年刘新中博士的专著《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打破了沉寂的研究局面,使人们对海南闽语研究的前景有了信心,相继问世的符其武教授的《琼北闽语词汇研究》、刘新中和甘于恩教授的《广东、海南闽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等著作是近两年海南闽语研究界值得称道的学术成果。除海南闽语,海南其他方言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有一些,但方言文化的挖掘尚有待深入。詹伯慧教授感叹说,“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7]。我们期待更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而又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海南方言学术成果。

(三)渗入课堂,传播方言优秀文化

我国方言大师赵元任先生说:“精通一个汉语方言,是了解全部汉语的准备。”方言及其文化积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认同和知识构成。传播海南方言文化,应当以校园为阵地,逐步辐射周边地区。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广泛收集方言素材,挖掘方言精华,巧妙利用这身边的资源,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身感受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这对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首先,利用方言进行教学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操海南方言的学生,其普通话语言学习受方言的干扰较大,由于社会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往往难以完全脱离方言模式,教学中试图完全隔断或避开母语是既不符合现实、也是违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实际上,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往往比普通话更具优势。由于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正迁移作用,因此利用母语知识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联,能有效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海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有许多相通或相类似之处,如两者声韵调发音的对应规律、普通话形声字声旁在海南方言中的存音、古典诗文押韵与海南闽方言入声之间的关联、文言词义在海南方言词义中的意义留存等等,若能积极挖掘、巧妙把握这些语言对应规律,将方言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因势利导,必能改善教学策略,让方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利用方言文学资源能丰富阅读教材内容。海南方言中留存有许多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其纷繁的样式、多彩的内容、奇特的想象力,汇聚成了海南独特的文学宝库。这里有反映海南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神话传说,如黎母神话、五指山传说、大力神、鹿回头、甘工鸟等;有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和渗透的民间歌谣,如崖州民歌、黎族民歌、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等;有引导孩子认识人情世态的纯真童谣,如《月娘娘》《金八哥》《阿婆来》等;还有众多本土作家撰写的反映海南城乡文化的小说,如《我们的三六巷》(崽崽)、《谷街后》(崽崽)、《岛西小记》(钟彪)、《乡葬》(符兴全)、《黎山魂》(龙敏)等。这些文学作品糅合了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品味和特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语系特色,如能将其作为阅读教学资源的补充,则一方面能促进典籍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另方面有助于海南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再次,利用方言文化资源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海南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难以克服方言障碍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增加,并因此对语文学习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厌恶自身所使用的方言及其文化,这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如能将方言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缓和学生抵触的学习心理,消除其抗拒的学习情绪,而且能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海南有极其丰富的方言文化,在海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25项保护名录中,海南黎锦因其能表情达意的图腾纹样被称为“无字之史书,无词之艳歌”;海南临高人偶戏因其承继佛像祭祀宗教活动而有“佛子戏”之美称;海南定安琼剧因其浓郁的本土化特色而享誉东南亚,被称为“琼音”;黎族文身图案记录了黎族远古的人生礼俗;儋州调声、黎族民歌、崖州民歌、舂米舞保留了古老的海南民间音乐特质;黎族打柴舞、文昌盅盘舞、苗族招龙舞秉承了海南民间舞蹈的原始形态。如能将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地穿插进语言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等教学当中,不但能激发方言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增强学生保护海南文化的意识。

没有海南方言就没有海南文化,语言的消亡将导致文化现象的消亡,这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令人欣慰的是,保护海南语言的多样性、开发海南方言资源,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文化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布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文化则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祈愿海南方言能以其独有的魅力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刘宝俊.论语言的濒危和消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2]刘新中.海南的语言和方言 [J].方言,2001(1).

[3]钱乃荣.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基因[C]//上海文化观察,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4]赵红梅.汉语方言现象的生态语言学诠释[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6).

[5]欧阳觉亚.海南方言岛:移民文化活化石宝库[N].海南日报,2010-08-24.

[6]刘国强.电视方言节目的文化成因与文化意义[J].新闻爱好者,2009(6).

[7]詹伯慧.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J].暨南学报,2007(6).

[8]魏如松.海南是公认语言复杂地区方言后继乏人需保护[N].海南日报,2008-10-14.

H2

A

1004-700X(2011)06-0032-04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0-74)成果之一

琼台师范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方言海南资源
方严的方言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方言
怀念海南
我给资源分分类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资源回收
海南杂忆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