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视浅析

2011-12-15郭文波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视标主观误区

郭文波/文

所谓雾视就是将凸透镜置于眼前造成人工近视状态。雾视的目的是降低甚至消除被测眼的调节对被测眼屈光不正矫正的干扰作用。

视光学界普遍认为调节的产生是由于视网膜模糊引起的,也就是说只要视网膜出现模糊状态就会引起调节。为了控制调节对屈光矫正造成的影响,临床上普遍使用睫状肌麻痹和雾视两种方法。下面就雾视的原理以及操作过程进行讨论。

图1

如图1所示,浅色线条表示雾视前的成像情况;深色线条表示雾视后的情况。从图1不难看出,雾视前在视网膜形成的弥散圈明显要小于雾视后的,也就是说雾视后的影像比雾视前的影像更加模糊,因为调节是由视网膜模糊引起的,这时就会引起调节作用。调节参与后,视网膜的弥散圈会继续变大,大脑中枢得到的影像会比雾视后的影像还要模糊,这时是否已达到雾视的目的了呢?调节系统会不会因为一次的尝试就终止了呢?以前的试验证明,这时还没有达到目的,需要继续增加雾视量致使模糊程度增加,使调节系统在数次无功以后放弃尝试。因此雾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下面举例介绍操作步骤:

主观验光:OD:-3.75DS,OS:-3.00DS。首先在综合验光仪上放置主观数据,双眼0位,打开投影,评估主观数据视力水平。如本例VACC OD:0.8,OS:0.8。投影0.5~0.7视标,在此基础上双眼同步增加+0.25DS,并询问视标清晰度是否有变化,逐步增加正镜度直至0.5视标模糊,改投0.2~0.4视标并继续增加正镜至0.3视标开始模糊,停止增加正镜度,本例雾视量+1.25DS。此时综合数据为OD:-2.50DS,OS:-1.75DS,双眼保持注视0.3视标10~15分钟开始去雾视(注:雾视量以0.3视标为标准;每次增加正镜度+0.25DS,间隔时间为1~2秒)。

当前雾视操作的几大误区:

误区1:主观数据+常规雾视量=综合初始数据(开始去雾视)

此法忽略了雾视的过程以及雾视量的个体差异,无法达到雾视的目的。

误区2:以主观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开始雾视,也以0.3视标作为雾视标准,但在增加正镜度时没有时间间隔。

此法忽略了调节系统的反应时间,雾视效果不佳。

误区3:前面步骤都正确,但没有让双眼在雾视效果下注视0.3视标10~15分钟。

此法同样忽略了调节系统的反应时间问题,雾视效果一般。

雾视法是在不进行睫状肌麻痹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控制调节的方法,也是每个验光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猜你喜欢

视标主观误区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视近最大辐辏力及开散力检测
远方及近方水平斜位量的检测
视力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