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刃锋:性格即命运

2011-11-30

市场周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育才木刻大别山

如果不是翻阅《中国现代版画史1931—1991》、《国统区黑白木刻》等等这样主题明确的版画史書,在一般的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以及现代美术图文类读物中,已经很难见到版画家汪刃锋和他的版画作品了。其实,1940年代在重庆,汪刃锋是一位非常活跃和有影响的版画家。

汪刃锋同时代的版画家朱鸣冈曾如此评价汪刃锋:“刃锋的做人和他的画一样,是很成功的。他爽朗、明快、胆大、心细,人家不敢说的话他敢说,人家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这样的性格,也就能想象出在1940年代的汪刃锋的作品和影响。但同样,也能想象出在1950年代的汪刃锋逐步淡出艺术创作的缘由。1957年被打成“有派”是汪刃锋人生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个是生活中被打入了低谷,再一个是中断了自己钟情的版画艺术。性格即命运,用在汪刃锋的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汗刃锋1918年出生于安徽全椒县赤镇,虽然并非書香门第,但从小喜欢画画,十岁时随外祖父学习国画和書法,小学毕业后,十五岁开私塾教儿童。1936年汪刃锋曾去过上海,在上海美专的几位木刻家的介绍下,开始了木刻生涯。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汪刃锋离开家来到大别山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他在大块梨木板上刻宣传画,并第一次用刃锋当笔名在《大别山文艺》上发表了木刻作品和文章。

后来随着局势的变化,左翼文人在大别山处境艰难,于是设法来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到重庆后,汗刃锋担任了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育才学校的绘画教师。对于汪刃锋来说,陶行知和育才学校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在育才的几年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既提高了艺术修养,又学到了陶行知们诚恳朴实的做人态度。

1940年代可以说是汪刃锋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他是用木刻刀当成鞭挞现实和反抗压迫的武器的,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更是为人生而呐喊。他在重庆时创作的几乎都是底层的民众和抗战中的士兵,如《嘉陵江上》《嘉陵纤夫》《人民的受难》等等。

当年在重庆,像茅盾、叶圣陶这些文化大家都很关注他的版画艺术。茅盾曾评价说,汪刃锋版画所描绘的内容“让我们看见这些善良的人们是如何在重压下挣扎”,可以说一语道破了汪刃锋木刻的这种特点。

1949年7月,汪刃锋以部队文化宣传工作者的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这也是汪刃锋在新中国“最辉煌的记录”

1950年代的汪刃锋,他的版画创作和之前的在内容上已经迥然不同,应该说,他要为那些已经有了笑容的已经翻了身的民众歌唱,他的木刻《建设高炉》《铁水奔腾》《建设川江航道》《长江岸畔》等等都是为新中国歌唱的。

汪刃锋在1957年被剥夺了歌唱的资格,在“反右”运动中,他因在鸣放会上直接“攻击美术界党的领导不民主、不懂业务,不执行百花齐放的政策,只捧亲信,扼住了词作家的咽喉,阉割了新生力量”等最“反党”言行被打成“右派”。定案之后,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直到1963年底才回到北京。

“文革”结束后,恢复身份和工作的汪刃锋在1980年调入北京画院,又拿起了木刻刀,但在版画艺术性上,已无法与1940年代的作品相比。到了1980年代末,汪刃锋自己停止了版面创作

2000年,北京画院举行了汗刃锋版画研讨会。2004年,作为“北京画院学書丛書”之一的陈履生编著的《时代的刃锋:汗刃锋研究》由广西美术出版礼出版。

猜你喜欢

育才木刻大别山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走进红色大别山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