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时文法对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2011-11-30雷振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八股文钟情文法

雷振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 湖南 长沙 410100 )

论时文法对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雷振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 湖南 长沙 410100 )

明清之前文章的成就大于小说的成就,也使得对文法的探究远超对叙事模式的探究,这不得不使小说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借鉴文法研究的理论成果。《钟情丽集》等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技巧方面就深受时文法的影响。

明清;时文法;传奇小说;叙事模式

文章即“大道”的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魏晋时期就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的认识。至明朝,朝廷规定“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为官”[2]。以八股取士使科举文化日盛,举国文人更是皆以作时文为要。由于八股写作体制的特殊设计,八股的写作其实训练的是文人的思维方式,因此,经过八股制作洗礼的文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八股制作的思维模式来创作其他文学体制作品。此外,在“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3]的小说观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章“大道”,小说“小道”的认识,不仅使得明清之前文章的成就大于小说的成就,也使得对文法的探究远超于对叙事技巧的探究,这不得不使小说作家在进行小说这种叙事文体创作时借鉴文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这从明清两代的小说点评学对文章评价体系的借鉴就能窥知一二。当然,八股文法理论的产生并不仅仅出于八股文自身,更是对历代“为文之法”的提炼归纳。艾南英在《子魏近艺序》中就说:“举业一道,本于古文人之法。”因此,文章技法与时文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本文将以《钟情丽集》等为例剖析时文法对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技巧方面的影响。

1 叙事结构的时文法

中篇传奇小说借鉴文章的起承转合法和开合法构建小说的叙事结构,打破了受史传文学影响而形成的线性叙事结构,叙事空间更具立体感和延展性,但同时使这一类小说陷入程式化叙事结构的境地。

首先,作者们用起承转合法构建小说的整体叙事结构。起承转合法原是诗学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后被八股文加以引进,“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4]840在中篇传奇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就常用起承转合法对小说进行整体谋篇布局(见表1)。

表1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叙事结构

以上四个文本都是因事得见、日久情生、受阻生变、去难得婚爱情四部曲。故事之变化只在于起和转两步,即情的发生机制和情的曲折过程,而承和合两步几乎完全一样。

其次,叙事情节的延展运用了开合法。开合法本是文章创作的一种技巧,是指文章在取舍材料和布局谋篇时,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开合相生,离合有致,以此来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对这种技法进行了分析,“开合分大小,以文言,不以题言。”[4]852“文有因转接而合者,有因转接而开者。”[4]848“古文,小开大合、大开小合,俱有之。”[4]851开合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作者在叙事中为了情节展开,先将事和情的气势张开来,然后合于某一点,开是为了合,而故事就在开合之间。如《贾云华还魂记》以指腹为婚作为故事的起始点,然后用共处一檐、传诗递简将情节开展下去,故事合于情缘私定这一点;这是一个小开合。看似故事无以为继了,作者以母不许远嫁为又一起点,这是“因转接而开者”,随后才有了女抑郁而亡、生钟情不娶这些展开的情节,在故事再次难以继续之时,作者又以女借尸还魂为转,最后让故事合于再缔前盟,这是“因转接而合者”;这一段又是一个小开合。而整篇故事以指腹为婚为开点,敷衍出一个生死契阔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以终成眷属为合点;这便是一个大开合。又如《钟情丽集》,上篇:一见钟情-传诗酬简、 幽期密约-请婚不许-说得婚约,为一小开合;下篇:家长悔婚-私奔-遭诉讼 、再私奔、得到认可-终成眷属,为一小开合;上下篇之间由“家长悔婚”作为转,并“因转接而开”,演绎出下篇一段类于市井恋情的故事。而由“一见钟情”到最后的“终成眷属”,则为一大开合。

另外,文章技法的运用虽使小说作家们找到了建构叙事框架的便利途径,但因为自宋以来文章结构的日渐程式化,而明朝的八股文更是程式化之典范,因而文人对文章技法特别是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小说的叙事结构走上了程式化道路。鲁迅在言及明清众多小说的情节设置程式化现象时,说到:“当时科举思想之所牢笼,倘作者无不羁之才,故不能冲决而高翥矣。”[5]正因如此,在明清两朝的众多文学体裁中常能窥见时文的身影,而在被一些平庸文人作家所专意创作的中篇文言(传奇)小说中,这种影响就更为显著了。从陈大康先生所归纳的中篇传奇小说情节设置的对比表可以发现,从爱情故事得以发生条件上的“有亲谊”“寓居旦宅”,到情节发展过程的“丫鬟传递”“生旦唱和”“生旦别离”“婚前私合”“小人拨乱”,再到结局上“终成眷属”“及第、任官、归乡”的设置[6]329,虽具体的故事展开各有不同,但都坠入到相对固定的模式中,自此中国式言情小说的情节模式诞生了。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陈大康先生在分析中篇传奇情节设置变化时,说“若以《钟情丽集》作划分,那么前者情节与《莺莺传》类似处颇多,后者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相衔接”[6]353。中篇传奇小说故事的模式化是随着明朝八股制作的日渐深入文人心才逐步固定下来的,而到了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种情节关目设置的固定格式化则达到极致。甚或《红楼梦》的爱情婚姻主线设置也大抵如此,即便在现当代中国言情小说的情节设置上仍能窥见这一模式的影子。

2 叙事技巧的时文化

众多文章技法的运用丰富了中篇传奇小说叙事的技巧,并对此后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以及《红楼梦》的叙事技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作者借鉴“文贵转”的文章技法,将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八股文讲究顿挫求变的行文原则。明伦“转字诀”和“蓄字诀”都是说文章贵在峰回路转之美。而这种技法用到小说中,就避免了平铺直叙,可以利用情节的突转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一延再延,或用延宕来实现团圆结局带给读者喜悦情绪的强化,或用延宕来推加爱情悲剧的沉重。如《娇红记》的一波五折,就是用家长拒婚、索鞋风波、飞红破坏、鬼惑申生、帅子逼婚五个突转来叠加爱情悲剧的沉重,《钟情丽集》的一波七折,则用议婚得允、生父捐馆、家长悔婚、生思念成疾、私奔、遭诉讼、再私奔七个转折来递增读者的期待,最后在团圆到来时才能带给读者空前的欢喜。这些都是“文贵转”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

其次,“双扇题”结构技巧和宾主法的运用使小说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互补得全。“双扇题”是八股文常见题型,文题由两个并列的单句组成,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同时,八股文要求两股相对,字数相同,且二股须各有意义,不能相同。两股之间的关系又有七种: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宾主法也是八股文常用的文法,主要是两股中常设立一股为主,一股为宾。中篇传奇小说作家对“双扇题”结构技巧和宾主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故事线索的“两股”设置上。在《钟情丽集》中,上编与下编呈现出明显的转折:上编基本上套用一般才子佳人故事模式,下编则与世俗情爱故事模式大致相同,两次私奔的情节明显采自宋元话本小说《碾玉观音》、元代杂剧《墙头马上》等民间市井爱情故事。这是“反一为两”。《刘生觅莲记》在叙事方面,通篇以知微翁“觅莲得新藕,折桂获灵苗”为叙事线索,“觅莲得新藕”为一扇,“折桂获灵苗”为一扇。这是“剖一为两”。《双卿笔记》分前后两部分,这是“补一为两”(见表2)。

表2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叙事技巧

从表2可以看出,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设置主次两条爱情线索。《刘生觅莲记》中,刘生与碧莲获功名前的爱情为主,刘生与云香折桂后的恋爱故事为次;《双卿笔记》中,华生与正卿的父命媒言的婚姻故事为主,华生与顺卿的自由恋爱故事为副。这种“双扇法”和宾主法在《红楼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宝黛之木石情缘与宝钗之金玉良缘,为小说之两股,一主一宾,交错展开。

其三,对代圣立言与勾连法、逆推法的借鉴使小说叙事新技法的产生成为可能。一直以来《痴婆子传》中第一人称“我”的突然出现一直为研究者所不解。若从文人作八股文而习成时文气的角度来考察就易解得多了。八股文要求“入口气代圣贤立言”,使得它与戏曲、小说的作法有了相通之处。因为小说与戏曲都要求作者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使小说中的人物以现实生活中可能之语言和行动来言行,即为代言。这种时文气显然对小说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而在中篇传奇小说中亦见有心理描写。如《娇红记》中对飞红先是“欲妗一行,袭败娇之踪迹”,“后感娇之结己备至,尽释前憾”的心理描写。再如《钟情丽集》中对辜生与瑜因误会心生间隙时,两人倍受心理煎熬的刻画;辜生因怕事发而“自思其形迹不宁,‘设使叔婶知之,负愧无地矣’”于是突然作别的心理展示。而《痴婆子传》则成为代言的极端产物,不仅对主人公阿娜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很到位,而且全篇干脆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勾连法”是在写作八股文时遇截搭题常用的方法。因为截搭题是断章取义,将看似毫无瓜葛的经文放在一起成为题目。所以文人们常要练习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还须符合八股之要。由此而产生了“勾连法”。《天缘奇遇》中将不相干的十几位女子联系在一起,《钟情丽集》将才子佳人之爱与市井爱情并提,都是用了这种方法。而至《儒林外史》,小说完全用“勾连法”将情节与人物串联起来,成为成功运用“勾连法”的典范。关于逆推法,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在议及八股文的局法时说道:“推法固顺逆兼用,而顺推往往不如逆推者,逆推之路较宽且活也。”“顺谓从题首递下去,逆谓从题末绕上来。”[4]841《痴婆子传》从作者与老妪相遇开始,将整个故事置于老妪的回忆中,这种“从题末绕上来”的倒叙手法明显受益于文章的逆推技法。而《红楼梦》则是由石头上的一段文字倒叙出来的一段故事。

其四,八股文“束比”技法和伏应法的运用使得中篇传奇小说精气完足。在八股文中,束比法主要是用来总括全文,使之神完气足的。中篇传奇小说在故事结尾处亦常用此法。每篇必在终成眷属之后用上一两段作总结。仿佛必要如此这传奇故事才能算得上气神完足,成为一段佳话。如在《钟情丽集》的结尾,作者写道:

瑜娘孝敬其姑,恭顺其夫,待姊妹以和友为先,遇仆婢以恩惠为本。一家内外,无不敬之。机杼之精,剪制之巧,为一时之冠,时誉翕然称之。暇日,则与生吟咏。厥后生掇巍科,偕老百年,永终天命。

《刘生觅莲记》、《双卿笔记》、《寻芳雅集》等莫不如此,不一一列举。

《艺概》言“有文法之关键,如前伏后应是也”[4]860,便是文章的伏应法。《娇红记》中以鞋作草蛇灰线,前伏而后应之。《钟情丽集》中则以钟情之诗词为伏线,始终贯穿之。《刘生觅莲记》通篇以知微翁“觅莲得新藕,折桂获灵苗”“预示”的实践为线索,情节的发展展开时刻与此句相应。这些线便成就了小说的精骨,无论开合如何,始终与这线是相呼应的,即是前面伏下一笔,后面时时与之呼应。

总之,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受文章技法的影响是其“小道”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古典文法对小说叙事模式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曹丕.典论·论文[M]//陈器之.中国历代文学精华译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399.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95-1696.

[3]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927.

[4]刘熙载.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5.

[6]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文君)

GrammarImpactonNarrativeModeofMedium-lengthLegendaryNovel

LEIZhen-hua

(Department of Media Managemen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unan Mass Media, Changsha 410100, 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articles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bigger than the ones of novels,which also made the investigation of grammar surpass the one of narration mode, and had to make novel writers draw lessons from theory achievements of grammar study when they created novels. Medium-length novels such asLoveBeautifulSet, Liu Sheng Found Lotus Notes and Double Your Notes were influenced deeply by time grammar in the aspects of narration structure and narration techniqu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grammar;legendary novel; narrative mode

2011-09-09.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09YJ13);湖南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11C0272).

雷振华(1979— ),女,湖南道县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小说。

I207.425

A

1673-0712(2011)05-0028-03

猜你喜欢

八股文钟情文法
韩国人钟情体育健身运动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猴年贺岁
钟情心理学
猴年贺岁
安进钟情节能减排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一念钟情,千里伤城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